備選故事任你挑

馬虎的胖嫂

馬虎大意、丟三落四同樣也是做事情不認真、不踏實的表現。如果你的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家長有必要讓他們了解其害處,以避免孩子將來犯更大的錯誤。《馬虎的胖大嫂》告訴孩子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胖嫂,這個人性格馬馬虎虎的,做什麽事情都丟三落四,因此鬧了不少笑話。

有一天晚上,她把寶寶著睡著了,然後她拿起一件外衣想往睡著的寶寶身上蓋。這時有人叫她:“胖嫂,你媽來信了。”

胖嫂忙把外衣往枕頭上一丟,就慌慌張張地跑出去看信了。她沒看兩行,就叫起來:“哎呀,不好了,媽媽病重了。我得趕快回家看媽媽!”

說罷,胖嫂就扔下信,用外衣把“寶寶”一裹,抱起來就跑出屋了。胖嫂出門後慌不擇路,跑進了冬瓜地裏,一不留神被冬瓜秧子絆倒在地,懷裏的“寶寶”也不知道被扔到哪去了

天太黑,胖嫂看不見“寶寶”,她趴在地上摸呀找呀,摸見了自己的外衣,而那件外衣正好落在了一個冬瓜上,胖嫂還以為冬瓜就是“寶寶”,看都不看,抱起冬瓜就接著往媽媽家裏趕。

費盡周折,胖嫂終於趕到了媽媽家,出來開門的正巧是媽媽。胖嫂一臉疑惑地問:“媽,你不是生病了嗎?”

媽媽搖搖頭,笑著說:“我不是在信上寫了嘛,生病了,吃了醫生給的藥,很快就好啦。你沒看完信就跑出來了吧?”

胖嫂的媽媽說著,伸手就去接胖嫂懷裏的寶寶。可是她一接過來就大聲驚叫:“哎呀,寶寶呢?你怎麽抱個冬瓜來了?”

胖嫂心想,壞了!寶寶肯定丟在冬瓜地了。母女倆急忙去冬瓜地裏找寶寶,然而,沒找見寶寶卻找到胖嫂家的大枕頭。胖嫂這才明白過來:“哎呀,叉錯了!寶寶肯定還在家裏呢。剛才是我著急跑出門,肯定把枕頭當寶寶了!”

這是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你的孩子在聽了這個小故事後,會有什麽反應呢?或許,他在捧腹大笑之餘已經敏感地察覺到了你真正想要說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用故事教育他已經達到效果了。或許,他隻是懵懂得理解這個笑話,但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時你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和你的想法。因為有這個小故事做鋪墊,孩子一定能夠樂意接受你的建議與要求。

老木匠的房子

很多孩子,因為心裏著急,做什麽事情都難免毛毛糙糙,不能認真對待。這對孩子而言很正常,但時間久了,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不利,所以家長要及時引導。如果時機正好,不妨給孩子講講《老木匠的房子》。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回家與妻子兒女共同享受天倫之樂。老板有點舍不得他走,就問他是否能幫忙建好最後一座房子再走呢。老木匠同意了。

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老木匠雖然同意留下來再建一座房子,但是,他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了,他用的是軟木料,出的是粗糙活,再不像以前那樣,工作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老板雖然看在眼裏,卻什麽都沒有說。等到房子建好的時候,老板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老板說,“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

這位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沒想到自己建造了那麽多質量很高的房子,但給自己建的卻是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如果當初沒有抱著應付的心理,又怎麽可能釀成這樣的惡果呢?

所以,凡事不論大小,有好的開始、好的過程,也一定要力求有個好的結束。如果我們像老木匠一樣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對,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你驚覺自己的糟糕處境的,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了。

孩子,不要把你當成那個老木匠,想想你要蓋的房子,每敲進去的一顆釘子,加上去的一塊木板,或者豎起的一麵牆,都是你一生中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隻剩下最後一天,最後一件事情,那這一天的最後一件事情也應該做得精致而富有珍藏價值。

啄木鳥和喜鵲

啄木鳥和喜鵲是同樣以蟲為主食的鳥類,它們居住同一片森林裏,在同一個樹林裏覓食。

啄木鳥總是默默地、一聲不響地細心尋覓,一旦發現生病的樹,就停下來心無旁騖地搜尋,直到發現蟲子為止。而喜鵲卻總是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它一天到晚,總是從這棵樹飛往那棵樹,它總是喜歡東找找、西望望,因此吃不到多少蟲子。

到了晚上,啄木鳥因為用心專一捕獲了很多蟲子,它不但自己吃飽了還喂給他的寶寶吃。而喜鵲呢,一整天老是這裏跑跑,那裏逛逛,最終隻能餓著肚皮回家去了。

這個故事專為那些做事情浮躁、不踏實的孩子而寫。仔細觀察我們生活身邊的孩子,很多孩子就像“喜鵲”一樣,東一鋤頭西一棒子,最終什麽都沒有得到,什麽都沒有學會。

娜娜參加學校的舞蹈社團,還沒學滿兩天,就覺得練舞太累,還是拉小提琴比較時髦,於是就改學小提琴。隔沒多久,又覺得學小提琴很無聊,又改變主意想學些藝術性比較強的,於是就改選繪畫班。可是學著學著又覺得繪畫要求太高、太繁瑣,又跑去學唱歌……就這樣周而複始,娜娜不斷地換班,轉換學習科目,始終沒有好好靜下心專心學好一門才藝,當一個學期結束後,娜娜發現自己什麽也沒學會。所以,我們可不能像“喜鵲”或者娜娜那樣,那樣的做事習慣是不可取的。

創可貼貼錯了地方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的、做事情毛手毛腳,慌裏慌張,每天不是丟了這個就是落了那個,這些習慣讓家長們很是著急。如果你的孩子有同樣的缺點,不妨讓他聽聽這個故事。

有一個小女孩子非常聰明,可是做事情老是毛裏毛糙的,本來能夠作對的題目,因為毛糙,所以總出錯;本來應該教語文作業,可她卻拿了數學作業。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為此,爸爸媽媽和老師沒少批評她,可她就是老毛病不改,差錯不斷。

有一天,這個小女孩削蘋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她立刻找來創可貼貼上。本以為貼上創可貼手很快就能好的,誰料,第二天,傷口依然很疼。到了學校同桌一看,笑得前俯後仰:“哎呀,你真是太有才了,竟然把創可貼貼到了沒受傷的手指上,這樣的事情連笑話大師都編不出來呀!”那個小女孩一聽臉可紅了,老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媽媽知道後,意味深長地對小女孩子說:“孩子,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毛手毛腳,製造汽車的師傅忘記了給車子安刹車;買鞋子的人忘了付鞋錢;老師忘記了批改作業;醫生忘記該如何給病人開藥,那這個世界將是一片混亂,誰都沒有安全感,這是多麽可怕呀!”

小女孩聽了,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說:“媽媽,我懂了,我保證以後再也不馬馬虎虎了,一定要像你說的那樣,做事情踏踏實實。”

媽媽聽了,欣慰地笑了。

據說,小女孩從此真的改掉了她的壞習慣,做什麽事情都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參加數學競賽還得了一等獎呢,她終於嚐到了做事情踏實的好處了!

你說,這孩子是不是跟你有點相像呢?如果你也能像她那樣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一樣也能取得好的成績,更有可能在今後的人生中獲得成功!

墜毀之謎

馬虎、不踏實給人類釀成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個很小的悲劇,有時也是大災難。這是《墜毀之謎》告訴我們的。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不幸墜毀了。在經過調查以後,人們對航天飛機墜毀的原因有了初步的結論,原因是航天飛機在起飛時,機翼受到某種物質撞擊後,隔熱瓦產生了輕微的裂縫。在航天飛機返回時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後,因為沒有隔熱瓦保護,產生的高溫使航天飛機在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葬身藍天。

直接導致飛機墜毀的原因是殼體保溫材料不過關。這個結論震驚了科學界。不是因為這是一個技術缺陷,而是因為它是普通的常識性問題。關於航天飛機隔熱瓦的保護技術問題早就解決了,而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的時候,人類竟然會在這個常識性問題上釀成大錯。

揭開這個謎底的人叫詹姆斯-哈洛克,他是事故調查組的成員。在事故調查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哈洛克說看到了航天飛機的工程師向他提供的隔熱瓦的說明書,在一份25年前印製的小冊子上麵印著:隔熱瓦的設計強度”。

哈洛克對設計強度表示懷疑,他進行反複測算,最終得出結論:一支普通的鉛筆從大約15厘米的高度自由落體時所產生的衝擊力就是航天飛機隔熱瓦的設計強度!誰都可以想象,這種隔熱瓦的設計強度根本不足以保護航天飛機這種龐然大物。謎底就這樣被揭開了。

每塊隔熱瓦的造價80萬美元,是用來防護航天飛機在返回大氣層遇到熱障時不會被高溫熔解的。但對於價值180億美元的“哥倫比亞”號來說,當它準備去沐浴“槍林彈雨”之際,工程師給它設計的隔熱裝置雖然能擋住上千度的高溫,卻不能防護比一支鉛筆大一點的衝擊。

當“哥倫比亞”號在空中飛行時,一個豌豆大的物體就能產生相當於質量為180千克物體產生的衝擊力,足以給“哥倫比亞”號以致命的打擊。“哥倫比亞”號能多次返回地球,已經足夠幸運了。

“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在提醒我們,高科技的基礎在於細節,隻有踏實做好每一個細節工作,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是如此,隻有做到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減少一些完全可以杜絕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