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意大利經濟概況
體製
意大利是發達工業國家。私有經濟為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以上。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國內各大區經濟差距較大,南北差距明顯。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堪稱“中小企業王國”。
總量
截止到2011年意大利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際匯率標準)國內生產總值:2.036687萬億美元(世界第七);
(國際平價購買力)國內生產總值:1.177114萬億美元(世界第十);
(國際匯率)人均GDP:33828美元(世界第二十二);
(國際平價購買力)人均GDP:29418美元(世界第二十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0.4%;
通貨膨脹率(2011年12月):2.8%;
失業率(2011年12月):8.9%(歐盟平均失業率10%)。
資源
意大利自然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等能源和大理石、粘土、汞、硫磺以及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產量隻能滿足一小部分國內市場需求,75%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意大利傳統重要可再生能源為地熱和水力,地熱發電量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水力發電為世界第九。近年來意大利一直重視發展太陽能,2011年意大利是世界第一光伏裝機容量國(占世界份額1/4),現在意大利國內可再生能源供給比例已經達到能源總需求的25%。
工業
3/4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曆史上意國家參與製企業比較發達。伊利、埃尼和埃菲姆曾是三大國營財團,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占1/3,經營範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加快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小企業在意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製革、製鞋、服裝、紡織、家具、廚房設備、瓷磚、絲綢、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機械工業等領域有較大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意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年煉油量約1億噸。意大利國有控股能源公司埃尼集團目前
是世界第七大能源集團。此外意大利莫拉蒂石油公司在撒丁島擁有歐洲最大的單個煉油廠。意大利曆來是歐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鋼鐵生產國,在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打擊後,於2010年重新恢複增長,2011年意大利粗鋼產量增長10%以上,達到2871.7萬噸,居歐洲第二,僅次於德國。塑料和拖拉機產量均居世界第六,發電量居世界第九。近幾年,意注意開發以電子工業為主的新興科技產業。目前,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都靈大都會區)。
農牧漁業
2011年意大利基本農業總產值超過300億歐元(不包括食品加工,物流銷售等相關產業)位居歐洲第三,僅次於德法兩國,占國內生產總值份額約2%。而大農業產值,包括第二產業的食品加工、農業機械以及第三產業中的農業技術研究和運輸銷售以及農業觀光業在內則能達到1200億歐元,為意大利第三大優勢集群產業。由於多山和缺乏肥沃土壤,農業可耕地麵積僅占全國總麵積的10%(2010年),意大利農業出口產品主要由葡萄酒、橄欖油、硬小麥加工的麵和麵粉以及蔬菜肉類加工製成品四大部分組成。2008年意大利首次超過法國成為世界首席葡萄酒生產國,2011年意大利葡萄酒產量為403萬千升,由於惡劣幹燥氣候影響比上年大幅下滑14%,但其葡萄酒出口額以及出口單價均大幅增長,出口份額逼近世界第一法國所占世界出口的份額。2011年意大利葡萄酒出口接近50億歐元,其中對中國出口為5000萬歐元,漲幅最高達到108%。意大利橄欖油出口目前位居世界第一,除了2009年經濟危機出口大幅下滑外,年產量基本為60萬噸,出口額達10億歐元,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接近40%,直逼第一位的西班牙。此外,重要農產品醃製火腿、意大利麵、番茄醬年產值均超過20億歐元。
旅遊業
旅遊業高度發達,旅遊收入是意大利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第二大來源(第一為服裝出口)。2000年接待的遊客增多,2000年旅遊業營業額為150萬億裏拉(約合714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淨收入約53萬億裏拉(約合252億美元)。其營業額和淨收入都是近年來的最高紀錄。但隨後意大利旅遊業發展緩慢,逐漸被其他傳統旅遊大國如法國、西班牙、美國超越,目前按入境人數衡量,意大利已由上世紀80年代世界第一滑落到世界第五,位居西班牙、法國、美國、中國之後。由於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2009年意大利旅遊業遭到進一步打擊,收入隻有165億歐元,而2008年有200億歐元。目前意大利旅遊業已經開始逐步複蘇,意政府於2009年投資16億歐元巨資,並采取多種措施力圖重振旅遊業,目前已有顯著效果。2011年意大利旅遊收入達到2700億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四,接待外國遊客達4400萬。其中2010年意大利外國遊客中中國入境旅遊人數環比暴漲一倍以上。意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包括賓館、露營地、旅遊村和農業旅遊住所等在內全國共有11.5萬處。
交通運輸
意大利交通運輸係統屬於世界最完善的交通係統之一,意大利領土麵積排世界第七十一位。但國內各種交通運輸係統建築長度總和位於世界前二十,人均擁有交通路線長度則處於世界前十。
公路:其中國內運輸主要依靠公路,也是意大利交通係統中最令人滿意的運輸類別。其公路係統是歐洲最發達最高效的公路係統之一。意大利每平方公裏麵積公路密度位居歐洲第三,但總長度份額驚人的——占歐洲44國整個公路網總和的16.2%。其中國家高速公路全長達6600公裏,在歐盟排第四。
鐵路:意大利鐵路網星羅棋布,共有火車站3500多個。鐵路線路有很多隧道,其中與瑞士的森皮奧內隧道長19.8公裏,是世界第一長鐵路隧道。意大利鐵路全長16356公裏,與英國相當,排歐洲第三,占歐洲鐵路總長度10.7%的份額。每年運載旅客4.73億人次,貨物8700萬噸。此外,意大利也是世界發展高鐵項目最早的國家之一,1992年已建成羅馬與佛羅倫薩之間的高鐵;2004年意大利高鐵總長度達1525公裏,完成國內高鐵網絡的建設。目前意大利與法國正在投入85億歐元修建歐洲最大的跨國高鐵,連接法國的裏昂和意大利都靈,預計2023年完工。
空運:意大利空運係統也較為發達,近年來空運人次高達1億人次,空運貨物接近80萬噸。意大利航空運輸先天條件優越,至歐洲和地中海主要首都城市的飛行時間均不超過3小時,國內航線十分密集,從北部到南部飛行所需時間不超過1小時。意大利大小機場目前總數為98個,其中主要機場有羅馬的菲烏米奇諾,米蘭的利納特、馬爾奔薩,都靈的卡塞萊等。
水運:意大利水運係統也非常發達,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為海運。意大利近8000公裏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148個大大小小的港口,主要港口則有熱那亞港(地中海第二大港)、那不勒斯港(意大利最大客運港)、塔蘭托港(地中海最大軍事港口)。全國港口年客流量高達9000萬,年貨物吞吐量為463億噸;擁有280公裏停泊船塢,55萬艘船隻;意大利國內水運(運河和河道)不占優勢,目前長度為1500公裏。
財政金融
巨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的兩大難題。從1992年開始,意加大私有化力度,先後對國民勞動銀行(BNL)、意大利信貸銀行(1993年12月)和意大利商業銀行(1994年3月)以及伊利、埃尼、國家保險公司(INA)、國家電力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采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實施私有化。同時削減公共開支,並進行社會福利體製改革,財政狀況不斷改善。截至2011年,意大利財政赤字情況十分良好,扣除為償還債務利息的支出外,意大利財政為盈餘,為西方各國政府中最良好的財政預算。目前意國財政赤字占GDP的3.2%(仍在持續降低中),接近歐盟標準3%,為歐盟赤字最低的國家之一,但意大利公共債務仍然十分龐大,總量歐洲第一,世界第三,占GDP之比接近120%,為歐洲第二,僅次於希臘。由於債務危機影響,當時預計2012年會繼續惡化超過120%,但根據當時實行的財政緊縮目標,比例將會在2013年開始急速下降。
意主要金融機構有:意大利資產管理公司(Mediolanum Spa)、聯合聖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 Ban-ca)、錫耶納牧山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忠利集團(Generali)等。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是意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產值占據意大利GDP的40%以上。各種個人消費品、機器機械設備以及資本商品在世界市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之一,年順差在百億美元以上,但自本世紀初,由於歐元堅挺,能源價格飛漲,以及產業結構僵化等原因,逐漸淪為貿易逆差國。2011年意大利貿易逆差297億歐元,但扣除能源開支後仍為順差。中國是意大利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意大利對中國貿易逆差達200億歐元(2011年),意大利產品目前在世界仍然有較強競爭力,出口商品種類非常齊全。主要以機械儀器、汽車、農產品加工、鋼
鐵、化工化學、製藥、家用電器、服裝、製鞋、貴重金屬等工業製成品為主。意國外市場主要為歐盟國家,對其出口量占總量一半以上。但近年來,意大利對世界其他地區市場出口份額逐漸加大,出口歐盟份額占出口總份額的比例逐漸縮小。俄羅斯、日本、中國、巴西、美國、越南、北非、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都是意大利非歐盟國家中重要貿易夥伴。意大利為全球十大外貿國之一,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長期穩定在世界第七至等八位,意大利2011年貨物以及服務出口額為3757.19億歐元,進口4000.52億歐元。貿易總額的占世界貿易總額3%~3.5%。
著名公司
意大利各行業著名大公司簡介:
(1)菲亞特集團(Gruppo Fiat):全稱意大利都靈汽車製造廠,1899年創辦,1906年正式用現名。意大利最大的私營工商業集團。經營範圍包括:各類汽車及零部件銷售、商用車輛、農用和建築機械、冶金產品、生產係統、飛機和船用發動機、出版和通訊、金融和保險及商務服務等業務。在全球64個國家擁有1064家公司,共計
22.3萬名員工,其中11.1萬多名分布在海外公司。其242家生產廠中有167家設在國外,131家研發中心有61家在海外。2001年集團虧損7.91億歐元,之後逐漸回暖。2009年成功收購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成立菲亞特一克萊斯勒汽車聯盟,現為全球第七大汽車集團。年產汽車超過400萬量。2011年菲亞特集團總收入580億歐元,達到21世紀以來銷售收入的最好水平。
(2)國家碳化氫公司(EnteNazionale Idrokarburi,ENI):亦稱“埃尼集團”。1953年2月10日由國家控製的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企業合並而成。世界第七大能源集團,第八大石油生產商。經營範圍包括:原油、天然氣、化學品和石油化工產品、核燃料、煤、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和服裝、采礦業與冶金,並承包工程建築及貿易。2010年集團銷售收入1317.56億美元。世界500強排名第二十三。
優勢產業
意大利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第八貿易大國、第八出口大國。20世紀先後有9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獎。基礎研究中的物理與天文(如超導托克馬克、同步輻射加速器、宇宙射線的研究和大型天體望遠鏡的研製等)、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化學等領域處於世界前列。高新技術領域如空間技術、信息通信、高性能並行計算機(運算速度已經達到每秒萬億次)、核能、農業領域等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債務危機
2011年7月,意大利股市11日跌幅高達3.96%,12日開盤後又一度重挫逾4%。歐美股市開始暴跌,亞太地區主要股市12日也拋壓明顯。意大利已成為市場最關注的對象,債務問題給了投資者充分的離場理由,評級機構的反應更加重了投資者的憂慮。
人民生活
意大利的人均GDP為35435美元(2009年數據),2001年全國就業總人數2151.4萬,新增就業崗位43.4萬,同比增長2.1%。其中農業人口112.6萬,同比增長0.6%;工業人口684.1萬,同比增長1.1%;建築業人口170.7萬,同比增長5.5%;服務業人口1354.8萬,同比增長2.7%;失業人數206.1萬,占9.5%。
南方問題
南方地區包括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卡拉布裏亞、巴西利卡塔大區,以及西西裏島和撒丁島,麵積占全意的40.8%,人口占全國人口的36%。南方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某些省區甚至是歐盟中經濟最落後的地方。盡管歐盟機構和意政府不斷對該地區實行多種優惠政策,其發展變化仍不明顯。1999年意南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是中北部地區的54.9%,人均收入低,失業率高,2001年南方失業人口145.6萬,占全國的64.2%。失業率達20%左右,其中年輕人失業過半,婦女失業率為29.4%,黑工約占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