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孩子一起學習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刻苦學習,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長自己卻很少學習。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隻有家長的內心是豐富的、積極的,才能培育出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孩子!

日本早期教育學家根本進先生提出了“母子一同教育”法。

所謂“母子一同教育”就是媽媽和孩子一同去做某件事,如母子一同看電視、母子一同繪畫等。根本進先生親任指導老師,舉辦畫展,他采取“發給母子同樣題材,讓他們各自作畫”的獨特指導方式,這樣做克服了孩子依賴母親的習慣,避免將來由於母親不在身旁,孩子什麽也做不了。

根本進先生發給母子同樣的畫,讓母子分別來做,借以激發媽媽作畫的興趣。當母親聚精會神地畫畫時,孩子也會受媽媽感染,也會興致勃勃地畫起來。

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最偉大的,如果媽媽熱衷於某件事,孩子也會對這件事感興趣。如果媽媽同孩子一同做某件事,孩子會備受鼓舞、興趣大增。

由此可見,要想孩子能夠刻苦學習,作為家長,自己必須先做出榜樣。隻有家長擁有一種積極向上、好學不倦的心態,才能在家長的影響下培養出勤奮好學、充滿自信的孩子。這比單純地對孩子說教更有效。

那麽,家長應怎麽做到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呢?

1.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

兒童時期,孩子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的,所以教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起來,在她麵前或是和她一起做點什麽。也就是說,你不要光給孩子下命令、發指示,比如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不要簡單地說“不要老是東張西望,好好做你的功課”,你最好安靜地坐在孩子身邊,然後翻看喜歡的書籍,把他帶入到學習的意境中。平時,也不要命令孩子“別總是想著玩,先做完作業再說”。其實,你可以關上電視,然後一起與孩子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如考查他的記憶力、玩一些腦筋急轉等,在不知不覺中使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2.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方麵的話題

家長放下架子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方麵的話題,不但可以培養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得到知識給人帶來的快樂體驗。父母在必要的時候不失時機地“裝裝傻”,給孩子當當“小老師”的機會,會促使孩子不滿足於“知其然”,還養成“知其所以然”的好學精神。這完全符合“教學相長”的教育精髓。

小鈺愛猜謎,她有什麽新謎語都要拿來考考爸爸媽媽。而小鈺的爸爸媽媽呢,有時故意左思右想猜不出,當她得意地把謎底告訴爸爸媽媽時,爸爸媽媽還會問一聲:“為什麽?”她便會眉飛色舞地解釋給爸爸媽媽聽。

猜謎語,既培養了小鈺理解語言的能力,還激發了她學習的濃厚興趣。她從學習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融洽的親子關係。

3.家長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家長的心理素質對家庭心理氛圍影響極大。當家長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長中遇到困難時,家長能夠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對家庭有責任感、對孩子有信心,實際上就已經為孩子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

4.要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要先做到

教育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的最好方法是家長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談舉止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行為模仿的對象首先是家長,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比如,有一位家長要求孩子星期日至星期四晚上不能看電視。剛開始時,孩子在完成作業後忍不住吵著要看,理由是爸爸媽媽開著電視,影響到自己學習。為了使孩子養成習慣,爸爸就提出在孩子未睡覺之前自己也不看電視,和孩子一起學習或玩耍。久而久之,孩子的習慣養成了,爸爸媽媽自己也有了相對固定的學習時間。

5.家長應多跟孩子進行交流

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學習進步、生活快樂,那就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談心,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

家長可以每天抽一段時間與孩子談論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比如晚飯時間是每個人可以分享自己一天所得的愉快時刻。家長問的可以是一些開放式問題,如你今天最好的事情是什麽?不要問那些可以用“是”、“不是”或點頭回答的問題。這能讓孩子鍛煉表達能力,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6.與孩子一起學習時,家長的態度必須認真,不能應付

說起陪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許多家長深有感觸:如果家長心不在焉,孩子也會顯得沒有什麽興趣;而如果家長認真投入,孩子因為受到家長的感染,同樣也會認真學習。因此,要想讓孩子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如果隻是說“你要怎樣做”的大道理,還不如家長同孩子一起認真去做。

7.不要打攪孩子

許多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而且難以培養他們長時間注意某物,因為小孩根本就無法像成人一樣集中注意力。要幫助孩子保持長久的注意力,你一定不要在孩子醉心於學習的時候打攪他。有些家長怕孩子學習時間長了身體吃不消,所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經常是左瞧瞧、右瞅瞅,並時不時來上一句:“要是累了就休息會兒。”自己以為這是對孩子的關心,其實是在打斷孩子的思路。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