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孩子的自尊

每個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孩子的自信首先來自自尊,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一個孩子要想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他就必須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認為自己值得他人愛和喜歡,這樣,他的內心裏才會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孩子的生命之火就被點燃了,而他的精神生命也因此向外擴張。可以說,自我價值是孩子熱愛生活並為之奮鬥的理由,是孩子獲得成功的前提。而自我價值的核心就是自尊。

自尊心的下麵有兩條深層的根:羞恥心和上進心。

羞恥心,使人在做了壞事時產生羞恥感而痛苦,因而遠離這些壞事。要知道是羞恥心促使我們大小便要避開其他人而到廁所裏進行。人如果沒有羞恥心,那麽他就會按動物的生存方式來行動而不會按人的生存方式來行動。對於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來說,他的行為在別人眼中是什麽樣子根本就無關緊要。這樣他的行為就失去了社會製約,那麽動物的本性使他怎麽舒服怎麽方便就怎麽幹。

上進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於落後的地位而奮起努力。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獲得他的同類的認同和羨慕,進而在他的同類中找到優越感。當一個人有了上進心,他就會去追求社會的承認和他人羨慕的眼神。這樣他就會研究人類社會的法則,並自覺按社會法則所設定的正麵方向去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獲得社會的承認。與此同時,他必須努力去獲得別人也想要的東西,比如地位、權力、金錢、學問、美感以及健康等。因為隻有得到了別人也想要卻沒有得到的東西,別人才羨慕他。

可以說,自尊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家長,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從維護、培養孩子的自尊意識開始。

1.家長如何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培養孩子的自尊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如何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健康、適度的自尊意識呢?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培養孩子的自尊意識,家長應該做到:

(1)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爸爸媽媽尊重。尊重孩子不分時間和地點,也不分孩子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責怪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的事務,與孩子討論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對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話。千萬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麽!”“大人的事,孩子知道什麽?”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父母的信任,從而無法獲得自信。尊重孩子,就不能隨意辱罵、懲罰和毆打孩子,辱罵、懲罰和毆打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

(2)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因為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條件,必須從小教導,因為有尊重才有自重,有自重才有自愛,自重、自愛才會交到朋友,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3)孩子對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父母們應注意,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不要隻是訓斥和責怪,應弄清其動機和緣由,再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找出原因。

(4)對孩子要求適度,不要過分嚴格,應適當放鬆要求。在要求過分嚴格的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過分依賴的心理;相反,對待孩子的缺點也不能放縱和姑息遷就,在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的情況下,應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使之克服缺點。

(5)當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時,對成人而言哪怕是多麽微不足道,也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增加其自信心,保護其自尊心。此外,還應該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讓孩子在滿足與自豪感中體驗到自尊的可貴。

(6)對孩子采取個別引導、正麵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長認為當著親朋好友的麵批評,人多勢眾,可以給孩子製造壓力,促使他改掉缺點。事實上,孩子和大人一樣愛麵子,這樣做隻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長要注意場合,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粗暴地諷刺、挖苦和訓斥孩子,應多采取正麵引導、個別談心的方法,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7)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要把從前的“曆史問題”和“陳年舊賬”抖出來,嘮叨不停,使孩子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2.常見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家長是孩子良好自尊心的重要培育者。家長的接納、尊重、關懷、無條件的愛以及真誠地讚美與肯定,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因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的自尊帶來了很多傷害。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行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經常挖苦諷刺孩子。有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脫離實際,非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在班上前幾名。上小學,對“雙百”最滿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學,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視為學習不好。如果孩子的成績處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狀態,一些家長的話就難聽了:“你不要強,沒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腦袋,開不了竅了”,“你太笨了,這點功課都學不好,還指望你幹什麽”,“老師教你的知識,你全就飯吃了”,“就你這德行,長大等著喝西北風吧”,“錢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給你吃了,廢物點心”……這樣的諷刺挖苦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什麽?是使孩子擁有奮起的勇氣,還是難言的疼痛?是增強孩子做人的自信,還是使孩子感到越來越失望?此問題留待有此類言行的父母親去好好反省吧。

(2)父母高高在上。家長高高在上,一副威嚴的麵孔,指揮孩子的一切:你必須好好念書,給我考大學;你必須給我上××班,不愛上也得上,沒商量;雙休日聽我安排,上午幹什麽,下午幹什麽,晚上幹什麽,不必商量;讓你買什麽你就買什麽,一點不能自主,否則不給你出錢;你的前途,服從我的設計……這樣指揮,已經把孩子當成一架“小機器”了。

(3)家長濫施懲罰。有的家長不隻口頭上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還濫用懲罰。調查發現,從城市到農村,有8%~12%的家長對孩子常常采取體罰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起初感到害怕,打過幾次之後就被打“皮”了,更難教育了。觸及皮肉的結果,可能造成靈魂麻木,也可能造成怨恨反抗心理。更有甚者,一氣之下把孩子打成重傷甚至命喪黃泉,造成終生悔恨。

(4)家長對孩子教訓過頭。有的家長誤把“訓”當教育,天天訓孩子,有事沒事訓幾句。雖然沒有什麽新詞,訓不出什麽名堂,卻天天得過“訓癮”。孩子真的出了問題,或者考試成績不好或者犯了什麽錯誤,這些家長則更是滔滔不絕,大訓不止,大道理講了一大堆,要求提了一大串,不管孩子是否聽懂,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最令人遺憾的是,還不允許孩子解釋,更不許提出不同意見,隻能表態“懂了”、“是”、“我改”。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了尊嚴,也沒有了權利。

(5)總與其他孩子比較。父母總喜歡“比較”,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比身高、體重、皮膚,比先掉牙、先說話;孩子大點時,比的項目更多了。但是家長很少教導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進步的地方在哪裏”,也沒有教導孩子如何“向內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實,跟別人比是很辛苦的,因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怎麽比得完?可是,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別的,他是會創造出自己所獨有的價值的。

以上列出的幾種現象,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家長們是否察覺到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問題呢?出現這些問題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在部分家長身上殘留著封建家長製的餘毒,子從父命,“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切家長說了算;另一個則是情感衝淡理智,要麽嬌寵溺愛無度,要麽施教言行無度。這些家長需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認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