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生產力布局特點

雖然德國地區間經濟差距顯著,但和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較,德國的生產力布局較為均衡,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這主要表現在:(1)德國沒有倫敦、巴黎式的特大的集中工業城市,而多中、小城市。在全國超過10萬人的70個城市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僅柏林、漢堡、慕尼黑3個,50萬~100萬人口的城市僅9個(即科隆、埃森、法蘭克福、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萊比錫、杜伊斯堡、不來梅),其餘的均為人口10萬~50萬的城市。全國2/3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低於10萬的小城市中。(2)全國人口分布比較均勻,除柏林、漢堡、不來梅3個城市州人口密度較高外(分別為3959人/平方千米、2252人/平方千米和1683人/平方千米),其餘13個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人口密度為522人/平方千米,最小的梅克倫堡一前波美拉尼亞州,人口密度為75.5人/平方千米,二者僅相差近7倍,而法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與最小的省,人口密度可相差500多倍。(3)德國各州人口在全國的比重,與各州從業人口在全國的比重大體相當,二者相差在1.5%以內。如斯圖加特所在的巴登一符騰堡州人口占西部人口的14.86%,而從業人口占西部從業人口的16.15%,僅高出1.29%。(4)德國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原來較落後的南部地區,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逐步提高。

形成此種布局特點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德國的自然條件較為均一,沒有高寒、酷熱、幹燥的惡劣條件區,均適宜人類的生產活動。第二,自古以來德國就是歐洲東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人們往來頻繁,交通和商業也較發達,特別是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稠密的河網兩岸人口較多,聯係方便,生產發達。第三,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德國處於封建割據局麵,各個邦國各自為政,多形成了各自的經濟中心。如原西德各州在預算上是自主的、相互獨立的,各州有自己發展經濟的規劃和措施。第四,各地區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如下薩克森州東部有鐵礦、鉀鹽、石油等資源和方便的交通條件,在薩爾茨吉特建立了鋼鐵工業,其附近的沃爾夫斯堡建立了汽車工業,在漢諾威(下薩克森州首府)建立了汽車、煉油、橡膠、機械製造、電子等工業,在不倫瑞克發展了電子、光學儀器等工業,形成了德國北部的漢諾威一沃爾夫斯堡一薩爾茨吉特三角工業區。第五,德國政府注意分散設置第三產業和政府機構,如原西德首都波恩是政治中心和各國大使館所在地,3/4是森林、綠地,保留著古老的田園風光,工業部門很少。科隆為全國金融中心之一,保險業的集中地;杜塞爾多夫為全國壟斷資本管理機構和批發商集中的中心之一;法蘭克福為銀行及航空中心,大銀行總部所在地,也是歐盟歐洲銀行總部所在地;漢堡為全國重要的出版、文化、教育中心,同時也是金融、保險業的中心。第六,德國有大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其生產靈活,利於吸收各種勞力,而且也宜分散分布。第七,發達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為德國較均衡的生產布局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