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迅速發展的農業

德國是傳統的工業國,長期以來,農業發展緩慢,大多數農產品依賴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歐洲聯盟農業政策實施後,德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1996年德國穀物產量達4210萬噸,肉類584萬噸(1995年),牛奶2862萬噸,均居歐盟第二位,僅次於法國。小麥、食糖、牛肉、黃油已自給有餘。

農業現代化水平高,結構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與畜牧業相結合,是德國農業的主要特點。由於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勞動率迅速提高,1950年1個農業勞力僅能供養10人,到1994年則可供養91人。同時,農業就業人數不斷減少,1994年的農業就業人數,僅占全國就業人數的2.6%,而生產的糧食自給有餘。90年代以來,德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猛。不使用化肥、農藥,重視農作物的輪作和間種的生態農業,雖然其糧食產量比常規農業低25%~30%,但生產成本低,投入少,產品的市場價格高,並且隨著土地的休養生息,農作物的產量逐年提高。畜牧業占德國農業產值的2/3,以養牛、養豬業為主。種植業中以小麥、大麥等穀物種植為主,技術經濟作物中以甜菜種植麵積最大。

德國在長期因地製宜、合理地利用土地發展農業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專門化地區。北德平原南部、中德山地的山前黃土地帶,土壤肥沃,熱量充足,降水適中,是全國集約化程度很高的集中農耕區,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北德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涼濕潤,土壤較貧瘠,多種植燕麥、黑麥、馬鈴薯和多汁牧草,用以發展奶牛業,是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區。萊茵河及其支流摩澤爾河、美茵河、內卡河河穀地區,日照充足,降水適中,適宜葡萄、水果種植,陽坡上有大麵積葡萄園,其單產很高,河穀地區被譽為德國的“葡萄之路”。巴伐利亞高原畜牧業發達,其東南部、多瑙河以南,土壤肥沃,是全國重要的小麥、甜菜產區和牛飼養區。高原上還是啤酒原料蛇蔗草的集中種植區。中部山地以畜牧業和穀物種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