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審時度勢,恪守耿直”的故事

有位母親打來谘詢電話說,她覺得耿直的性格挺好的,兒子就是耿直的性格,很直率,大家都很喜歡他,很尊重他,他學習成績也好,在班上是班長,但是或許是因為他的直率,也常常會得罪一些調皮的同學,所以跟調皮的同學相處得很不好,而且好幾次被調皮的同學欺負。但是又不願讓孩子變得圓滑,因為這位母親感覺太圓滑的人,在社會上還是不會讓人誠服的。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跟那位母親說,耿直的性格固然是要孩子恪守的,因為隻要將耿直的性格優化好,孩子的前程是無量的。其實優化耿直的性格也很好,就是做到審時度勢,像魏征一樣。你可以嚐試著給孩子講講魏征的故事。

在魏征因病去世後,唐太宗給予了魏征這樣的評價:“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我們都知道魏征是一位諫臣,自入朝議事之後,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隻要是於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於不顧,在皇帝麵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即便國富民豐時,他也不時提醒唐太宗要法令嚴明,上下同守,嚴格執行貞觀初年製訂的“撫民以靜,愛惜民力”的方針,在大唐王朝日益繁榮富強的形勢下,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節儉用度。

貞觀中後期,整個社會的形勢越來越好。李世民對創業之初的困境漸漸淡忘,勵精圖治的銳氣也漸漸消磨了,滋長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飽經憂患的魏征,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路上住在顯仁宮(今河南宜陽縣)。大隊人馬安頓下來,侍女奉茶,唐太宗一看茶盤、茶杯都是幾年前來這裏時用過的舊銀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總管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通。總管心想:“貞觀初年,皇上您自己儉省得很,怎麽如今嫌這嫌那了呢?”雖然心裏這麽想,嘴上卻隻好認錯,趕忙命禦廚將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幾樣海鮮。晚上,唐太宗來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為不悅:“怎麽搞的,海味不見新奇,山珍又少得可憐,總管哪裏去了?快把他貶為百姓!”說罷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便來到唐太宗的內官。這時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寵信之臣,進出較為方便,與唐太宗講話亦自在得多了。敘過君臣之禮後,魏征轉入正題:“陛下,臣聞皇上為總管侍奉不好而發脾氣,臣以為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國家殷實,多花幾個小錢有什麽了不起?再說,我可是一國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當局者迷”,便決計為他指點“迷津”:“陛下,正因為您是一國之君,所以您一開頭,馬上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就要形成一種奢靡的風氣,那樣就糟了。”

“愛卿,請不要把話說得這麽嚴重。國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誰敢向我看齊?”

魏征越發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皇上經常把隋亡的教訓掛在嘴上,何不以此來警策皇上呢?”

“陛下,當年隋煬帝巡遊,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獻食物或貢物不精而被責罰。如此無限製地追求享受,結果使老百姓負擔不起,導致人心思變,江山丟失。皇上怎麽能效仿隋煬帝呢?”

這一招果然靈驗,唐太宗大為震驚:“難道我是在效仿隋煬帝嗎?”

“是的,陛下!像顯仁宮這樣的供應,如果知足的話,會感覺很滿足的。但如果真是隋煬帝來了,即使供應豐盛精美一萬倍的食物,也難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聽了既震驚又感動:“愛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講不出這種話的啊!”

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自命為“真龍天子”,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如有誰撫之,就要被殺,故批評皇帝就叫“犯龍鱗”,很危險。魏征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不畏“犯龍鱗”,剛直敢言,勇於諫諍,檢點太宗的過失,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作為一國之君,有時也免不了因為魏征不顧“天子”的麵子,對國君當麵“揭短”而大發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尷尬。退朝之後,唐太宗憤怒地說道:“魏征每次上朝都不顧我的麵子,我早晚要殺了他!”當然,唐太宗最終沒有殺魏征,想通之後,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以魏征為代表的大臣帶動下,貞觀年間形成了群臣爭相諫諍的空前絕後的局麵,它是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為什麽魏征耿直的性格也能讓他成就大業呢?很簡單,他能夠審時度勢,如果他的耿直用在夏桀商紂麵前的話,或許早就被送上斷頭台了。審時度勢、因人而異便可以讓耿直的性格發揮到極致,優化到極點。所以讓耿直的孩子學會審時度勢,便是優化性格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