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通過海上霸權攫取財富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入和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英國國內工業產品的產量供過於求,企業在國內再也難以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再加上國內原有的原料根本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產品生產,向外尋求更大的市場並占領更多的原料產地就成為英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尋求更大的市場和占領更多的原料產地有一條捷徑:爭奪海上霸權,控製海上貿易。英國就是選擇了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從此以後開始了漫長的海上霸權爭奪過程。為了與當時傳統的大國爭奪海上霸權,以便占領更多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在從15世紀到19世紀的3個多世紀之中,共發動了近兩百多次戰爭。在常人眼裏看來,每發動一次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因為戰爭必須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等,這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英國好像是一個例外,因為經曆如此多的戰爭之後,它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發強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英國是在與傳統的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強國的戰爭中不斷發展起來的。英國之所以能最終控製海上貿易,成為海上霸主,是因為它通過一係列的戰爭,挫敗了一個又一個的海上強國。以下是英國與葡萄牙和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爭奪海上霸權的簡要介紹。

新航路開辟之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西班牙和葡萄牙一直是海上霸主,它們在海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地,控製著每一個國家的海上貿易。為了打擊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的海上霸權,英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國家的殖民地問題。當時,西班牙占領了菲律賓,西班牙在非洲海岸、印度海岸和馬六甲等地建立了多個殖民據點,英國便首先將目光瞄準了這幾個殖民地。1588年,為了控製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英國率先挑起了戰爭,這引起了西班牙國王的強烈憤慨,曾發誓要將英國徹底滅掉。但是在16世紀末期的西班牙早已是形同朽木,內部永無止境的浮華奢侈之風已經拖垮了它的國力,於是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與英國交戰的過程中被英國艦隊擊垮,西班牙從此更加衰落,最終退出了強國的曆史舞台。到了17世紀中期,英國又向腐朽不堪的葡萄牙挑起戰爭,曾經還有一定實力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都敗在英國艦隊的手中,更不用說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的葡萄牙艦隊了。在擊敗葡萄牙艦隊之後,英國又控製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葡萄牙和西班牙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料供給,進一步促進了其國內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在擊敗傳統的大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英國並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它又將目光瞄準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荷蘭。為了遏製荷蘭海外勢力的進一步膨脹,英國政府於1651年頒布了《航海條例》。條例規定:“歐洲的貨物隻能由英國船隻或者貨源貨物出產國的船隻運抵英國本土;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出產的貨物隻能由英國或者英國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荷蘭賴以生存的源泉就是轉口貿易,通過從轉口貿易中的差價來獲取巨額利潤。但是航海條例頒布之後,荷蘭海外的轉口貿易再也難以為繼,於是荷蘭政府以談判為名,挑起了第一次英荷戰爭,但是,這場戰爭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結。隨後,英國與荷蘭之間又爆發了兩次戰爭,但是都以荷蘭的失敗而告終,就連荷蘭在北美新修建的新阿姆斯特丹城都落入英國人之手,英國政府將其更名為紐約。至此,失去了海上貿易和殖民地優勢的荷蘭一蹶不振,逐漸走向了衰落。

擊敗荷蘭以後,法國成為影響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最後一個障礙,由此,英法之間的矛盾成為18世紀國際舞台上大國海上爭霸的核心。1702年—1711年,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英國的國王率先挑起了戰爭,法國戰敗後,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烏特勒支合約》。通過這項和約,英國取得了對直布羅陀、米諾卡、諾瓦、斯克斯亞、紐芬蘭和哈德孫灣的控製權,並取得了在美洲殖民地進行奴隸貿易的專賣權。隨後,英國又與法國展開了七年的海上貿易爭奪戰,史稱“七年戰爭”。這場七年戰爭對英法雙方的影響非常巨大,因為誰能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誰就能控製海上的貿易,從而成為海上霸主。這場戰爭開始後不久,英國的軍事實

力,尤其是海軍實力很快便體現出來。經曆七年戰爭之後,法國海上的有生力量幾乎全部被消滅,最後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通過這項和約,英國取得了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頓角以及附近島嶼的控製權,此外還取得了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的權力,這為英國與印第安人的貿易往來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從此,法國基本上退出了殖民帝國的曆史舞台,英國以勝利者的姿態迅速控製了海上貿易,成為繼荷蘭之後的又一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