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格蘭銀行是一張王牌

在一係列政治經濟事件中,英格蘭銀行始終起著穩定財富市場的作用,雖然這些工作讓它著實賠了很多錢。倒不是英格蘭銀行有大無畏的精神,主要是每次王室都要求它出麵,並許以豐厚的報酬。

南海泡沫中最拉風的當屬英格蘭銀行,這家銀行成立於1694年,後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不過,始建時期英格蘭銀行遠沒有這樣舉足輕重,英格蘭銀行始創期間,英國正跟法國對打,而且已經打了6年,什麽時候打完,大概隻有上帝才知道。

英格蘭銀行剛剛成立就向王室貸款20萬英鎊支持軍事,以期望戰勝後的回報。此後的日子,英格蘭銀行致力於重整王室債務。

然而,英格蘭銀行並不是當時王室唯一的借款銀行,東印度公司、劍刃銀行等,它們都可以承擔這一職能。

雖然它們同時支撐英國軍費,但彼此之間也是有競爭的。這句話不全對,英格蘭銀行此時根本無法與東印度公司競爭。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曲折的。東印度公司率先出招。

1707年,東印度公司集中了一批貨物,在大不列顛島本土大量換取英國鑄幣和英格蘭銀行銀行券,很快他們手中集中了1/3的英國鑄幣。

英格蘭銀行對此一無所知。

1707年8月的一天,東印度公司人員突然持30萬英鎊的銀行券向英格蘭銀行提取鑄幣。英格蘭銀行當時就被打蒙了,擠兌由此發生。

英格蘭銀行還是幸運的,因為它有三位股東,分別是英國女王安妮、薩默賽特公爵和紐卡斯公爵。三位股東明白,這事兒,隻能是東印度公司幹的,都是為自己服務,總不能最後就剩東印度公司吧。三位王室成員向英格蘭銀行提供了自己手頭上可以集中的所有鑄幣,同時,嚴令東印度公司不得提取這30萬英鎊鑄幣。

英格蘭銀行僥幸過關。

下一個問題,是王室貸款特許權期限。

王室貸款特許權是有期限的,每一個期限結束前,王室會重新拍賣,競拍銀行付出的代價往往是以低於市場利率的價格向王室提供大量長期貸款。

在特許權市場中,英格蘭銀行遇到了另一個重量級選手,劍刃銀行。打一個比方,英格蘭銀行是現在的美國州立銀行,劍刃銀行就是當時的花旗集團。

劍刃銀行是一家以經營貸款、公眾存款、發行銀行券為主要業務的土地銀行,集中了當時所有最賺錢的金融業務。劍刃銀行所有者約翰·布倫特後來熱衷於一個財富遊戲:投機南海公司股票,直至成為南海公司大股東。

1711年,劍刃銀行在特許權競爭中擊敗了英格蘭銀行,很多人都認為,英格蘭銀行將從此淪落為二流銀行,其股價也在倫敦證券市場一落千丈。

如果沒有南海泡沫的話,英格蘭銀行遲早會被劍刃銀行兼並,或者在曆史長河中自生自滅,沒有人會記得它曾經存在。

1720年發生南海泡沫,作為大股東,劍刃銀行受到了極大影響。更不厚道的

是,英格蘭銀行不僅收購南海公司債券,同時還收購劍刃銀行銀行券,然後組織人擠兌劍刃銀行。在王室要求挽救劍刃銀行時,英格蘭銀行宣稱,自己已經為南海公司債券支付了400萬英鎊。

1720年9月,在南海泡沫的**中劍刃銀行倒閉。事後,英格蘭銀行收購南海公司,奪回了國債承銷權,確立了其在倫敦銀行業的霸主地位。

剛才,說的是英格蘭銀行是倫敦銀行業霸主,不是英國銀行業。

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隻能在倫敦市區流通,在廣袤的鄉村,大家還不太清楚英格蘭銀行是什麽。鄉村有自己的草根財富體係,現在史籍稱呼這些機構為“鄉村銀行”。

鄉村銀行由金銀匠轉換而來,很多人找金銀匠做首飾,從他們手中拿到取貨單。後來,人們就把金銀存放在金銀匠那裏,金銀匠開出存款證明,於是金銀匠鋪變為鄉村銀行,主要業務是為本地人匯款,替本地人向倫敦繳稅。

無疑,他們需要簽發匯票,雖然數額不大。

英格蘭銀行的目的很明確,希望自己在全國拓展營業網絡,為鄉村銀行進城提供一個良機。

1725年,英格蘭銀行壟斷了鄉村銀行票據清算。此時,全國鄉村銀行經營已經完全受製於英格蘭銀行。而後,鄉村銀行儲備也被明令儲存於英格蘭銀行。

18世紀下半葉,英國財富史上有很多壞事發生,比如與北美殖民地PK,比如70年代的鄉村銀行破產……

在一係列政治經濟事件中,英格蘭銀行始終起著穩定財富市場的作用,雖然這些工作讓它著實賠了很多錢。倒不是英格蘭銀行有大無畏的精神,主要是每次王室都要求它出麵,並許以豐厚的報酬。

此時,有人把英格蘭銀行譽為“王室手中的最後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