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硬話軟說

〖人脈案例〗

何群到上海出差,在街頭小貨攤上買了幾件衣服。付款時,何群發現剛剛還在身上的幾百元外匯券不見了。貨攤隻有他和姑娘兩人,明知與姑娘有關,但他沒有抓住把柄。如果他貿然提及此事,姑娘會翻臉說他誣陷人。

在這種情況下,何群沒有和她來“硬”的,而是壓低聲音,悄悄地說:“姑娘,我一下子照顧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麽能這樣對待我呢?你在這個熱鬧街道擺攤,一個月收入也不少。我想你絕對看不上那幾張外匯券的。再說,你們做生意的,信譽要緊啊!”

何群見姑娘似有所動,又懇求道:“人家托我買東西,好不容易換來一點外匯券。如果丟了,我真沒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細找找吧,或許忙亂中混到衣服裏去了。我知道,你們個體戶還是能體諒人的。”

姑娘終於被說動了,借坡下驢,在衣服堆裏找出了外匯券,不好意思地交給何群。

說“軟”話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在吃糖,心裏甜甜的。何群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說辭,不但使錢失而複得,而且還可能挽救了一個幾乎淪為小偷的青年。

說軟話,辦硬事。說軟話,指的是一種語言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心態,說話和藹可親,不張揚,不張狂;辦硬事,指的是有主見、有原則,該辦的事兒鍥而不舍,想盡辦法。

很多時候,事情的成功就在於語言的藝術。官場上或商場上的成功者多是說話謙虛,話說得讓你很容易接受的人;而那些失敗者多是有好話沒好話,語氣、語調盛氣淩人,給人以討厭與他接觸的感覺。

說軟話好像與我們曆來歌頌和提倡的忠厚老實、誠懇真實,怎麽想就怎麽說的道德習俗不一致。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隨著人際交往的頻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包括運用語言的技巧已成為一門必修課。

其實,說話離不開辦事,辦事也離不開說話。即使這樣,我們一定也注意到,說到不一定做到,做到也不一定說到。那麽,拋開有意的甚至品行不端造成的欺騙以外,說話和辦事有什麽區別呢?我們又應該怎樣認識這人問題呢?

誰都願意與謙和者共事。你與周圍的人有了良好的溝通基礎。遇上不講理的事,你就軟話好好說,當然原則不能變。軟話為你最後勝利的“硬事”贏得了公眾的理解與支持,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們相信任何成功都不是“說硬話”說出來的,或者是“辦軟事”辦出來的。說硬話辦軟事的人,必將是淺薄而終無大出息的,是終究“硬”不起來的;而說軟話辦硬事的人才能做成事情。

人與人相處不會是一麵之緣。世界很大,但是有時也很小,今天河東明天河西,已經用不了三十年了。那麽,我們知道堅持原則,公平公正,即使今天惹的別人不高興,但是從長遠來看,是可以獲得別人信任的。全社會都在呼籲誠信,而這個誠信又是從哪裏來呢?就是處事有原則,人人自律。

這個硬事雖然有這樣的好處,但是真的不好辦成,為什麽呢?道理很簡單,它必須以犧牲某些人暫時的利益為條件,而在這樣的溝通中,人與人的尊嚴是很關鍵的。我們都說,人心不過是肉長的,其實也就是告訴你,人的弱點和可愛之處就在於需要互相尊重。

俗話說:“是人抵不過三句好話。”看來說話也有它獨到的技巧,說得好自有其無窮的語言魅力。形容人有三寸不爛之舌,或者巧舌如簧,都是指的說話,但是都有貶義在裏麵,甚至說某人死的能說成活的。

有時,人難免因一時糊塗做一些不適當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指責別人的分寸。如果能適當地說幾句軟話,化解對方的難堪,既能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能保留對方的麵子,避免破壞交往的氣氛和基礎,又可以消除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硬話“軟”說的形式有很多種。在很多時候,你要想說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得多。然而,懇求並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種“智鬥”,一種心理交鋒。通過懇求的語言,啟發、開導、暗示對方,並使對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人脈感悟〗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你很有主見,性格剛烈,說不定對方比你更硬。你如果說了“硬”話,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一定會理睬;你如果來“軟”的,對方反倒產生同情心,縱使自己為難,也會順從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