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

〖人脈案例〗

乾隆時期有名的大臣劉墉,能力強,有原則,溝通起來機靈得很,讓乾隆皇帝不寵愛他都不行。

有一回,劉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說:“唉!時光過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嘍!”

劉墉看看皇帝一臉的感傷,於是說:“皇上您還年輕哩!”

“我今年45歲,屬馬的,不年輕啦!”乾隆搖搖頭,接著看了一眼劉墉問,“你今年多大歲數啦?”

劉墉畢恭畢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歲,是屬驢的。”

乾隆聽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我45歲屬馬,你45歲怎麽會屬驢呢?”

“回皇上,皇上屬了馬,為臣怎敢也屬馬呢?隻好屬驢嘍!”劉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個伶牙俐齒的劉羅鍋!”皇上撫掌大笑,一臉的陰霾盡失。

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談話時要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並且也要視當下的具體情況靈活應變,以便在迎合對方心理的同時,也贏得對方的好感。唯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才有可能得到我們想獲得的東西,而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種技巧。

良好的談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則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人總是多種多樣,有口若懸河的,有不知所雲的,有談吐雋永的,有語言幹癟的,……人們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說話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別的。因此,要想在說話上成為高手,做到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就必須要把握其中的奧秘。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是否說到心坎上,不僅要看話語是否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別人能不能理解並且樂於接受。

話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說話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情操,但講究語言藝術也同樣十分重要。同樣一種意思,從不同人嘴裏說出來,效果可能就會不同。

說話前,有必要對下列問題仔細地考慮:你要對誰講,將要講什麽,為什麽要講這些內容,怎麽講,有什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樣處理等。

在人際交往中,不同場合要求采取與之各自相應的語言形式,否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因此,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應當做到說話看場合,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

(1) 自己人場合和外人場合

我國文化傳統一向是重視內外有別的。對自己人“關起門來談話”,可以無話不談,甚至可以說些放肆的話,什麽事都好辦。而對外邊的人,總懷有戒心,“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因此,遵循內外有別的界限談話,社會上認為是得體的。違反這一界限,便被認為是“亂放炮”,說話不得體了。

(2) 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說話應嚴肅認真,事先要有所準備,不能亂扯一氣。非正式場合下,便可隨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樣,便於感情交流,談深談透。有些人說話文謅謅,有些人講話俗不可耐,就是沒有把握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的界限。

(3) 莊重場合與隨便場合

“我特地來看你”,顯得很莊重;“我順便來看你”,有點隨隨便便看你來了的意思,可以減輕對方負擔。可是,在莊重的場合說“我順便來看你”就顯得不夠認真、嚴肅,會給聽話者蒙上一層陰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順便來看你來了”,偏偏說成是“特地看你來了”,有些小題大作,讓對方增加心理負擔。

(4) 適宜多說的場合與適宜少說的場合

對方很忙,時間很緊,跟他說事情就得簡明扼要。如果跟他談笑風生,海闊天空,主觀願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觀的要求,效果是不會好的。失火了,你看見後應該立即呼喚救火。等火被撲滅後,再向警方報告你發現的可疑線索。如果先跑過去向警方慢條斯理報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線索報告完,火勢早已蔓延開來了。

(5) 喜慶場合與悲痛場合

一般地說,說話應與場合中的氣氛相協調。在別人辦喜事時,千萬不要說悲傷的話;在人家悲痛時,你逗這個小孩玩,逗那個小孩玩,說些逗樂的話,甚至哼哼民歌小調,別人就會說你這人太不懂事了。

〖人脈感悟〗

在人際交往中,不同場合要求采取與之各自相應的語言形式,否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因此,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應當做到說話看場合,在什麽場合說什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