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習慣的影響

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曾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

果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他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

它隻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這種現象被稱為"印刻效應"。它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中,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承認,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征。

一代魔術大師胡汀尼有一手絕活。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打開無論多麽複雜的鎖,從未失過手。他曾為自己定下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要在60分鍾之內,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條件是讓他穿著特製的衣服進去,並且不能有人在旁邊觀看。

有一個小鎮的居民,決定向胡汀尼挑戰,有意給他難堪。他們特別打製了一個堅固的鐵牢,配上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請胡汀尼來看看能否從這裏出去。胡汀尼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穿上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牢中,牢門哐啷一聲關了起來。大家遵守規則轉過身去不看他工作。胡汀尼從衣服中取出自己特製的工具,開始工作。

30分鍾過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緊貼著鎖,專注地工作著;45分鍾、一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頭上開始冒汗。最後,四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始終聽不到期待中的鎖簧彈開的聲音。他筋疲力盡地將身體靠在門上坐下來,結果牢門卻順勢而開。原來,牢門根本沒有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是個樣子。

小鎮居民成功地捉弄了這位逃生專家。門沒有上鎖,自然也就無法開鎖,但胡汀尼心中的“門”卻上了鎖。

小鎮的居民故弄玄虛,捉弄了這位大師。大師的失敗在於先入為主的習慣告訴他:隻要是鎖,就一定是鎖上的。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拋棄成見,不要讓第一個想法占據你的腦子。要知道:錯覺首先來到,真相就難容身。

有很多人都習慣感性地一次就把對一個人的答案想好,很長時間都不能改變。還有的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僅僅憑借的是其是否對應自己的個人口味,因對方的脾氣性格、生活習慣、言談舉止等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對其做出否定的評價,或因某些習慣與自己合拍就全麵肯定他。

你不妨時常想一下是不是有一些過去的習慣就在你的眼前欺騙或者傷害了你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摒棄以往那些不好的習慣,這說起來好像很輕鬆,而付諸實踐卻是很難的。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久負盛名,在北方幾乎是家喻戶曉,可分店開到深圳時,卻大受冷遇。商家盡管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多方開展促銷活動,始終隻能熱鬧一陣,難以吸引眾人持續鍾情於它。

經營者麵對尷尬的局麵,深入街區調查,發現不是包子質量不好,也不是口味不好,而是深圳人對“狗不理”的名稱太感冒了,心理上接受不了。經營者思之再三,忍痛摘下“狗不理”的牌子,換上“喜相逢”的匾額。真是神了,立即柳暗花明,顧客盈門,生意大有起色。

很多時候就須如此,因為地域不同,觀念有異,對應辦法也應該有所改變。“狗不理”的根據地在北方。樸實的北方人視之為寶貝,自己的孩子自己愛嘛!深圳人就不同了。深圳毗鄰香港,重視名頭,講究吉祥,忌諱很多。“狗不理”字麵意思不雅,深圳人接受不了。聰明的經營者雖然空間視角不靈,但一經發現問題,立即請教社會,深入街區調查,並立即調整思路,是很有理智的。

可見,消費者對商品有不同的審美習慣。符合他們習慣的便會產生購買欲,反之,則再美也棄之不用。歐美國家視黃色為太陽與光明,巴勒斯坦則對黃色表示厭煩;希臘、羅馬認為黃色象征吉祥,敘利亞則以黃色象征死亡。

世界就是這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就有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心理。當習慣不再習慣時,我們就應及時地改變。

【習慣處方】

人們對以往遇到的事物往往會自然產生一種潛意識接受的心理。可是,人們也因此而常常陷入習慣造成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因此,你要適時擺脫習慣對自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