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耶魯大學名人榜——晏陽初

耶魯名言

學會忘記痛苦,為陽光記憶騰出空間。

走近人物

晏陽初於1890年10月出生,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晏陽初在塾師兼鄉醫的父親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諳習時勢的父親也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因此毅然將少年晏陽初送到幾百裏之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接受新學。

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曆史學,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晏陽初大學畢業後,立誌獻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長期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台灣赴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及加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及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

中國平民教育運動

1920年,晏陽初回到中國,在歸國前,他立誌不做官,不發財,將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回國後他首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間編製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

1922年晏陽初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3月他轉到湖南長沙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並在長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他將長沙分為52個單位,發動400名小學教師以遊行、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平民教育。

不久他籌資組建了200所平民學校,先後招生2500餘人,在長沙實驗的全國識字運動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的第一次大規模實驗,取得了重大的影響,青年毛澤東就曾經作為義務教員參與過晏陽初在長沙的平民教育運動,一些毛澤東研究者認為,毛正是受到晏陽初思想的影響才覺悟要以簡單、務實和經濟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間中去。

1923年在長沙獲得成功的晏陽初來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以及時任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的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於3月26日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平教會成立後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開展義務掃盲活動。

隨著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晏陽初逐漸認識到中國的平民教育重點在農民的教育,平教會設立了鄉村教育部,經曆了兩年的實地調查,平教會選擇河北定縣作為平民教育的實驗試點。1926年晏陽初與誌同道合的一批知識分子來到定縣翟城村,推行他的鄉村教育計劃,1929年平教總會遷往定縣,全力以赴地在這裏開展鄉村教育的實踐。

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並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進的農村改造方案。

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推行的各項平民教育活動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著眼於小處:為減少通過飲用水傳染的疾病,平教會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滅菌;訓練公立師範學生與平民學校學生進行免疫接種;訓練助產士代替舊式產婆,向舊式產婆普及醫學常識;建立各區保健所,培訓合格醫生;從平民學校畢業生中培訓各村診所的護士與公共衛生護士;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組織成立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改組縣鄉議會,改造縣鄉政府。

1930年代初,晏陽初在定縣的鄉村教育實踐得到國民政府民政部次長的肯定,並決定將晏陽初的經驗向全國推廣,設立了鄉村建設育才院,在中國各省劃出一個縣進行鄉村教育試點,期間先後成立了定縣實驗縣、衡山實驗縣、新都實驗縣和華西試驗區等鄉村教育實驗區。1940年鄉村教育育才院改名為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任院長。

1936年,日本對華北的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陽初和平教總會在戰爭威脅下離開定縣,向南撤退。

1937年晏陽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省主席何鍵的邀請,希望他協助動員3000萬普通民眾參與抗日,在任上晏陽初撤銷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縣級官員,招募了近5000名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政府工作。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試驗。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晏陽初曾試圖遊說蔣介石為鄉村教育投入更多資源,但是由於國共內戰的因素而遭到蔣的拒絕,在蔣介石處碰壁的晏陽初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他遊說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為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提供資助。

最終美國國會通過了一條名為“晏陽初條款”的法案,法案規定須將“四億二千萬對華經援總額中須撥付不少於百分之五、不多於百分之十的額度,用於中國農村的建設與複興”。

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晏陽初輾轉到了台灣,從此晏陽初和他的鄉村教育運動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

晏陽初離開中國大陸後不久即離台赴美,在美國他協助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平民教育運動。

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

家庭生活及晚年

1917年晏陽初在當選耶魯華人協會會長期間,結識了紐約華人牧師許芹的女兒許雅麗。許雅麗1920年來到上海,在女子體育師範任教。

1921年9月23日,晏陽初與許雅麗結為伉儷。1980年8月8日許雅麗突發心髒病醫治無效逝世。

在晏陽初的晚年,經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穀城的邀請,他重新獲得機會回到中國大陸,於1985年獲準訪問河北定縣,會見了一些親戚、同仁和校友,並受到了當時政協主席鄧穎超的接見。1987年他再次回國訪問。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病逝於美國。

1993年,晏陽初的長女晏群英遵照遺囑將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陽初的陵墓在巴中東郊的塔子山建成。

晏陽初的貢獻與影響

晏陽初自1920年代開始致力於平民教育70餘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

他1920年代一1930年代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實踐為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財產,據1980年代的統計,定州(即定縣)是河北省內唯一的無文盲縣。

1920年代晏陽初引入的良種、白楊等作物引入和培育的良種雞等仍然廣受當地農民的歡迎;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華農村的“赤腳醫生”以及相關的培養計劃,皆承襲自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內容,1990年代後期在中國大陸部分農村推行的村幹部直選等政治體製改革的試點,也無不是在重複當年的定縣經驗。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在農村建設方麵大量借鑒晏陽初的定縣經驗,農村的進步成為日後台灣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

晏陽初移民美國後,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他的鄉村教育理念,並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他的協助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紛紛推行類似計劃。

晏陽初因其對社會底層的關心以及身體力行地深入農村開展鄉村教育的行動受到廣泛的尊敬,獲得很多榮譽,但是在晏陽初的故鄉,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人們對晏陽初的貢獻幾乎一無所知。

直到1980年代之後,中國大陸的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晏陽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論,一些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社會學者如溫鐵軍等將晏陽初在中國大陸中斷的鄉村教育運動繼續下去,成立了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研究會等非政府組織。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和民間正在逐步重新認識晏陽初和他的教育理念。現在河北定州市仍有以晏陽初命名的中學以及晏陽初故居。

教育思想

晏陽初博士史述展覽館民為邦本本固知等在晏陽初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委實是國家的根本”。

然而,當時中國雖號稱有4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國以農立國,這些“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的絕大多數是在農村。因此,為平民辦教育,尤其是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這是關係到“本固邦寧”的根本問題。

從1926年以後,晏陽初把平民教育的重點從城市轉到農村,教育的對象也由城市平民變為鄉村農民,心甘情願“給鄉下佬辦教育”。晏陽初從事鄉村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進行實驗研究。他根據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主張以一個縣為實驗研究的基本單位。在進行廣泛、深入、科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最終選擇河北省定縣作為實驗區。在中國鄉村教育運動中,首創以一個縣為基本單位從事鄉村教育實驗研究。

在鄉村教育實踐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所謂“四大教育”,即是文藝教育、生機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當時社會存在的四大問題。其中文藝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知識力,解決“愚”的問題;生機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生產力,解決“窮”的問題;衛生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健康力,解決“弱”的問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團結力,解決“私”的問題。

推行“四大教育”,必須采用“三大方式”,即學校式、家庭式和社會式。晏陽初還主張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晏陽初認為,知識分子到鄉村去,為農民辦教育,要“化農民”,自己首先必須“農民化”。

要虛心向農民學習,“給農民作學徒”;要與農民共同生活和勞動,隻有在同他們廣泛深入的接觸中,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晏陽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社會影響,而且在當下也仍有現實意義。

晏陽初鄉村建設之“道”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聯合國聘為終身特別顧問。

1943年,晏陽初當選“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

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

晏陽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又接受過係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8年,他遠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在20萬旅法華工中開展卓有成效的識字教育活動,使其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回國後,晏陽初全心致力於平民教育活動,並於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總幹事。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而“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此,他先後組織同人深入長沙、定縣、北萜等地推進平民教育。其中,定縣實驗曆時最長(1926—1936年)、影響最大。

在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當地農民,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年輕妻子許雅麗女士及繈褓嬰兒離開北京,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裏安家落戶,一住就是八年。

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做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裏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按照晏陽初的說法,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

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他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加以醫治。在定縣,“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以救農民之“愚”,培養他們的“智識力”。

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開辦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訓練比較熱心、能幹的中青年農民“誌願者”作“示範農戶”,來帶領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還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麵的經濟活動,以治農民之“貧”,培養他們的“生產力”。

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藥衛生製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救農民之“弱”,培養他們的“強健力”。他們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救農民之“私”,養成他們的公共意識與合作精神。

晏陽初對於農民的公民教育特別重視,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他

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如將曆史人物的故事匯編成小冊子發給村民讀,通過嶽飛等農民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讓農民在平民學校裏接受簡單的教育後,發動他們組織同學會,使中國農民第一次有了自發組織的社區生活,後來這些同學會成了晏陽初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的基礎。

與此同時,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裏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科學布道”過程中,晏陽初最大的創造,是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緊密結合、整體推進。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

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

為了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強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通過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等舉措,“使農業科學深入民間";晏陽初深知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使“農民科學化”,要使農民科學化,就必須使“科學簡單化”。

為了改善定縣農民的經濟生活,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比如改良棉花的選種、提高母雞的產蛋率等。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晏陽初反對“為教育而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要“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

教育的狀況,根據他們的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三是進行農村普查工作,先後完成了農村的社會調查、工業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概況調查等,為鄉村建設的展開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定縣改造是晏陽初為了推進全國性的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進運動做的重點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在鄉村自治的基礎上,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作為一個可以推廣、可以複製的模型,定縣模式對當時其他地方的鄉村建設起了示範作用。

據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調查材料,由於平教會的工作,定縣在抗戰爆發前已成為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現在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

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麽?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耶魯小百科

自1990年起,耶魯開始大規模的翻新老舊的住宿學院建築。Berkeley College是第一個結束翻新的,最近一個完成翻新的是在2006年9月重新投入使用的Trumbull College。翻新的住宿學院保持了設計者的初衷,維持了曆史感,但更新的設施使其更舒適、更符合現代居住規範。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耶魯大學曾計劃建立第十三個學院,但後來由於多方的壓力並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