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耶魯大學的中國情結

耶魯大學的每個學生,都將自信看作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個常態,他們相信自信的人生最精彩、最灑脫。

在耶魯300周年校慶的一份宣傳冊中有這樣一段話:“200年來,耶魯大學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係,這種深厚的感情、悠久的曆史,在中美文化交往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由耶魯和中國共同建立的教育事業和學術成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凝聚力,它不僅豐富了耶魯大學的全麵發展,而且改變了無數校友的命運與前途。耶魯與中國的關係,不僅是該校有史以來最早的國際性接觸,在耶魯大學將跨入第四個世紀的時刻,仍然至為重要。”

近代中美高等教育交往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而耶魯在其中首開先河。至19世紀90年代後期,幾位耶魯畢業生完全出於自願,成立了以傳教、行醫、辦教育為目的的一個組織。該組織支持在中國辦教育和學術研究,並促進美國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了解。190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雅禮協會(Yale-ChinaAssociation)。它那崇尚道德,為團體謀福利的傳統一直保持至今。20世紀80年代,耶魯大學的研究生院、醫學院、法學院及神學院的學生,仍然沒有忘記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

100年來,它對於推動中國的英語教育、醫療教學和公共衛生等方麵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雅禮協會在湖南創辦了湘雅醫學院(湖南醫科大學前身)、雅禮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前身)、雅禮中學,其創始人羅倫斯認為湖南人“將和清朝的任何人一樣有影響力”,他的預言在數十年後被毛澤東驗證了。

20世紀初,中國的高等教育受日本影響較大,由於1872—1881年間的留美學子在“新政”中嶄露頭角,使清政府感到“美國學堂,結果甚善,而裨益中國良非鮮淺”,因此,20世紀20年代之後,美國取代日本而成為主要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國家,這對後來學生留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除容閎外,耶魯大學還培養了詹天佑、馬寅初、晏陽初、高尚蔭、顏福慶、李繼侗、楊石先、施汝為、陳嘉、王家楫、唐耀、楊遵儀、應開識等一大批中國的傑出人才。此外,在過去20年中,有將近4000名中國訪問學者和學生在耶魯學習(包括青年經濟學家胡鞍鋼)。目前,中國學生是耶魯最大的外國留學生團體,以至於現任校長理查德·萊溫不無感慨地說,“失去中國學生,耶魯將黯然失色。”

耶魯小百科

耶魯學院是耶魯大學本科部,實行住宿學院製,由12所學院組成。這種製度始於1933年,由一位非常讚賞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類似製度的校友EdwardS.Harkness捐款建立。每所學院對學生都有一套完備的支持體係,包括院長(Master)、學監(Dean)、駐院學者和Fellow。每所學院都有不同的建築風格,但都包括庭院和完備的設施。雖然每所學院都設有自己的討論課程(但向所有學生開放通選),舉辦自己的社交活動和院長茶會(Master'sTea),耶魯學生仍然積極參與全校的學習和社會活動。耶魯大學的住宿學院都以校史中的著名人物或者校友命名,而故意避免以捐款者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