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西點軍校名人榜——潘興
西點名言
有時候,阻礙我們成功的主要障礙,不是我們能力的大小,而是我們的心態。
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Pershing 1860—1948),美國著名軍事家、陸軍特級上將,又稱“鐵錘將軍”,還有個綽號叫“黑桃傑克”,出生於密蘇裏州林思縣拉克利德鎮。1886年在西點軍校畢業後,曾到美
陸軍騎兵部隊任職。
1890年至1891年在新墨西哥州和南達科他州參加“征剿”印第安人的作戰時表現出色,得到美國陸軍的嘉獎。
1897年至1898年在西點軍校任戰術教官。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參加古巴戰場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潘興曾任歐洲美國遠征軍總司令。
1899年至1903年,在駐菲律賓美軍中服役,參加鎮壓菲律賓人民起義。
1904年至1905年任駐日武官兼日俄戰爭軍事觀察員。
1906年得到羅斯福總統的賞識,由上尉破格提拔為準將。
1906年至1913年再度到菲律賓服役,曆任要塞司令和省總督。
1914年任第八旅旅長。
1916年至1917年率遠征軍1.5萬人入侵墨西哥,鎮壓當地的農民遊擊隊。
1917年2月晉升為少將。美國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後,他被任命為美國遠征軍司令,率部前往法國,獨立參加對德作戰。10月被授予臨時陸軍上將軍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指揮美軍發揮了重要作用。1918年7月,派出5個師14萬人參加第二次馬恩河戰役。9月,指揮美第一集團軍獨立實施聖米耶勒戰役和默茲一阿戈訥戰役。10月,任集團軍群司令,所轄部隊增至200餘萬人。11月初,率軍協同英法聯軍對德軍發動總攻,突破興登堡防線,迫使德國投降。
1919年9月,正式晉升為陸軍上將。
戰後,從1921年起,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1924年退役,任美國戰爭紀念委員會主席。在聯盟戰爭中主張保持美軍作戰的獨立性,並力圖擺脫依托深溝高壘的陣地戰打法,有“鐵錘”之稱,是美國曆史上堪稱“偉大的軍人”之一。美軍中至今仍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式中程導彈(“潘興I式”和“潘興Ⅱ式”導彈)。著作有《我在世界大戰中的經曆》。
人物生平
潘興(1860—1948,Pershing,John Joseph),美國軍事家,特級上將(高於五星上將)。
1886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後在騎兵部隊服役。
1880年至1891年先後在美國西南部和南達科他州參加“剿滅”印第安人的作戰。1897年至1898年,任西點軍校戰術教官。美西戰爭期間,參加入侵古巴的作戰。1899年在菲律賓服役,參加鎮壓摩洛族人民的武裝起義。1905年,任駐日武官兼日俄戰爭軍事觀察員。1906年,從上尉破格擢升為準將。1906年至1913年,再度在菲律賓服役。
1916年3月至1917年2月,率1萬餘名美軍對墨西哥進行武裝幹涉,鎮壓墨西哥的農民遊擊隊。
1917年4月美國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任美國遠征軍司令,在法國前線組織指揮美軍的訓練和作戰。大戰末期,率領美軍單獨進行聖米耶勒等戰役,並協同英法聯軍對德國發動總攻,突破興登堡防線,迫使德國投降。
1921年起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24年退役。著有《我在世界大戰中的經曆》等書。
“恐怖的傑克”綽號的由來
1917年,法軍總司令貝當和英軍總司令黑格聽說美國派來的遠征軍司令是潘興時,不禁一驚:“恐怖的傑克,怎麽會是他?這可是個很難打交道的家夥!"
“恐怖的傑克”——潘興這個名揚海外的綽號是敬畏他的部屬私下裏送給他的,因為他對軍容風紀的要求幾乎嚴格到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
潘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甚至在退出現役後,他也是以一個正規軍人的姿態——腰板筆直,服裝挺刮,馬靴鋥亮,軍人禮儀規範,舉止一絲不苟——出現在公眾麵前的,直到去世的那一刻。
同時,“嚴於律己”的潘興並不“寬以待人”,他要求他的部下也得和他一個樣。他認為,軍人和民兵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嚴整的軍容,隻有有了嚴整的軍容,才能像正規軍人那樣作戰,才能取得勝利。
將軍逸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與協約國鬥得筋疲力盡之時,美軍作為有生力量踏上歐洲土地,他們的使命就是幫助英法軍隊擊敗德軍。但潘興卻不急於投入戰鬥,而是認真地進行戰前訓練,這可把在塹壕裏苦戰的英國人和法國人急得不得了。
就連潘興的參謀也提醒他:“我們的訓練計劃需要的時間太長了,會使人們感到德國人的預言是正確的——在英法軍隊垮台之前,美軍到不了前線!"
誰知潘興隻冷冷地丟下了一句話:“我不知道德國人的想法,我隻知道沒有受過訓練的士兵打不了仗!"
潘興這種嚴謹的作風,令同他打過交道的美國政治家無不欽佩。潘興還是個上尉的時候,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就想把他提升為少校或中校。當羅斯福總統發現美國法律不允許這樣做時,索性利用總統職權,越過882名級別比潘興高的軍官,將他直接升為準將。這在美國曆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事。
英法兩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卻對潘興喜歡不起來。當潘興率領美國遠征軍邊開進、邊訓練抵達戰區後,他的英法同行才真正意識到他的厲害。英法原來打算隻將美軍作為加強力量使用,不給其獨立指揮權,隻讓美國扮演配角。但潘興識破了英法的政治意圖。
在一次聯軍會議上,他當著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裏孟梭的麵,申明美軍必須有獨立的作戰方向,自己必須獨立地指揮美軍作戰。說完,他拂袖而去。在他的積極爭取下,英法隻得同意美軍保持戰場上的獨立性。
潘興的戰略意識換取的獨立作戰指揮地位,為一戰後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建立自身的軍事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當他作為一名具有戰略家眼光的英雄凱旋歸國時,潘興受到了美國民眾的熱烈歡迎,並被授予美國開國以來頭一個陸軍特級上將軍銜。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話,那麽潘興和巴頓的關係就會更加有趣了。在潘興奔赴法國統率美軍前,他和巴頓的妹妹尼塔已經準備訂婚了,他們相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舉行婚禮。
如果這個婚禮成了的話,那麽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潘興就是巴頓的妹夫了。但是很遺憾,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潘興和尼塔有一年多沒有見麵,兩個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他們在巴頓的安排下舉行了一個紀念告別活動,和睦地做了普通朋友,並且都一直單身下去。
潘興遇到尼塔時候已經55歲了,在這之前潘興有過妻兒家庭,也很幸福,但是一場意外的火災毀掉了潘興的家庭。
有一天巴頓找到潘興,他說我要到作戰部隊去。潘興對巴頓非常熟,潘興有一個外號叫“恐怖的傑克”,為什麽叫“恐怖的傑克"?因為潘興非常講究軍容風紀,潘興不能允許他部下的皮鞋上有一點灰塵的。
有一次,也就是在對墨西哥的武裝幹涉中,當部隊急行軍到達目的地之後。大家累呀,顧不得擦皮鞋就休息了,當時潘興看到了之後非常生氣,就批評值日軍官,命令大家立即起來擦皮鞋。
他一眼就瞄到了巴頓,他看到巴頓的皮鞋鋥明瓦亮,潘興說,就照著他這樣做,他怎麽擦的你們就怎麽擦。所以說潘興對巴頓非常喜歡,那麽巴頓也非常敬重自己的上司,即使他後來談起潘興也充滿了敬意。
潘興正考慮在美軍建立一支坦克部隊,他聽了巴頓的請求,點了點頭說:“好吧,你要離開這裏,我沒有意見,有兩個崗位讓你去選擇:一個是指揮一個步兵營,一個是組建坦克部隊。"
巴頓聽了之後,心頭不免一緊,為什麽?因為巴頓不願當步兵,他覺得步兵不過癮,巴頓最想當的是騎兵。他特別喜歡到騎兵部隊,可是潘興恰恰沒有讓他到騎兵部隊,他知道潘興是什麽人啊,吐口唾沫就是個釘,不能更改的。巴頓就這樣到了美軍第一支坦克部隊。
潘興的軍銜和坦克
潘興於1919年9月被授予一個特殊的軍銜:陸軍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Armies),並且此軍銜不再授予潘興以外的任何人。這個軍銜最初原本是準備授予美國開國元勳、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但當初他拒絕接受。
後來,在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法令,將華盛頓提升為“六星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 ofthe United States),使其高於任何其他美國將軍,並規定隻有華盛
頓一人獨享此殊榮。這也是目前美軍的最高軍銜;其次便是潘興的“陸軍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以及喬治·杜威的“海軍特級上將”(Ad-miral of the Navy);再次即是著名的陸軍五星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y)、海軍五星級上將(Fleet Admiral)、空軍五星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irForce)。
M26“潘興”坦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專為對付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設計。美國人於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
後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為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製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並於1945年3月投入實戰。
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係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型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
M26“潘興”由於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朝鮮戰爭中與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於1942年,即研製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後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
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於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是T26。
這兩種坦克都采用新型T7式90毫米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種型號。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一門105毫米榴彈炮,後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於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錘”約翰·J.潘興將軍命名。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
M26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該車有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前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的上方各有一扇可向外開啟的艙門,門上有一具潛望鏡。
炮塔位於車體中部稍靠前,為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後凸出。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手和裝填手在左側。指揮塔位於炮塔頂部右側。
炮塔頂部裝有一挺高射機槍,炮塔正麵中央裝有一門火炮,火炮左側有一挺並列機槍。
“潘興”裝載的發動機是由福特公司開發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68千瓦,在轉速2600r/min時,功率為500hp。
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裝甲車的標準發動機,發動機因采用一種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
其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潘興”的機動能力較德國“虎王”強很多。
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安裝有液力變矩器,因而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動變矩,減少換擋次數,從而可減輕駕駛員的工作。
行星變速箱隻有3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操縱裝置采用了一根既能變速又能轉向的操縱杆,故容易操縱。行動裝置采用獨立扭杆懸掛裝置和液
壓減振器,第一、二、四和六負重輪處均裝有減振器。第一負重輪平衡肘和誘導輪曲臂之間裝有補償機構,用以自動調整履帶鬆緊度。其動力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
傳動裝置由行星減速器、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雙差速轉向機構和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等組成。
傳動裝置的部件(側減速器除外)都裝在一個箱體內,該箱體與發動機曲軸箱固定在一起。行動裝置每側麵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5個托帶輪,履帶裙板由4小塊組成,僅遮住托帶輪的上部。履帶為金屬一橡膠結構,履帶寬為609毫米或584毫米。
M26坦克的車體為焊接結構,其側麵、頂部和底部都是軋製鋼板的,而前麵、後麵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毫米,前下裝甲板厚76毫米;側裝甲板前部厚76毫米,後部厚51毫米;後麵上裝甲板厚51毫米,下裝甲板厚19毫米。
炮塔前裝甲板厚102毫米,側麵和後部裝甲板厚76毫米,防盾厚114毫米。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鬥室的乘員取暖。
“潘興”T26E3的主炮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兩者都是美軍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產物,這與德國坦克炮發展思路相似,起因無非是高射炮具有與坦克炮同樣的高初速特征。
M3炮身長50倍口徑,T15E2炮身長70倍口徑。如同德國的“虎”式裝載56倍口徑的KwK36,而“虎王”裝載71倍口徑的
KwK43,“潘興”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70發。其中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重11千克,在914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毫米,在1829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毫米。高速穿甲彈的彈丸重7.6千克。914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毫米,1829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毫米。火炮射速為8發/分鍾。
比較雙方的攻擊力,若“虎”式KwK43和“潘興”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的話,KwK43處於優勢;都使用高速穿甲彈則不相上下。
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KwK43處於優勢;使用高速穿甲彈,則T15E2處於優勢。但高速穿甲彈的彈芯需要金屬鎢做原材料,德國無此礦產,所以很少配發部隊。但美軍卻大量裝備,並特別強調:如果遇到德國的重型坦克,應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彈火控裝置包括炮塔的液壓驅動裝置和手操縱方向機、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炮塔可由炮長或車長操縱,當車長發現重要目標需直接操縱炮塔時,炮長的操縱裝置便自動切斷。
西點軍校小百科
西點軍校的學員都明白一個道理:第一永遠隻有一個,在追求勝利和第一的同時,隻有依靠自身強大的意誌力破除一個又一個障礙,才能最終取得成功。西點軍校的教官時常告誡學員:作為一名軍人,榮譽高於一切,軍人隻有戰死沙場,沒有苟且偷生,軍人的字典裏沒有“投降”一詞。“決不投降"、“跌倒了再站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這是曆代偉人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