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兄欺妹

仁壽年間,隋統治高層出現了以柳述、元岩為首的反對楊廣、楊素,同情楊勇的新政治勢力,在楊廣奪嫡的總後台獨孤皇後於仁壽二年(602)去世後,反對楊廣的勢力開始集結,權相楊素被架空,親黨遠放,楊廣奪嫡陰謀暴露後,首先遭到自己兄弟姐妹的不滿和反對。楊勇、楊秀雖被幽禁,但人仍健在,幼弟楊諒則手握重兵, “陰懷異圖”,姐姐樂平公主、妹妹蘭陵公主也都與楊廣勢不兩立。妹夫柳述更事事專與楊廣作對,後母宣華陳夫人的態度似乎也有所變化,她在隋文帝駕崩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時年二十九歲,亦恐怕是死於非命。總之,楊廣的奸詐醜行的確令人厭惡,在他爬上皇太子之位後,兄弟妹婿後母不願他日後騎在自己頭上,於是團結起來反對他,擁護性情較寬厚的楊勇,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宣華陳夫人與柳述合勢,攻擊楊廣人麵獸心,禽獸不如,試圖擁廢太子楊勇複位,拉楊廣下馬。仁壽末年,皇太子楊廣已處於弱勢,新一輪儲位之爭,在楊廣冊封之時就已開始,且愈演愈烈,到仁壽四年

(604)達到了白熱化。楊廣被迫自衛,由衛宮走向奪位,在隋文帝態度發生轉變的關鍵時刻,肆行弑逆,冒天下之大不韙,乃是勢所必然之事。宣華陳夫人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時在隋文帝枕側,她是反對楊廣,擁護楊勇,而為柳述他們所用的。最終反楊廣勢力失敗,她當然不可能得到好的下場。

隋文帝死訊傳來,陳夫人和諸後宮“皆色動股栗”,皇太子送上金盒子,她也惶懼不安,以為是鴆毒。楊廣的最終獲勝說明他棋高一著。弑父繼統,沒有讓擁護楊勇的勢力得逞,這亦可謂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

隋文帝被弑之後如何收場,這對楊廣、楊素來講已不是一件難事。他們很快偽造出一份隋文帝遺詔,語及平生,安排後事,作最後的政治交代:

嗟乎!自昔晉室播遷,天下喪亂,四海不一,以至周、齊戰爭相尋,年將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稱帝王者非一人,書軌不同,生人塗炭。上天降鑒,爰命於朕,用登大位,豈關人力!故得撥亂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聲教遠被,此又是天意欲寧區夏。所以昧旦臨朝,不敢逸豫,一日萬機,留心親覽,晦明寒暑,不憚劬勞,匪曰朕躬,蓋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闕庭,刺史以下,三時朝集,何嚐不罄竭心府,誡敕殷勤。義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萬國歡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樂,不謂遘疾彌留,至於大漸。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豐,教化政刑,猶未盡善,與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複稱夭,但筋力精神,一時勞竭。如此之事,本非為身,止欲安養百姓,所以致此。

隋煬帝

人生子孫,誰不愛念,既為天下,事須割情。勇及秀等,並懷悖惡,既知無臣子之心,所以廢黜。古人有言, “知臣莫若於君,知子莫若於父”。若念勇、秀得誌,共治家國,心當戮辱遍於公卿,酷毒流於人庶。今惡子孫已為百姓黜屏,好子孫足堪負荷大業。此雖朕家事,理不容隱,前對文武侍衛,具已論述。皇太子廣,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誌。但令內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複恨。

但國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禮。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凶禮所須,才令周事,務從節儉,不得勞人。諸州總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職,不須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後帝,沿革隨時。律令格式,或有不便於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各當政要。嗚呼,敬之哉!無墜朕命!

這篇“遺詔”,可謂是楊廣及其幫凶的傑作。楊廣首先肯定父皇結束戰亂割據, “撥亂反正”,開創了南北大一統的局麵,使“天下大同”。接著,在讚頌隋文帝“一日萬機”“不憚劬勞”“罄竭心府”“誡敕殷勤”的同時,又為自己弑逆進行掩蓋,以隋文帝的口吻聲稱“朕今年逾六十,不複稱夭,但筋力精神,一時勞竭”,把父皇的死因說成是積勞成疾,而且是“本非為身”,即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止欲安養百姓”。既美化了父皇,又為自己弑逆之罪開脫了罪責。下麵再譴責“惡子孫”楊勇和楊秀的“悖惡”,稱讚“好子孫”楊廣的“仁孝”,希望“內外群官,同心戮力”,輔佐嗣君楊廣, “共治天下”,則先帝雖死無恨。最後談到治國,政令沿革,有不便者可作修改,務當政要。為日後楊廣稱帝後改革典章製度,大興工役埋下了伏筆。

楊廣等對隋文帝之死“秘不發喪”,先收捕反對自己的柳述、元岩,穩住宮禁中樞。在八天之後,即乙卯(二十一日),皇太子楊廣才於靈前即皇帝位。楊廣掌握了無限皇權,想怎麽幹就怎麽幹,他當然可以立即霸占父皇的後宮嬪妃,也可以當夜烝**反對過自己的後母宣華陳夫人,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心中急於要幹的首要大事是除掉心腹大患哥哥楊勇。這天,楊素之弟楊約恰好來朝見,楊廣即派楊約入長安,調換了留守者,詐稱其父詔命,賜前太子楊勇死。當楊勇拒絕服毒時,楊約即將他活活勒死。然後陳兵集眾,命軍隊進入戰備狀態,再發布隋文帝駕崩的凶信。

八月丁卯(初三),隋文帝的梓宮從仁壽宮運至京師,丙子(十二日),楊廣在大興殿為隋文帝出殯,宣布柳述、元岩“罪狀”,二人一並除名。柳述被流放到龍州,元岩被放逐至南海,均在嶺南邊遠,不久死於任所。這是楊廣對反對自己嗣位的人最直接的報複。

登上帝位的楊廣還命令其妹蘭陵公主和柳述斷絕關係,打算將她改嫁他人,公主誓死拒絕,不再朝見隋煬帝,並上表請免去公主名號,要求與柳述一道放逐嶺南。隋煬帝大怒不從,公主憂憤而死,年僅三十二歲。蘭陵公主留下遺書: “昔共薑自誓,著美前詩,鄜媯不言,傳芳往誥。妾雖負罪,竊慕古人。生既不得從夫,死乞葬於柳氏。”蘭陵公主堅貞不屈,至死從夫,堅決反對楊廣,這又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蘭陵公主與柳述在隋文帝死前確曾加入了反楊廣政治集團,擁大哥楊勇複位的政變。也可能正是蘭陵公主說動了後母宣華陳夫人,女人和女人對話自有其優越性,加上隋文帝在諸女中對蘭陵公主“特所鍾愛”,公主有向父皇進言的機會。蘭陵公主還說服了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大姐楊麗華,楊麗華是周天元的遺孀,開皇六年(586)封樂平公主,也曾違抗父命堅貞不肯改嫁。在反楊廣擁楊勇保楊秀的問題上,姐妹意見一致,三個與隋文帝最親近的女人不停地訴說,足以動搖隋文帝的意願,這也許就是仁壽宮變的幕後原因。正因為如此,楊廣對自己的同胞姐妹才恨之入骨,得其遺書後“愈怒”,對小妹的死訊並不傷心,竟不哭,薄葬於洪瀆川,朝野人士對蘭陵公主的貞烈卻傷感不已。

在一切處理停當後,太史令袁充又出來說話了: “皇帝即位,與堯受命年合。”示意百官上表慶賀。但禮部侍郎許善心則認為“國喪剛完,不宜稱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