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秦

異人成了“子楚”,他被確定了秦國王儲嫡嗣的地位,可以說呂不韋大功告成,但呂不韋的野心還不止於此。呂不韋在邯鄲伴隨著異人,但家眷卻不能來邯鄲。男人哪個願意忍受寂寞?何況是呂不韋這樣的大商賈。他於是在邯鄲城裏用重金買下一個善於歌舞的美女趙姬,一同居住。不久,趙姬懷孕了,呂不韋又忽發奇想,一個大膽的計劃又湧上心頭:他決定把趙姬配給異人(子楚),來個移花接木,讓自己種下的種子冒充異人的後代,如果是男孩說不定可以成為未來的秦王呢,那樣秦氏天下豈不就成了呂氏天下!可此計雖妙,卻須征得趙姬同意,呂不韋是情場老手,小施手段就讓趙姬點了頭。

異人到趙國做質子時不過十五六歲,處境貧困加凶險,也買不起婢女陪伴,當然也是孤身一人。有一天,呂不韋請異人到家裏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呂不韋叫出趙姬獻舞伴酒。異人當即被趙姬的美色迷得神魂顛倒,情難自禁,便請求呂不韋把趙姬送給他。呂不韋開始假裝生氣,拂袖而去。可他當然是裝樣子,繼而又表示他為異人寧可傾家**產,也就不在乎一個美女了。於是,異人接受了呂不韋送給他的這個尤物,歡喜無限,更把呂不韋當成好朋友、好師父,他又哪裏知道自己落進了呂不韋設計好的圈套。

趙姬嫁給異人十個月後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政”。取這個名字據說與孩子出生時間有關,孩子出生時間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大約在公元前260年10月至12月之間。也有史書記為公元前259)。孩子出生於趙國,且秦與趙同祖,便取名為“趙政”,也就是後來的嬴政,即秦始皇。

秦始皇一出生就注定是一位王者,他的曾祖父是在位的秦王,他的祖父是王儲,他的父親是王儲的嫡嗣,而他是父親的嫡長子。按照王位繼承製度,隻要不發生什麽意外情況,秦國的王位遲早要由他來占據。

話歸前言,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派王齕統率大軍圍攻趙國都邯鄲,趙王危急之時想殺了異人。

這時又多虧了呂不韋,他及時得到了情報,決定護送異人逃離虎口。他們首先設法遊說趙國的當權者,告誡他們嚴懲異人於事無補,與其扣留或誅殺異人,不如將他放回秦國,令其有機會登上王位,而感念趙國。見遊說無效,異人與呂不韋立即決定出逃。

此時邯鄲城戒備森嚴,對異人等人看管更加嚴密。呂不韋用六百金賄賂看守異人的官吏和守城的戍衛,他們才得以逃離邯鄲。異人與呂不韋拋妻別子,奔向秦軍營壘,然後輾轉歸國。趙國得知異人出逃,又欲加害趙姬母子。趙姬是豪家之女,其母家是“庶民之富者”,有能力庇護趙姬母子。秦始皇和母親藏匿在外祖父家,躲過了這場劫難;這時的秦始皇年僅二三歲。

異人回歸秦國,徹底結束了羈旅邯鄲的生涯。到達鹹陽後,他立即去向父親安國君和嫡母華陽夫人請安。

華陽夫人是楚國人,為了博得嫡母的歡心,呂不韋建議異人身著楚國服飾晉見。這一招果然奏效。華陽夫人見狀大喜,從中也體察到異人的智慧謀略,堅定了以異人為嗣子的信心。異人麵見父親的時候,又建議派遣使節聯絡、安撫當年在趙國結交的豪傑、名士。安國君對異人的謀略頗為賞識。據說,安國君還令術士為諸子相麵,而異人的命相最為尊貴。從此以後,異人的王儲嫡嗣地位牢固而不可動搖了。

公元前251年秋,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駕崩,太子安國君繼承王位,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冊封華陽夫人為王後,立異人為太子。趙國聞訊,派遣使節、車馬將趙姬母子護送回國。秦始皇隨同母親回到祖國,這時他已經八歲有餘。

在孩提時代,秦始皇的生活複雜、多變。從現存記載看,他有比較優裕的生活,因為他的父親得到呂不韋和華陽夫人的慷慨資助,外祖父家又是當地的豪族,所以一家人衣食無憂。他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因為他的父親有王孫的地位,有富裕的親戚朋友,有廣泛的社會交遊,在他的玩伴中還有同在趙國做質子的燕太子丹等人。

他的境遇又有相當嚴峻的一麵,因為他一家受到趙國的嚴密監視,又被趙國許多民眾敵視,還有一些仇敵、惡鄰。他還經曆過驚濤駭浪,險些命喪於繈褓之中。這些經曆肯定對秦始皇的性格有一定的影響。

有些秦始皇的傳記文章斷言:幼年的贏政由於飽受欺淩、屈辱、驚懼、仇視,可能情感的源泉已然枯竭,變成冷血動物。這種推斷是極不可靠的。同樣的境遇對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心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反差有時可能是天壤之別。何況當時的贏政年紀幼小,他對各種風險和欺淩的記憶和感受遠不如成年人那麽刻骨銘心。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於十月己亥正式即位,在位僅三天便卒於辛醜日。他的嫡嗣異人繼承王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尊嫡母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後,冊封夫人趙姬為王後,立嫡長子嬴政為太子。幼衝之年的秦始皇成為秦國的王儲。

關於秦始皇青少年時代接受教育的情況,史無明文。有些學者認為,贏政幼年羈旅邯鄲,十二歲即位後又受製於呂不韋,所以從未接受係統的教育。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贏政歸國以來,他的父親就開始按照未來王者的要求,安排嬴政的教育問題。根據《戰國策·秦策五》記載,當年異人回國伊始,父親安國君就命他讀書。異人自稱“少捐棄在外,嚐無師父所教學,不習於誦”,對此父子二人深以為憾。異人不會再讓自己的繼承人有此缺憾。更何況為王儲選任師父並使之接受係統的教育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政治製度。

大量曆史材料表明,自商周以來,國家就有係統教育、訓練儲君和其他貴族子弟的製度和措施。在正常情況下,王儲必須接受最高等級的教育。太子、儲君是最高權力的繼承人,關係到國家興亡、政治興衰,所以特設師父之官,以盡教導、輔弼之責。 “太子師、保二傅,殷、周已有。逮乎列國、秦亦有之。”秦國理當有相應的教育王子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