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妃姬妾

男尊女卑是中國古代社會兩性關係的主旋律,帝王家亦不例外。按照當時的後妃製度,秦始皇理當妻妾成群,也的確妻妾成群。秦始皇與其後妃姬妾的關係也具有雙重性,論家庭關係,他們是夫妻;論政治關係,他們是君臣。男權、夫權、君權三者合一,使秦始皇高踞於後妃姬妾之上。

早在夏商時期,帝王便實行一夫一妻多妾製度。商王武丁的妻妾有數十人之多。西周實行媵婚製度,有“天子一娶十二女”“諸侯一娶九女”之說。王(天子)之正妻稱為王後。天子的後妃姬妾為數甚多,且大多有爵秩、有名號、有官職。這套製度形成於三代,完備於秦朝。秦朝後妃姬妾女官的製度、名號為漢朝所沿襲,至漢武帝時期又進一步擴充。

據說,秦始皇後宮的嬪妃女官達萬人之多。“秦並天下,多自驕大,宮備七國,爵列八品。”所謂“宮備七國”,即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將各國宮廷的美女、珍寶通通掠到秦地。這樣一來,除秦國原有的妃嬪宮女之外,趙女、楚娃、燕姬、齊薑等各國宮廷中的佳麗也先後充斥秦宮。

《三輔舊事》雲: “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浙以為秦西門,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這個描述雖有誇張的成分,卻也揭示了秦始皇的驕奢**逸。

所謂“爵列八品”,即後妃姬妾分別有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名號,各種不同名號有祿秩之差。據《漢書·外戚列傳》記載, “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其中皇後是正嫡塚婦,夫人是地位較高的姬妾。

秦始皇巡遊各地時也攜帶一批姬妾隨行。據說, “鹽官縣有秦延山。秦始皇巡此,美人死,葬於山上,山下有美人廟”。這位隨巡美人的地位相當高。

秦朝選擇宮廷女官的方法和後妃姬妾的爵位、祿秩等,現已不得其詳。漢承秦製,漢朝的做法可供參考。

“漢興,因循其號,而婦製莫厘漢法常因八月籌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登禦。”

在漢朝,皇後與皇帝地位匹敵,負責主持後宮之政,其他妃妾則依次“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視上卿,比列侯” “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視二千石,比少上造”直至“視百石”“視有秩鬥食”。其爵位、祿秩及等級序列大體比照朝廷百官。秦朝製度的基本原則與此相同,而具體做法大同小異。

秦始皇生命曆程中必定有過隆重的婚禮。依照禮製,王者的婚禮隆重無比。婚姻決定權,父母在聽父母之命,不在則由君主自擇。王者的配偶必須是良家童女、姿色端麗、合乎法相。迎娶嫡婦有一套煩瑣、複雜的婚儀,大體依序為:“納采”,即媒人到女方家中提親; “聘禮”,即訂立婚約; “請期”,即擇定“吉日”作為結婚日期; “迎娶”,即派遣大臣以乘輿法駕迎接新嫁娘;至宮,行“同牢禮”,飲“合巹酒”,行新婦見公婆禮等,親朋皆往祝賀。婚後三月新婦拜祖廟,標誌婚禮完成。

秦始皇的眾多妻妾之中,皇後為“至尊”。皇後之宮一般稱中宮,中宮有常設宮屬。見於現存文獻的秦朝皇後宮官有詹事、將行等。

西漢時期的詹事(又名中少府)總管宮內事務,將行(後改名大長秋)主管宮外事務,此外還有主管車馬輿服的中太仆、主管警衛的中宮衛尉等一批官吏和大量從事宮廷服務的宦官和女官。秦朝的製度大體也應如此。

秦始皇的皇後是誰?這是秦史之謎。不僅文獻沒有記載,就連秦始皇陵中可能也沒有特意為她安排墓地。秦始皇確曾娶過正妻,這當無疑問。因為娶妻之事由父母包辦,且在年少之時,這不是秦始皇個人意願所能左右的。他與正妻(王後、皇後)之間或許沒有大的風波,否則無論是作為家國大事,還是作為政治醜聞,都應見於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至少也會留下蛛絲馬跡。

秦始皇的後妃姬妾都沒有青史留名,而湮沒無聞,這可能與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有關。《尚書·牧誓》有曰:“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後妃幹政常常導致惡果。秦國有太後攝政的慣例,秦始皇曾深受其害。受儒、法兩家防範後妃、外戚幹政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親身體驗,秦始皇這位集權皇帝勢必加強對後妃的控製。

秦朝皇後姬妾均名不見於史冊,大概與此有關。有後妃必有外戚。後妃的母家大多也是顯貴之家。外戚是帝王的外姓親屬,他們依附於太後王妃,往往憑借裙帶關係而染指權力。秦國也有外戚專權的先例。秦始皇統治時期,不僅後妃姓名不見於史籍,就連後妃母家的父兄也一概名不見經傳而湮沒無聞。這從一個側麵反映著秦始皇政治化的家庭婚姻生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