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索藥

秦始皇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麵都是個踏踏實實有大作為、大成就的實幹家,但在思想上卻是個極其膚淺、雜亂、糊塗的幻想家。在“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苦思冥想中,竟萌發了要造一個人間仙境的念頭。雖然在此以前丞相王綰和上卿李斯已多次向他反映過由於修築長城、馳道和各種宮室,國庫開支巨大,經費已很拮據了,但他已經是窮奢極欲、貪婪得到了無法遏製的程度了,他根本不采納臣屬的勸諫,而且嚴加督促“人間仙境”的施工,必須保質保量地盡早完成。

後世傳說,蘭池修成後,秦始皇即在該處學道求仙,且有太原真人茅盈所言其太祖茅漾修道成仙後乘龍升天之事。於是便有一首歌謠在民間廣為傳唱:

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我臘嘉平。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確實是在蘭池修好的三十一年將臘月改稱“嘉平”的。但從詩歌發展史看,秦時尚無七言詩,這位茅盈道士最早也不過是漢唐之間人士。由此可見上述歌遙是後人杜撰,附會到秦始皇身上的,但其說明秦始皇求仙慕道之意是顯而易見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秦始皇越求仙人保佑其長生不老,就越有凶險向他襲來,直欲置其於死地。

由於蘭池的範圍太大,且既是仙島所在,就不能派軍隊防守。為慎重起見,秦始皇去島上祈禱就以微服、由四名武士護駕前往。但就在某夜秦始皇照例去島上經過某路段時,忽從假山背後躥出三個蒙麵大漢,揮動武器直奔向秦始皇,向他行刺。

他因是去拜神仙,沒有佩帶武器,加上猝不及防,更來不及招架,隻好急速躲閃,並嚇得連聲呼救。

幸虧那四名武士就在秦始皇左右,與刺客展開激戰將他救下。那三個蒙麵大漢見秦始皇已被救,便無心戀戰,隻虛晃幾招, “嗖”地一竄,飛奔而去,轉瞬間在夜幕的掩護下無影無蹤了。

秦始皇這次比在博浪沙嚇得更厲害,不但全身被冷汗濕透,還撒了一褲襠的尿,騷臭難聞,弄得他既羞且怒,命令全國大索二十日,但仍以捕風捉影、毫無結果而告終。

蘭池與“蓬瀛”島和石巨鯨,雖然宛如仙境,但畢竟是假的,隻能供遊覽、宴樂,絕不能羽化成仙。加上在該處受到蒙麵大漢的襲擊,幾乎死於非命,更使得秦始皇對其興趣銳減,便又將希望寄托在請方士求仙覓藥的幻想上。

善於察言觀色、投其所好的趙高,就用重金買通、勾結了方士盧生、侯生、費竹、柴生等人,並親自向秦始皇推薦,極言其為資深的道長,秦始皇便在自己的“蓬瀛”寶島接見這批方士,急切地向他們說: “寡人欲得長生不老之術,遣徐福入海求之,迄無音迅,先生將何以教我?”

盧生拱手為禮,向秦始皇稟奏說: “臣聞自碣石山出海不遠處,有小島,二方士名羨門、高誓者居焉,與蓬萊諸仙常過從,遂皆成仙矣。”

秦始皇忙追問說: “該二位成仙之道為何?”

“此二人者皆自方士虔誠修煉而成仙,向其恭請教誨,以諳長生不老之術,最相宜也。”盧生向秦始皇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道長所言極是。但不知如何得與此二仙結上道緣,親聆其教誨。”秦始皇簡直有些迫不及待而躍躍欲試了。

“臣等願作陛下前驅,於明年春泛舟出海,探明該島羨、高二位之實況,即來回稟。望陛下在此虔心祈禱,靜待佳音!"盧生立即作出積極的反應,表示對秦始皇的提問已經早在準備,即將付諸行動了。

“如此甚好。後時朕即來碣石為先生等隆重餞行,以表對二位仙從尊崇敬仰之忱!”秦始皇高興地表示信任與支持。

盧生等人受寵若驚,再一次向秦始皇拱手致敬說: “陛下有此盛情,臣等誓將踏遍東海,找著二位仙人,為陛下結上這份道緣,以報答聖恩!"

秦始皇滿懷笑意地頻頻點頭,表示讚賞,並賞給他們大量的金銀珠寶,以示勉勵。

盧生等再拜謝恩,出宮而去,立即投入緊張的遠航出海的準備工作。

翌年,即秦始皇三十二年春,秦始皇率領原班人馬出函穀關,取道孟津,經邯鄲、恒山等郡縣,再東行,直抵原燕地昌黎縣北的碣石山,與盧生等會合。秦始皇親自主持典禮為盧生和侯生二位方士餞行,祝其早日凱旋。

為盧生等餞行之後,秦始皇君臣一行立即到海邊的碣石山上,遠望盧生等人的船隻在海麵上慢慢地向遠處航行,直到看不見船影了,才回到行宮休息。李斯又是例行公事,撰寫了一篇碑文,刻石立在碣石山上: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摹逆,文複無罪,庶心鹹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關於碣石山與秦始皇的關係有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神話,是這樣描述的:

盈盈的海水從東南麵浸濡到累縣的碣石山,有一塊巨石像枕頭似的臥在海裏,像一條數十裏長的甬道,正麵迎著山項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柱,看來仿佛是挺立在大海之中。海水泛起大潮時,石柱就隱沒得看不見了;待海潮退落後,那石柱又顯出來,在原地巋然不動。

因不知道那地方的海水究竟有多深,世人稱為“天橋柱”。石柱看上去像是人造的,但考究起來,絕非人工和人力所能造就而成的。

但是《三齊略記》卻說,是秦始皇在海中造了這座巨大的石,是海神替他豎起這根石柱的。秦始皇要求和海神見麵,海神回答說: “我的相貌很醜陋,你保證不畫我的形象,我就和你這位皇帝見麵”。

秦始皇便乘馬踏著那長長的臥石,走到海中間四十裏處去會晤海神,左右近衛的人都不動手,卻由畫工暗地裏用腳趾描畫它的形象,被海神發現了,勃然大怒說,你做皇帝的人居然違背諾言,太可惡了,快給我滾回去!

秦始皇嚇得調轉馬頭往回走,前腳剛踏著陸地,後腳就踩失了,好不容易才掙紮上了岸,那個偷畫的畫工卻墜海溺死了。幾座山上的石頭都發生了傾斜,至今看來都是危危乎向東邊倒去,大概就是海神發怒把石山嚇得向東海斜了過去,才形成這樣奇特有趣的景觀。

至於秦始皇,也被嚇得患了一次大病,任憑太醫夏無且怎樣“望聞問切”,也診斷不出是患的什麽病症。後來還是由秦始皇自己寫了篇祭文,做了一番檢討,在海邊焚文祭神,病才慢慢痊愈。

從此,他更加信奉神明,對於神仙和長生不老更加堅信不疑,並命盧生推薦的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率領一千名童男童女乘船出東海尋覓仙人並求長生不老藥。等秦始皇君臣等回到鹹陽後不久,就傳來這批入海者因遇風浪葬身魚腹的噩耗。秦始皇大為悵然,感歎上天為何不成全自己的宏願,但他始終不相信自己真的與仙界無緣。

尋仙求藥的弊政要由秦始皇負主要責任。兜售仙術、誤國誤民的術士固然該殺,而聽信術士、勞民傷財的皇上也難辭其咎。秦始皇尋仙求藥純粹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無限欲望,它不僅對國計民生毫無益處,而且導致或強化了一係列的弊政。

秦朝其餘五大弊政都與尋仙求藥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果秦始皇的頭腦清醒,完全可以避免這個弊政及由此衍生的一係列惡果。封禪、巡狩、擴建宮室、 “坑術士”都與尋仙求藥的有關。這裏著重分析一下擴建驪山陵與尋仙求藥的關係。

尋仙求藥與擴建陵墓都是窮奢極欲心態的產物。尋仙求藥旨在通過生命永駐,達到永遠安享權勢、尊榮、富貴的目的;擴建陵墓旨在通過死後厚葬,達到在地下永遠保持權勢、尊榮、富貴的目的。它們一個祈求永生,一個安排死後,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而在心態上和行為上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神仙是中國文化的特產。中國的神仙似神非神、似人非人。神從“示”,出自天然;仙從“人”,由人轉成。仙是凡人經修煉而獲得神性。神仙是人而不同於人,屬神而不同於神。這就是《太平廣記》將神與神仙判為兩類的原因。

在中國文化中,神辦有職守,有律條,而仙界無羈無絆,既無生死之限,又有神通變化,且可以縱情聲色,享無窮歡樂。仙人比神明要自在得多。

秦始皇求仙的目的在於尋求一個超乎常人、長存不朽、永享專擅、逍遙自在的境界。然而渴求成仙,意味著自認為凡人。求仙的動因是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什麽神,而是屬於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的塵世之人。憑借權勢、財富去求仙是對永無際涯的欲望和權力的追求。它是一種擴張了的人欲,膨脹了的尊大,而又在有意無意之中否定了自我的神異屬性。既然是凡人,必然有生死。豪華的陵墓則是特為死後準備的。同時求仙與修陵是為自己做兩手準備。秦始皇在極度膨脹的個人欲望和特殊的政治需要驅動下,不惜費大量人力、物力尋仙求藥、修築陵墓,目的就是要確保自己的未來。

作為弊政,尋仙求藥有兩大禍患:一是蠹民;二是敗政。蠹民,即大量消耗民力。秦始皇大規模尋仙求藥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其中有兩個事件可以大體估算其消耗國力的程度。第一件事是為了築琅邪台並開展與祭神覓仙有關的活動,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複十二歲”。這就意味著三萬戶黔首本應繳納國家的十二年賦稅幾乎完全投入了荒唐的事業。

第二件事是徐福最後一次出海。他一下帶走了三千童男童女、各種工匠及必要的軍隊、船夫,估計其人員總數達千人,甚至上萬人。可以搭載這些人的龐大船隊以及船帶走的各種貢品、物資等,也需要花費一筆可觀的國庫帑銀。

見於記載的尋仙求藥活動遠不止於此,其總體消之巨大不難想象。大體可以做出這樣的估計:秦始皇用在各種與神仙有關的荒唐事業的費用,包括封泰山、祭神明、厭王氣等,不低於修築長城的費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是直接的蠹民之舉,它對國計民生的損害還是可以估算的,而敗政則不然,它的危害性更大。為了見到或成為“真人”,秦始皇的施政態度、方式和熱情乃至生活習慣和人格發生很大變化。

在秦始皇生命曆程的最後幾年,明智的政治舉措幾乎一件也找不到,而荒唐的政治行為一樁接著一樁。這種現象對秦朝政治的負麵影響廣泛而又深刻,其中“坑術土”與尋仙求藥有直接關係。其破壞作用是無法估量的。一心想生命永駐,反而加速了死亡;一心想王朝永存,反而促成了覆滅。秦始皇是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尋仙求藥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