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倒父子

長安城裏的皇宮,宏偉壯麗。以前,武則天隻是從遠處瞧瞧;而今進了皇宮,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入宮不久,她見到了唐太宗。太宗看她如花似玉,嫵媚可愛,特意賜給一個名號,叫做“武媚”,人稱“武媚娘”。從此,武則天帶著“武媚娘”的美譽,開始了她的宮廷生涯。

由於職責的關係,武則天常常可以見到唐太宗。與當時的其他妃嬪一樣,武則天很想在皇帝麵前表現自己。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在宮女們的簇擁下去看馴馬。那馬是西域的貢品,名叫“獅子驄”,性情剛烈,高大肥逸,誰也不能**駕馭。武則天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唐太宗說道: “妾能製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唐太宗聞言,對她的氣魄表示稱讚。

但不知為什麽,她卻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幸。也許是因為唐太宗這位一代英主,隻喜愛像長孫皇後、徐賢妃那樣溫柔的女性,而武則天的個性過於剛烈的緣故。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十多個春秋過去了,不少妃嬪都有所晉升,而她仍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才人,過著寂寞無聊的生活。這對她來說,當然是很失意的事。

但是,在此時間,她也學到了不少新東西,在學識方麵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長進。

首先,她接受了嚴格的宮廷教育。按照唐製:妃嬪不僅要跟皇後等學婦禮、四德、祭祀、賓容,而且還要跟宮教博士學書算眾藝。由於長孫皇後病故,唐太宗沒有再立皇後,所以,武則天進宮後沒有受到皇後的約束,除盡到自己的職責外,就同眾妃嬪一起學習禮樂,特別是詩歌和書法。在這一過程中,她進一步熟悉了上流社會,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和禮儀素養。

其次,她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唐太宗的影響。唐太宗以亡隋為鑒,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勵精圖治,是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作為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雖然沒有幹預政事的權力,但對此一定是很清楚的。很難想像,一個多年生活在皇帝身邊的妃嬪對皇帝一無所知。可以推斷,在唐太宗的熏陶下,武則天的閱曆逐漸增加。

再者,她基本上弄清了宮廷生活的內幕。長期的才人生活使她深深感到,皇宮並不是每個人的天堂。這裏有承歡粉黛的笑顏,也有皓首宮娥的辛酸。表麵上,妃嬪舉止,彬彬有禮;實際上,爭風邀寵,矛盾重重。爾虞我詐,不進則退。從這裏,她得到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唐太宗晚年,猜疑大臣。史載,貞觀十九年(645),宰相劉泊因為說了一句“聖體患痛,極可憂懼”的話,被褚遂良誣告,唐太宗就令他自盡。

二十年(646),另一宰相張亮又因“有義兒五百”,被太宗以謀反罪殺掉。

這在當時都是重大事件,武則天不會不知。她進一步懂得,政治鬥爭不比花前月下散步。於是,她逐漸丟掉了天真和稚氣,變得成熟起來,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

貞觀末年,唐太宗的身體越來越壞,病情日甚一日。武則天與其他妃嬪輪番入侍。日子久了,同經常前來看望太宗的皇太子李治漸漸混熟。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長孫皇後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貞觀二年(628)六月生於東宮之麗正殿,比武則天小四歲。本來,他是當不上皇太子的。他的大哥李承乾是皇太子的法定人選,且於武德九年(626)十月得到了太子地位。此人小時比較聰明,頗得太宗寵愛。但當上太子以後, “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太宗知道後,心中不悅,加之李承乾又有足疾,太宗更不高興,便開始偏愛魏王李泰。李泰是長孫皇後第二子,穎悟博學,曾組織學者寫成《括地誌》一書。

李泰見李承乾失德如此,太宗偏愛自己,便有奪嫡之誌。於是二人拉幫結派,明爭暗鬥,關係十分緊張。為了保住皇太子地位,進而登上皇帝寶座,李承乾在漢王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等人的支持下索性謀反。同謀者皆割臂,以帛拭血,誓同生死,企圖率兵攻入太極宮。貞觀十七年(643)四月,李承乾陰謀敗露。太宗殺掉漢王元昌等人,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李泰以為時機已到,在太宗麵前倍獻殷勤。太宗當麵應允立他為太子,大臣岑文本等也表示支持。但是,長孫無忌卻堅決反對,他請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泰怕太宗改變主意,便暗中威脅李治,說: “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意思是說,不要與我爭,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李治聽後,憂形於色。唐太宗見了奇怪,多次問其原因。於是李治將真情說了一遍。太宗恍然大悟:立泰,承乾與治皆不得全;立治,則承乾與泰皆安。遂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為了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還演了一出滑稽戲:一天,太宗罷朝,群臣退出,隻讓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劫、褚遂良留下,對他們說:朕弟元昌和兒子承乾不忠不孝,實在令人寒心。話音剛落,便一頭栽倒於**。無忌等人大驚失色,急忙上前扶抱。剛扶起來,太宗又抽出佩刀,做出準備自殺的架勢。褚遂良一看不好,將刀奪下,交給李治。無忌等問太宗何以如此。太宗說: “我欲立晉王。”無忌說: “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就這樣,李治才當上了皇太子。

李治當上皇太子以後,唐太宗給他配備了一批得力的僚屬。以當朝宰相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蕭瑀為太子太保。以李劫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率,李大亮為太子右衛率。以於誌寧、馬周為太子左庶子,蘇勖、高季輔為太子右庶子。以張行成為太子少詹事,褚遂良為太子賓客。讓這些元老重臣都來輔佐太子李治。

鑒於李承乾墮落的教訓,唐太宗十分注意對李治的教育, “見其飯,則曰: ‘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見其乘馬,則曰: ‘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見其乘舟,則曰: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其息於木下,則曰: ‘木從繩則直,後從諫則聖。’”

而且,自己處理朝政時,常令李治站在一旁觀看,或發表意見。還專門給李治寫了一本書,名叫《帝範》,從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十二個方麵總結自己的統治經驗,以供李治學習。同時,故意讓他參決朝政,鍛煉實際臨朝的能力。

李治有一個特點,就是忠孝老實。貞觀二十年,唐太宗病重,詔軍國大事,並委李治處決。李治在聽政之餘,入侍藥膳,不離左右。太宗讓他玩一會,他也不肯。太宗極為感動,便在自己的寢殿旁設置“別院”,供李治居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治認識了武則天。

武則天與太子李治在名義上是母子關係。按照封建倫理道德,他們之間絕對不能有什麽越軌的行為。但事實上,唐初皇族的倫理觀念比較淡薄,男女之間的禁忌也比較鬆弛。出於獨特的審美觀念,李治被武媚娘的美麗吸引住了。而武則天在受多年冷落之後,也從李治這位未來的皇帝身上看到了一線希望。

於是,他們之間逐漸產生了愛情。後來李治在一個詔書中寫道: “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嚐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意思是說,他在當太子的時候,深得太宗喜愛,常常呆在太宗身邊。妃嬪往來,他連看也不看。太宗對此十分讚賞,就把武媚娘賜給了他。這件事就同漢宣帝給皇太子選王政君一樣, “常得侍從”,確係事實; “未嚐迕目”,則文飾之詞。至於說唐太宗把武則天賜給了他,恐怕完全是他編造出來的謊話。

史書上記載著這樣一件事:貞觀二十二年(648)七月,太白星多次白天出現,太史對此進行占卜,得出了“女主昌”的結論。與此同時,民間流傳著一種《秘記》,上麵也說:“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聽到這些消息,心裏非常煩惱,但他不相信有哪位女子會成為取代李氏天下的一國之君。不久,太宗在宮中與武將們宴飲。行酒令時,讓各自說出自己的小名。

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縣人李君羨,說他的小名叫五娘。太宗不由一楞,佯裝笑臉,說道:哪來的女子,這般勇健!罷宴之後,太宗想,李君羨的官稱和封邑上都有“武”字,小名又叫五娘,說不定就是那位要奪大唐江山的“女子”。於是,下令把他貶出京城去當華州刺史。幾天以後,便把他殺掉了。

李君羨死後,太宗問太史令李淳風: “《秘記》所雲,信有之乎?”李淳風答道: “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即成矣。”太宗又問: “疑似者盡殺之,何如?”答曰: “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唐太宗這才罷手。由此看來,似乎武則天在貞觀末年還有過一次沒有降臨的滅頂之災。

其實,這隻不過是稍後史家捏造的故事,根本不可相信。其一,這一記載本身有許多漏洞。如太白晝見則“女主昌”,這是讖書早已講過的。當時思想統治甚嚴,民間怎麽會流傳此類《秘記》。其二,唐太宗如果真的知道武氏會奪取他的江山社稷,難道會因李淳風一言而聽天由命?他在與李治的交談和遺詔中怎麽不提此事?其三,如果確有其事,後來高宗要立武則天為皇後時,長孫無忌等用盡各種辦法加以反對,又為什麽不拿出那個《秘記》。顯然,這一記載是封建史家無法解釋武則天紫宸易主的原因而歸之於天命的產物。李君羨的確死了。隻是他的死因為當時史家所掩蓋,而被巧妙地用在這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