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失守

曹操自漢中還鄴之後,則永遠失去了再次謀蜀的可能,隨之而來的卻是不斷的軍事失敗,統一全國的願望徹底化為泡影。

曹操留下夏侯淵、張郃屯守漢中,但並未授予禦敵之策。北還之前,令“張郃督軍徇三巴,欲徙其民於漢中”的決策也不恰當。因為這是孤軍深入,所以,進軍宕渠受到張飛阻擊,隻好急返南鄭。

相反,劉備君臣則對漢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卻不斷地提高了,因而一套完整的奪取漢中、進一步保有漢中,以謀將來發展的計劃應時而生。他們的戰略要點是主動出擊。眾所周知,劉備本來是很怕曹操的,甚至竟有望其旌旗而竄逃的事情發生;但他並不怕曹操的部將。所以,當其得知曹操北還,膽量頓時大起來了。的確,他們從此進入了一個曆史的轉折點,即真正地可以列兵抗擊曹操,作為一支獨立力量同曹操爭奪天下了。

至此,真正意義上的鼎足之勢形成了,鼎足三分的爭奪戰爭也真正的開始了。

曹操北還,正好為劉備提供了謀取發展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從法正獻給劉備的計策中看得清清楚楚。第一,法正認為,漢中必得無疑,因為曹操北還,而夏侯淵、張郃的才略不及劉備將帥的才略, “舉眾往討,必可克

之”。第二,法正認為,克複漢中將會獲得重大好處,他說: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所以,法正形象生動地稱曹操北還是“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劉備正是按照法正的計策開始了主動攻擊曹操的具體行動。建安二十二年(217)末,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今甘肅成縣西);建安二十三年(218)親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

曹操聞知劉備統兵來犯,立即定下了對應之策。應該說,曹操諸多臨時製宜的策略有時是頗為成功的。他即派心腹戰將曹洪督軍前去迎戰張飛、馬超、吳蘭等。他怕曹洪貪財好色貽誤大事,又派騎都尉曹休和議郎辛毗去做曹洪的參軍,曹休沒有辜負曹操所托,他建議曹洪乘張飛等未集之機, “促擊”吳蘭。結果大破之,斬吳蘭將任夔,吳蘭逃亡中被氐人殺死,張飛、馬超敗走漢中。

對於劉備親自率領的軍隊,曹操諸將也進行了頑強抵抗。“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之相拒。”當時,根據曹操的部署,夏侯淵、徐晃屯陽平與劉備相對,張邰屯廣石(當在今廣元市境內),為掎角之勢。初始,劉備錯誤地低估了曹操軍隊的實力,試圖將其截為兩段而擊之。史載,劉備為了斷絕夏侯淵、張郃之間的聯係,遣陳式等十餘營兵力去切斷馬鳴閣棧道(在今四川昭化縣境)。徐晃即率別部急趨,大破陳式等部,蜀兵“自投山穀,多死者”。曹操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授徐晃符節,以示優寵,並即令曰: “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內外,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劉備攻張邰於廣石,亦不能克。據說,劉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至此,劉備始知,即使操不在此,亦不可輕視,急忙給諸葛亮寫信,令發益州兵。

夏侯淵等與劉備相拒陽平兩年有餘,操軍雖有小勝,但戰爭的主動權卻始終在劉備一方。時既至此,曹操逐漸認識到,不僅“望蜀”不可能,就是確保漢中,扼住益州咽喉也極為不易,因此,還鄴兩年半幾件大事完成之後,又決定親自率兵攻擊劉備。建安二十三年(218)七月出兵,九月至長安。與此同時,劉備也在積極謀劃新的戰略戰術,並努力爭取在曹操到達之前付諸實施。

所以,曹操未及到達漢中,夏侯淵已經兵敗定軍山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劉備自陽平南渡沔水(漢水), “緣山稍前,營於定軍山”。定軍山北臨漢水,位在今勉縣南,東望漢中,是漢中的又一屏障和門戶。因此,夏侯淵、張邰亦以主要兵力在此布防。劉備夜命老將黃忠乘高鼓噪攻之, “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穀”;同時派軍燒夏侯淵軍營外圍的鹿角, “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邰戰,邰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邰,為備所襲,淵遂戰死”。此役,不僅夏侯淵戰死,而且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趙頤也同時被殺。

定軍山兵敗,張郃引兵還陽平。夏侯淵戰死,曹操軍中無帥, “軍中擾擾,不知所為”,因為“恐為劉備所乘,三軍皆失色”,督軍杜襲與司馬郭淮等毅然共推張頤代為軍主。張邰自建安五年(200)由袁紹歸降曹操後,屢建功勳,名震遐邇,眾望所歸。郭淮因對大家說: “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張頤代理軍主, “勒兵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郭淮說得不錯,劉備不怕夏侯淵,倒的確有點怕張頤。

劉備本擬次日乘勝渡過漢水,見曹操軍已經安定,恐半路被張郃所擊,終不敢渡。曹操時在長安,得知消息後,對於杜襲、郭淮、張郃的臨時製變之舉很是滿意,立即“遣使假郃節”,賦予張郃以軍中最高統帥的權力。

對於夏侯淵之死,曹操表現出極大的悲傷與惋惜,因給夏侯淵諡號為“湣侯”。“湣”就是哀憐的意思。史載,曹操對夏侯淵的勇敢精神很欣賞,所以前有《夏侯淵平隴右令》之褒,但對其缺點也很清楚,所以夏侯淵雖然多次取得戰功,曹操常告誡他說:“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夏侯淵沒有把曹操的話記在心上,結果命斷定軍山。

劉備屯兵陽平關,曹操甚感劉備將成為嚴重的威脅。建安二十三年

(218)九月,曹操到達長安。但到了長安以後,後方接連發生了幾件事,使他放心不下,以致遲遲不前,滯兵半年之久。所以,說得嚴重一點,就曹軍失利原因而言,曹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他貽誤了戰機,從而送掉了夏侯淵的性命,漢中遂為不保。使其滯兵不前的第一件事是,出發前,北方代郡烏桓反,他以其子曹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討烏桓。曹彰雖驍勇,但是初次率兵出征,曹操總是有點擔心。第二件事是,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反,曹操命時屯樊以鎮荊州的征南將軍曹仁討伐。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曹仁屠宛、斬侯音。及至兩件擔心的事平定,正擬整軍待發,這時, “白地將軍”夏侯淵已在定軍山戰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自長安出斜穀(今陝西眉縣西南)。斜穀道險,曹操恐被劉備截擊,先以先遣部隊搶占要害之地,然後大軍續進。劉備既已取得定軍山的勝利,膽子也大起來了,所以當知曹操驅兵前來,滿有把握地對擔負狙擊任務的將領們說: “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據載,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據險,終不與交鋒”。有過一些小的戰鬥,曹軍大都失利。

曹操與劉備相持一個多月,軍士死了不少,也逃走了不少。曹操觀形勢、察地理、度兵力,知道漢中很難保住,一種矛盾的心情頓然而生,欲進不能,欲還可惜,但最後終於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決策既定,遂出夜間口令為“雞肋”。“時王(曹操)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 ‘何以知之?’修曰: ‘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曹操三月臨漢中,五月還長安,前後不及三個月。自此以後,漢中便成了劉備的地盤了。

曹操撤離漢中後,他不惜大步後退,決定把防線建在漢中與關中之間的交通要衝、曆代兵家必爭的陳倉。這一決策雖然是防禦性的,但卻是正確的。因而,有效地扼住了劉備、諸葛亮前進之勢,終三國之季,諸葛亮始終未能超過陳倉一線。決策已定,曹操便立即派曹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軍還屯陳倉。

曹操棄漢中,引軍還長安,劉備、諸葛亮非常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形勢,勢力因之大振。劉備自稱漢中王,表明了堅決抗曹操而進一步謀取大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