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郡太守

有人認為,曹操是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曹操的確是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壯大了自己,成了割劇一方的諸侯,從而奠定了自己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並以收編的農民軍為主力,打下了半壁江山。

前述曹操起初不願擁兵太多,怕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反自招禍。如果說,剛開始時他斟酌形勢,怕過分引起人們的注意,確曾有過這種不宜多兵的想法的話,那麽,不久鐵的事實教育了他,使他意識到沒有自己相當的兵力和地盤,必然受製於人;說話沒人聽;靠僅有的微弱的兵力難成大事。因此,後來的曹操已不是“不欲多兵”,而是急於擴大自己的勢力。地盤和兵源哪裏來?

時機終於到了。而最初為他提供這種機會的是袁紹,袁紹派他去鎮壓農民起義軍。

東漢中期以後,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前赴後繼。起義地區遍及全國。雖然最初的黃巾主力被鎮壓了,但它的餘部和在它之前就已起義的以及在它影響下的新的起義,依然風起雲湧,勢所難擋。

其中,張牛角與褚飛燕的兩股勢力最強,他們合軍攻屢陶(今河北寧晉西南),張牛角在此役中受重傷,死前“令其眾奉飛燕為帥”,因而褚飛燕改姓張。飛燕本名燕,因其輕勇矯捷,所以軍中稱其為“飛燕”。其他一些零星義軍也大多歸附於飛燕,所以部眾很快發展到差不多一百萬人。因其活動於今河北、山西諸山穀間,號曰“黑山”。據說, “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穀事”。董卓亂起, “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不久,公孫瓚與袁紹爭冀州,他幫助公孫瓚, “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這就是說,黑山軍雖曾投靠了朝廷,但同袁紹是敵對的。

初平二年(191)秋,黑山軍於毒、白繞、畦固等十餘萬眾攻略魏郡(治鄴,今河北磁縣南)、東郡(治今河南濮陽西南),並把東郡太守王肱打得落慌而逃。當時,袁紹剛從韓馥手中得到冀州,自領冀州牧。魏郡屬冀州,黑山又是宿敵,所以袁紹打算除掉這股勢力,於是讓曹操去鎮壓黑山軍。這正是曹操欲要“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所求之不得的。史載,曹操“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破之”。這一仗是如何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時曹操的兵並不多,可以說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

曹操擊敗黑山軍白繞部後,袁紹表薦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今山東莘縣南)。至此,曹操總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方之地。自然,郡國之兵也即為曹操所用,他的勢力便大增了。如果說曹操是由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的,那麽這算是第一步。

初平三年(192)春,曹操屯軍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黑山軍於毒等攻東武陽,曹操卻引兵由西入黑山,功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據說,當於毒等攻東武陽時,諸將皆以為應當還兵自救,曹操對大家說, “孫臏救趙而攻魏,耿算欲走西安攻臨苗。使賊聞我軍西攻而還,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其本屯,虜不能拔武陽必矣”。事情果然是這樣,於毒棄武陽而還救本屯,武陽圍解。曹操乘勢用兵,隨後“要擊畦固”,大獲全勝。

當時,匈奴南單於的兒子於夫羅因助漢鎮壓起義留在內地,天下擾亂之後,遂與黑山軍聯合,破太原,攻河內,抄略諸郡。曹操擊敗畦固以後,又擊於夫羅於內黃縣,也大獲全勝。

曹操接連得勝,從政治上說,反映出他的維護地主階級統治利益的立場是非常堅定的。但從軍事上說,我們不得不承認他非凡的軍事才能。他熟讀兵法,並能將其運用於軍事實踐。他以少勝多,一舉打敗於毒、白繞、畦固等十餘萬眾;他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解除了郡治東武陽之圍;他用“要(邀)擊”的戰術,乘義軍不備,將行進中的畦固兵攔在途中進行襲擊;同時,他還利用擊敵於立足未穩的機會,大勝於夫羅於內黃。由此可見看出曹操不僅善於用兵,而且精通古代兵法。

曹操雖然打敗了黑山軍的於毒、白繞、畦固等部,但並沒有同黑山軍形成嚴重的軍事對立。所以,建安初年,當曹操討伐河北袁紹父子時,黑山軍果斷地站在曹操一邊,率領部眾歸屬了曹操。由此可見黑山軍同黃巾軍一樣,都曾是曹操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曾為曹操的統一戰爭貢獻了一定的力量。

中平末年(188-189),趁天下大亂之機,各地黃巾起義軍再次壯大起來,郭大等黃巾起義餘部再起西河白波穀(今山西襄汾西),攻略太原、河東;白波黃巾起義與南匈奴單於於夫羅聯合,攻河南、東郡;馬相、趙祗以黃巾起義為號,在四川綿竹舉行起義,攻縣奪郡,勢力很快波及益州北部地區;何儀、何曼等汝南、潁州諸部黃巾軍眾各數萬集中於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再行起義,打敗西園下軍校尉鮑鴻;青州、徐州的黃巾起義,有眾百萬,轉戰於青、徐、兗、冀四州。

初平二年(191),青州黃巾三十萬眾攻入太山郡,與太山太守應劭的軍隊作戰受阻,前後犧牲數千人,被迫退出;北渡黃河進入渤海郡, “眾三十萬,欲與黑山合”,被公孫瓚擊敗, “死者數萬”;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兵力再次發展壯大。

初平三年(192)四月,黃巾軍以百餘萬之眾攻入兗州,殺任城(治今山東濟寧市南)相鄭遂,轉入東平(今市)。任城國、東平國均轄屬於兗州。兗州牧劉岱欲發兵攻黃巾起義軍,濟北國(今山東長清南)相鮑信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對其上司劉岱說,現在黃巾起義軍有眾百萬, “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誌,不可敵也。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劉岱沒有采納鮑信的建議,領兵與黃巾起義軍作戰,結果戰敗,被黃巾殺死。

因劉岱已死,兗州無主,這卻給曹操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這時的曹操正在注視著局勢的變化,加緊操練兵馬,以謀新的進取。曹操部屬東郡人陳宮看準了曹操的心計,因而向曹操獻計說: “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指各郡國),明府(指曹操)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曹操當然表示同意。於是陳宮對兗州別駕(州牧的副手)、治中(州牧助理)們說: “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濟北相鮑信本來就很看重曹操,更有此念,因而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

東漢時期全國分十三州刺史部,初為中央派出的監督機構,東漢末期刺史(後稱州牧)已是地方上最高的一級軍政長官。所以說,此時的曹操雖然是代理(領)性質的,但以是今非昔比了。他不再仰人鼻息,成了真正的事實上的一方之主。

曹操領兗州牧後,立即揮師擊黃巾起義軍於壽張東。曹操開始一度用偷襲的辦法率領步騎千餘人,邊走邊勘察地形,摸索到黃巾起義軍駐地,結果交戰不利,死者數百人,被迫率餘部退回。黃巾起義軍兵將都很精悍,乘勝前進;曹操老兵少,大多是未經訓練的新兵。情勢緊急,曹操“被甲嬰胄,親巡將士,明勸賞罰,眾乃複奮,承間討擊”,黃巾起義軍被迫退走。據說,當時黃巾起義軍曾給曹操一封信,意思是想勸曹操迷途知返。曹操見信,喝罵之,逐設奇伏,晝夜會戰。曹軍屢屢得手,多有禽獲,黃巾軍因不敵而被迫退走。

在戰鬥中,鮑信戰死。鮑信是曹操的支持者、朋友。鮑信死後,曹操沒有找到屍體,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

冬十二月,曹操追剿黃巾起義軍到濟北(今山東長清南)。黃巾起義軍被迫乞降,曹操收降士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青州兵”。

曹操收編黃巾三十餘萬眾,切實奠定了以後大發展的根基。曹操鎮壓農民起義軍雖然非常堅決,但從來不像袁紹、公孫瓚之流那樣殘酷屠殺。可見,曹操其人雖然嗜殺成性,但對待黃巾起義軍卻因另有所圖而不嗜殺。

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曹操對天下大勢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知道天下大亂、地方割據、軍閥混戰已是不可避免,要在這種局麵下立住腳跟,進而擴大地盤,發展自己,戰勝對手,沒有足夠的兵力為基礎是不可能的。兵力哪裏來?曹操早已瞄準了起義軍這個龐大的軍事集團。所以曹操對待起義軍實行的是兩手政策,即鎮壓與誘降相結合。

事實證明,曹操的確是由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光和末年(中平元年,184年)曹操是在黃巾起義的情況下被拜為騎都尉的,並以討潁川黃巾之“功”,封官濟南相;初平二年(191),曹操引兵入東郡打敗黑山義軍白繞部於濮陽,因此,袁紹表薦其為東郡太守,再次官列二千石之秩;初平三年

(192),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軍殺死,曹操遂被鮑信、陳宮、萬潛等擁戴而領兗州牧;是年,曹操追黃巾至濟北,受降黃巾軍卒三十餘萬。有了這三十萬眾的兵力,曹操的勢力便真正地壯大起來,並且始終是其最具戰鬥力的主力部隊。從史料上看,青州兵在曹操的軍事力量中,一直是作為單獨建製存在的。所以說,曹操打下半壁江山,在軍事上青州兵起了重要作用;在經濟上,青州兵為屯田積穀也付出了代價。由此可見,青州兵為曹操創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取敵以資己的軍事戰略思想,在實踐中成功了。他正是以收編來的這股兵力和自領州牧得到的地方兵為本錢,並不斷擴大,最後取得逐鹿中原的成功。

曹操自領兗州牧,收編青州兵,正在意氣風發謀取更大發展的時候,初平三年,朝廷“詔以京兆金尚為兗州刺史”。這件事使曹操受到很大刺激,他哪裏容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成果被別人占有,因而即派輕兵迎頭痛擊金尚於途中。金尚抱頭鼠竄,投奔了袁術。

朝廷派人來做兗州牧,促使曹操加緊實現謀劃中的兩件大事:第一,必須得到朝廷的正式策命,進而西迎皇帝,把皇帝控製在自己手裏,奉天子以令不臣;第二,中原逐鹿,以武力平天下。

這時,各路諸侯均在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袁紹、公孫瓚混戰於幽、冀,袁術據南陽做起“皇帝夢”。曹操明白,形勢容不得猶豫,隻有積極參與到你爭我奪的激流中,才能夠生存和發展,也才能夠有機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