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世與初仕 大動蕩的社會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他死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據此推算,他的生年當在東漢桓帝永壽元年(155)。

曹操所生活的時代,社會動**不安,當時的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正是這種特殊的曆史環境培育了曹操,為其提供了發揮才幹、表演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正是東漢中晚期的社會動亂,在導致東漢過早滅亡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一批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

本來,東漢初期國家複歸統一,摒棄了王莽的諸多擾民措施,陸續實施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省減刑法,釋放奴婢,假民公田,輕徭薄賦,勸民農桑,整頓吏治,並規定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社會的確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時期。但好景不長,前後不過六十多年。統治集團很快走向腐敗,巧取豪奪,謀權奪利,互相傾軋,最終把社會推向動**不安,國家走向分裂,把東漢政權推向滅亡。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及其鬥爭。

宦官並沒有奪取漢家的皇位,但治史者稱“宦官亡漢”,這是很有道理的。史載,東漢章帝(76—88)死後,年僅十歲的和帝(公元89—105)即位,竇太後臨朝,竇憲專權,父子兄弟並為卿校,充滿朝廷。竇憲兄弟把持朝政,和帝想奪回權力,但無法同內外臣僚接近,隻有宦官在自己身邊,於是便同中常侍鄭眾定計除掉了竇憲。鄭眾因功封侯,開始專權。宦官用權自此開始。這個頭一開,竟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遂使以後百餘年間的東漢朝廷的內部鬥爭更加迅速激化。時而太後臨朝,外戚掌權;時而宦官得勢,專斷朝綱,而皇帝則成了他們的傀儡。

在這些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及其鬥爭中,有幾次對曹操的出身、為人和事業的影響尤為微妙和深刻。順帝、桓帝期間,外戚梁商、梁冀父子先後為大將軍。梁氏父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試圖同宦官相勾結,把許多宦官的子弟薦舉到地方做官。曹操的先祖、宦官曹騰同梁氏父子完全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史載,漢順帝死後,衝帝夭亡,質帝即位年八歲,少而聰慧,但不懂事,當麵竟說梁冀是“跋扈將軍”,不久被梁冀毒死。在立嗣問題上,太尉李固、司徒胡廣、司空趙戒等三公要員都向梁冀建議“詳擇其人,務存聖明”,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據說, “朝臣莫不歸心”,對此,梁冀也在猶豫。曹騰因曾受到過劉蒜的怠慢,心有不滿,因而當夜造訪梁冀並對其說: “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曹騰出於私心拒立嚴明之君的說辭深深地打動了梁冀圖謀長久專斷朝政的心。於是,梁冀第二天便重會公卿, “意氣凶凶,言辭激切”,宣布立蠡吾侯劉誌(漢桓帝)。由此可見梁冀專權得到了宦官曹騰的支持,這是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相勾結的一頁。這不僅使梁冀得以長時間秉政,而且也使曹騰獲得了一定的地位。曹操出身於宦官家庭,但並不袒護宦官,甚至反對作惡的宦官,主張殺掉罪大惡極的宦官,但他又不同意盡誅宦官,於此可以體察到一點微妙的因素。

延熹二年(159),漢桓帝同宦官單超等五人共謀殺死梁冀及其宗親,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者三百餘人。宦官再次專權,單超等五人皆被封為縣侯,世稱“五侯”。五侯同樣貪縱專權,乃至五侯死後,中常侍侯覽、小黃門張讓相繼用權,至此宦官勢力越來越大。桓帝死,外戚竇武與中常侍曹節等人迎立十二歲的劉宏為帝(漢靈帝,168—

189)。竇武與太傅陳蕃等人痛恨宦官曹節、王甫等竊弄國權、混亂海內,謀劃將他們除掉。謀劃被泄露,宦官王甫等先發製人,假傳聖旨逮捕竇武等人,竇武等以兵相抗,不敵而死。竇太後也被軟禁起來。事後,宦官的權力更加大了,甚至在設官立製上確立了他們的地位。諸如,讓曹節兼朝官,領尚書令。不久,趙忠、張讓等十常侍貴寵專權,皇帝將他們比之如父母,竟說: “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並先後以趙忠為車騎將軍,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授予兵權。

漢靈帝死(189),皇子劉辯即位,何太後臨朝,何進掌控了政權。先是宦官想殺何進,何進幸免;何進掌權後,恨蹇碩,把蹇碩殺了。袁紹勸何進盡誅宦官,何進尚在猶豫不決之時,宦官首先發難,殺死何進。然後,袁紹盡殺宦官二千餘人,繼而董卓引兵入洛陽,廢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漢獻帝)。從此,一場曆時數十年、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開始了。

經過宦官與外戚的專權與鬥爭,朝廷的權力和威望削弱了,地方官的權力增大了,一些州郡牧守,競相擴充自己的勢力,手握重兵,成了實際上的各據一方之主。漢末軍閥,充分利用了這一條件,不斷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最後取得一定成功。而曹操是最為成功中的一個。

黨錮是影響東漢末年社會的又一重大事件;外戚與宦官交互專權,競相貪暴,不管哪方上台,帶給人民的都是災難。特別是宦官勢力的發展,權傾海內,寵貴無極,子弟親戚,並荷榮任,阻斷了官僚士大夫的升遷之路,引起了士族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起而反抗,最終釀成“黨錮之禍”。黨錮雖然禁錮了黨人,但在客觀上卻活躍了黨人的思想,推動了士族知識分子公開議論朝政的風氣的形成。這使士人勢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增強了。外戚集團想依靠他們、利用他們。許多朝廷和地方的官僚以自己能同“黨人”沾點邊為榮。宦官集團內部也起了分化,不少人同情“黨人”,站到“黨人”一邊,他們的子弟也著力自覺地脫離同宦官的幹係,而想方設法地使自己士人化。

士人議論朝政、褒貶人物,形成風氣。這種風氣,影響著已經做官的士族知識分子,同時也激勵著諸多隱士關心社會。東漢末年及三國期間有那麽多在朝的或鄉居的知天下大勢的智謀人物出現,都可在這裏找到其最初的直接或間接的聯係。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繼而軍閥混戰,是曹操得以成其大業的重要曆史背景。宦官與外戚交互專權,加速了統治集團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又加之水災、旱災、蝗災、風災、雹災、震災等天災接連發生,天災人禍,民不堪命,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勞動人民為了活命,不得不鋌而走險——造反、暴動。諸多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鼓舞了勞動人民的反抗鬥誌,同時也給漢朝政權以沉重打擊,動搖了它的根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終於爆發了。

黃巾起義是張角兄弟發動的。張角,河北巨鹿人,創立太平道教,從宗教形式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張角分遣弟子周遊四方,發動群眾,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八州之人,無不響應。起義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嚇壞了漢朝最高統治者,急發“天下精兵”,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儒等人征討黃巾軍。

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的曆史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它使漢王朝的統治勢力削弱了,根基動搖了;它點燃了反抗漢朝統治者的烈火。另一方麵,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用兵者和州郡守、地方豪強,甚至一些野心家趁機招兵買馬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很快形成了一些各霸一方的軍政集團,客觀上為軍閥混戰創造了條件。

數十年間,群雄割據,你爭我奪,無有休止之時。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軍閥,就是各個地方事實上的大小皇帝。軍閥混戰,受苦受難最多最大的無疑是老百姓,因此老百姓當然渴望安定和統一的政治局麵。有本事的割據稱霸者,相對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戰爭中發展了自己,成為一方之主;平庸之輩和逆潮流者,對廣大民眾施暴不恤者,受到曆史的懲罰,由強變弱,由大變小,最終或被吞並,或被消滅。

曹操是最善於在這曆史的大風大浪中遨遊的勇將。他有效而成功地利用曆史提供的機遇,從相對微弱的力量基點起步,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過程中,發展了自己,壯大了自己。他雖然帶著未能最終統一中國的曆史遺憾而離世,但也無時不自我流露出成功的自豪。他適應並改造著這一曆史環境,戎馬一生,馳騁疆場,智詐並用,為自己的後世子孫打下一方天下。在這一過程中,他重視發展自己的勢力,同時也重視不斷總結現實和曆史的經驗教訓,豐富自己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後人可以罵他的為人,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