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隆德大學的留學生們

隆德名言

尊重別人的自尊心,勝過重視一顆陽光下的寶石。

留學隆德之初 文/拍拍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問我:“你為什麽選擇來隆德留學?”這問題似乎簡單,每次我都會因為給不出一個簡單而準確的答案而窘迫。我也曾一次次悄悄地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答案總是那麽玄虛而縹渺,好像是受到了一種難以抗拒的召喚。

到隆德來不是我的初衷,也曾使許多人難以理解。來之前曾有位到隆德不到兩周就打道回府的同鄉向我描繪了一幅隆德的“地獄圖”:從早到晚暗無天日,一年到頭也沒多少陽光,市場上難見綠色蔬菜,實驗室裏擁擠不堪,人們說著一種隻有他們自己才能聽懂的怪語言,用一種怪怪的眼光瞧著外國人。

中國人在那裏的生活跟舊社會差不多:家裏沒有電話,家具、電器是垃圾桶裏撿來的,餐具、衣服隻有跳蚤市場上的才買得起,夫人們找不到工作,小孩進不了幼兒園,每天三餐吃的是降價的食物……聽完了這一切,我隻是低聲嘟噥了一句:“反正我要去的。”

我國內的導師也覺得我吃錯藥了:“你不是馬上要到美國去了嗎?怎麽又變成瑞典?”當他知道我主意已定後,仍像慈父似的囑咐再三:“到那裏後,還是要與美國那邊保持聯係,萬一……”我認認真真地點著頭,心裏隱隱有點內疚。於是,當我動身到隆德來的時候,懷裏還揣著美國一位教授的邀請信。

踏上這片土地之初,我貪婪地呼吸著格外新鮮的空氣,沉浸在一種新奇美妙的心境裏,怎麽也看不到想象中那幅淒涼的畫麵(事實上也真不是那麽可怕)。

也許命中注定我會愛上這個地方吧!到達的第一天,陽光帶著微笑,天空清澈而溫暖,大地漸入一種深意,我隻感到這裏冬天的日子多麽安詳寧靜。很快地,我目睹了生命中的第一場雪景。我好奇地久久望著天空,心中浮起的無數個冬日的想法,飄零在那小徑上的瑞雪……啊,一切都充滿期待。

滿懷著期待,我開始一點一滴地品嚐異鄉的滋味。那是怎樣一種滋味啊?甜甜酸酸澀澀,卻很難感覺到苦。隻有今日坐在孤燈下細細咀嚼,才能真正品出那混雜在甘甜中的苦味。當時,學業的艱難、

生活的清貧、想家的愁悶也曾使我在異鄉的天空下迷茫過,但生活中並不缺少溫情、友愛和關懷。

盡管很難一下融進瑞典社會,我和我的同胞們卻活出了屬於自己的天空。平時串門神侃,周末打牌娛樂,還結伴逛街、郊遊、打各種各樣的球。那大集體般的氛圍使我忘卻了遊子的苦悶,無論怎樣失意都能心情平和地欣賞身邊的風景。還因牢記著親友的重托和心懷的希冀,留學的生活似乎永遠是一種熱望和憧憬。

很少對人提及“剛來的時候”,也許是怕有擺老資格之嫌吧。但對我來說,那些時候與其說是一串串陳舊的日子,不如說是一種越積越厚的感覺。每每回首那一段步履艱難的跋涉,便如打開一瓶久藏的好酒,一股醇鬱的幽香彌漫。

留學之初,學業上的挫折使我那明亮的天空罩上了烏雲。出於惰性慣性,我一來就選擇了與以前國內的研究方向接近的課題,而導師對此根本不感興趣,因此遲遲得不到他的資助。為了緩解經濟上的窘迫,隻好在假日、假期裏為另一個係洗猴子籠。那可是又髒又累的活。整個人置身於猴糞臭氣熏天的猴籠裏,手持水龍頭不停地衝洗。

十幾間猴籠洗下來,渾身上下全濕透了,時間也過去了一天。倒也挺喜歡這項純體力的、沒有半點精神壓力的工作。

尤其當幹完了活,一間間地巡視著已變得清潔的籠子,聽著猴子們愜意、滿足的叫聲,我總能為自己那神奇的勞動成果而感動,頓時忘掉了疲憊和心酸。還幹過另一種少見的活,就是從烤熟的豬頭上把所有的豬牙拔下來,清洗幹淨,再磨成粉做元素分析。

同事偶爾經過,看我滿頭大汗、費力地拔著豬牙時,總是輕輕地搖搖頭說:“可憐的女孩,這哪是女孩子幹的活?”我倒沒覺得自己不該幹這種活,有時拔得順利了還會高興地哼哼小調,隻是有幾次哼著哼著,眼淚突然不聽話地湧了出來,哽住了喉嚨。

有很長一段時間,回家一聞到豬肉的味道就反胃,可還是屏住呼吸往下咽。樂觀地對待這些體力鍛煉,也真算不了什麽,使人難受的是內心的空落、無著。隻覺得像在無底無邊的水麵上漂啊漂,不知何時才能踏上岸邊、安定下來;總擔心這麽碌碌無為下去,所有的矚望會落空。有時忍不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吃錯藥了?

也許勞動真的使人變得聰明吧,終於有一天靈感降臨,重新選擇了一個使導師高度重視的研究課題,以新的方法和結果補充他的理論體係。

這是我留學生涯中的一大轉機。從此,導師不僅賞識我的工作,也為我免去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我那顆高懸著的心這才慢慢地放了下來。

學業上的起步如此不易,使人懂得了倍加珍惜。在那以後的日子裏,我知道了,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自己,即使困難重重也得硬著頭皮把學業完成。

既然已經開拓了一方夢土,還能荒蕪了自身?辛勤勞作了漫長的幾年,直到今日我才看到了一線曙光,而積在心頭的感覺,已是那般沉甸、厚實……

此刻,仍像我剛到隆德時一樣,窗外正飄著雪花。雖然天空陰沉沉的,大地靜悄悄的,我覺得自己的心是熱乎乎的。我已經漸漸地愛上了這個迷人的小城。

在這裏度過的那些有憂和無慮的日子,如今已成了一種會心的懷戀。也可能,我這麽一路困頓、風雨兼程,最終得到的隻是一片失落和空白。

但是,我不是已經從追尋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嗎?還有,生存、熱愛、發展和知足的意願,忍耐一切的決心,含辛茹苦的毅力。總算沒有白走這一趟。

小時候讀《西遊記》,當看到唐僧師徒曆盡千難萬險取回的卻是一堆無用、不完整、甚至空白的經書時,曾忍不住垂淚歎息:“唉,何苦呢?”如今卻學會了對結局的缺憾報以坦然。現世本來就沒有完美。

隻要體驗了,無論是喜是悲,不妨都看作人生的美麗;隻要經曆了,哪怕是風風雨雨,也是對生命的充實。我以感激的心情久久望著天空,又有許多冬日的想法隨著雪花飄落。啊,一切仍充滿期待……

我與瑞典隆德大學

上學期(2011年秋季學期),我在瑞典隆德大學度過了半年的交換生涯,收獲頗豐。隆德大學建於1666年,位於瑞典南部的隆德市,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僅40分鍾車程。

作為隆德大學雙學位項目,課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緊湊的。我在隆德修讀了兩門課,分別是《全球化,社會衝突與政治演變》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瑞典的學分是以15和7.5分來計算的,與國內大學不同的是,瑞典的每門課程並非每周一次課,而是每周有三到四天都上同一門課。

這樣一來,對閱讀的要求就很高。今天做演講,明天讀文獻,基本上處於連軸轉的模式中。這樣安排的好處也很明顯,即一段時期之內關注一個領域的問題,心思不太容易渙散。

在隆德的學習過程中,體會最深的是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討論、互動。同國內碩士課程一樣,課堂以學生討論為主。老師點評和指點為輔。下課之後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圖書館圓形的桌子很多,適合大家討論。

隆德共有27個圖書館(各個院係都有自己學科專門的圖書館),市中心還有市立圖書館。我所在的社會科學學院在一個安靜優美的小花園中,路名也頗有意蘊,Paradisgarten,也就是天堂的意思,政治學係的樓名叫Eden,意指伊甸園。

另一個體會是,老師對綜述能力的特別強調。課程論文與其說是要考查學生對某個專門問題的見解,還不如說是對學生是否閱讀文獻並且是否理解和把握文獻的檢驗。這是與國內論文的取向並不太一樣的地方,或許紮實一點的根基對做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生活方式上的衝擊也很大。瑞典學生愛玩,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學習不努力。中國留學生常以美食的名義聚在一起,而瑞典學生鍾愛聚會,愛淩晨兩三點瘋過之後洗個熱水澡,然後埋頭看書寫作業。此外,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停下來思考的過程。

大部分碩士同學都有工作經曆,甚至為人父母,通常是本科甚至高中畢業之後就工作一兩年,然後回歸學校充電。這種生活狀態就顯得比較隨性,自在安然,隨心而適。

隆德是個人口10萬的小城市,與其說是城市還不如說是小鎮,規模也就複旦本部加上周邊五角場鎮那麽大。但是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非常安寧愜意,石板路,周末隆德大教堂的禮拜,機動車無一例外避讓行人和非機動車,師生穿行在校園和市中心……我想,隻有不那麽浮躁的氛圍才能造就學術的發展吧。

除了日常上課之外,還抽了三個星期在外遊玩,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巴黎、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外遊曆的感受五味雜陳,最重要的就是融化在人類文明的絢爛裏,感受異域風情。

此番交換,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多種可能性,也交到了為數不多但非常珍貴的新朋友。我們懂得獨立生活的艱辛與樂趣,也學會了去體驗各種陌生的事物,去開拓生命的未知。最記憶猶新的是我回國之前在隆德的協調人老師卡特瑞娜(Katerinna)(負責交換生事務的行政老師)對我說的幾句話,她說,年輕的時候要多在外遊**些日子,要不然你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當你找到你的興趣點,就跟隨自己的內心去追尋吧。興趣是第一步。最後,她還半開玩笑地加了句,這尤其是對你們中國學生說的。

是啊,拋開那些不必要的紛繁複雜,優勝劣汰,身體或者心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德隆大學小百科

瑞典隆德大學知名校友——埃格·埃蘭德,1901—1985年,瑞典政治家,曾擔任瑞典社會民主工作領導人和瑞典首相。埃格·埃蘭德出生於韋姆蘭省,1945年,擔任教育部長。1946年至1969年擔任瑞典首相,為瑞典任期最長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