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北歐名校:瑞典隆德大學

隆德名言

從科學園地采收的果實,如同農人的收獲一樣,常常是工作與幸運和有利的情勢的共同產物。

隆德大學的國際合作非常廣泛,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諸如牛津、劍橋等大學參與的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Universities)的成員,也是著名國際大學聯盟中唯一的斯堪的納維亞大學,隆德大學也是哥本哈根、馬爾默和隆德厄爾鬆地區的12所大學組成的大學聯盟·厄爾鬆大的成員。

2007年隆德大學被譽為伊拉茲馬斯成功先例,是國際交流活動最為活躍的歐洲大學。每年來隆德學習的國際學生有3000名左右,而且隆德大學的科研環境也非常國際化,不斷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學者來隆德參加科研合作。

隆德大學1997—2002擔任“歐盟——中國高等教育合作項目”主席,積累了與中國各高教科研合作的寶貴經驗並在歐盟以及中國合作對象和範圍內樹立了很高的威信。近年來隆德大學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組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

2007年9月隆德大學組織了“北歐中國合作論壇”,北歐科教組織和中科院的專家學者們就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環境資源科學雙方的合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旨在進一步促進、並實現與北歐各國的科技合作。

作為世界上10個國家的17所著名大學組成的大學網絡U21在北歐的唯一成員,隆德大學與世界上的許多大學、大學網絡以及研究機構都有著交流合作。隆德大學有良好的國際教學氛圍,尤其是語言環境,英語普及率極高,現有14種國際碩士課程都用英文授課,而且教育質量很高,碩士課程畢業後可授予瑞典的碩士學位。

目前,隆德大學有國際留學生1420人,並送出學生720人到國外留學。隆德大學還為國際學生開設了一些語言文化課程,希望國際學生在北歐學習一個學期能有機會了解到瑞典甚至北歐豐富的文化,加強國際理解教育。

與此同時,學校設立各種基金、獎學金支持學生到國外學習課程、做畢業論文、從事短期研究及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鼓勵學生有出國學習的經曆,擴大學習背景,並設有各種獎學金吸引國際留學生來校求學或訪問。

此外,由於歐盟正在推行課程學分的轉換製度(ECTS),為歐盟成員國各高校的課程設置提供統一標準,這也使學生的跨國學習方便有效。隆德大學還設有一個麵向外國政府的專門機構——“隆德教育",其他國家政府可以通過該機構實現與隆德大學聯合辦學來提高本國的高等教育水平。

隆德大學的圖書館收集了自1698年以來瑞典出版的各類書籍以及世界各國的優秀出版物共計750萬冊,學生可通過計算機網絡查詢到各專業和各科係共150個圖書館中的各類信息。同時,大學內部的計算機網絡很早就與國際網絡連通,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可以從世界各地的大學圖書館取閱文獻,這一點也走在了各國大學的前列。

北歐國家以發達的社會福利體係著稱於世。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福利優越,是當今北歐的真實寫照。北歐實行教育“舉國體製”。

建有較完善的免費高等教育係統。從20世紀50年代起,北歐高等教育在政府的大力資助和規劃下迅速發展,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資料顯示,北歐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45%以上,成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區之一。

該地區不僅有著像奧斯陸大學、哥本哈根大學這樣的百年名校,也有像南丹麥大學、挪威科技大學這樣的新興大學。內有這樣一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環境,外加歐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間的成立、《波洛尼亞宣言》的發表(《波洛尼亞宣言》是1999年6月19日由歐洲29國的教育部部長共同發表的一個聯合聲明,旨在協調不同歐洲國家的教育體係,推動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形成)以及GATS的簽署(GATS即《服務貿易總協定》,是WTO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GATS,教育屬於服務貿易的一部分),各國政府和高校越來越注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成為國際教育交流項目的主要倡導者。良好的國際化學習環境,較高的簽證通過率和低廉的生活費用,使得北歐迅速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舞台上的後起之秀。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北歐各國政府資助大約50000名北歐學生前往西歐、北美以及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學習,同時也有近53000名國際學生來北歐學習。目前,北歐的高校已為國際學生開設了近50種英語授課的學位課程。

在北歐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老牌名校優勢明顯,新興大學也不甘示弱,而且各具所長,尤其是在理工科專業,北歐新興大學的國際化優勢凸顯。北歐國家高校非常注重國際交流和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采取的形式包括交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科研人員相互交流、製定課程統一標準、采用英語進行教學、互相承認學分等。

北歐國家或高校設立各種基金、獎學金支持本科生到國外學習課程及做畢業論文,支持研究生到國外從事短期研究或者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在烏普薩拉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教師則實行學術休假製度。教師每隔四年可以申請半年學術假,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進修或訪問。

在挪威的奧斯陸學院,實行“國際學期”計劃,要求每個學生都有到國外學習一到兩個學期的經曆,目的是擴大學生的學習背景,並適應在其他國家就業的需要。北歐各國作為歐盟成員國,除了在歐盟國家內互招學生外,與美洲、亞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高校也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瑞典、丹麥、芬蘭、挪威這些北歐國家吸引留學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在瑞典,外國留學生凡在瑞典學習一年以上者,就可享受公費醫療;在丹麥,外國留學生學習還可帶家屬;在芬蘭,

芬蘭國內高校的學分可轉移;在挪威,地方學院頗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在北歐,國家每三年都要對大學評估一次,確保高校的教學質量,這無疑也是其吸引國際留學生的魅力所在。

北歐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無國界”高等教育的出現。在全球化背景下,“無國界”高等教育主要表現在國內外各種教育空間、教育形式、教育機構的相互滲透和跨越。

如師生國際流動的增加、高等教育機構的拓展以及國際合作的多樣化、遠程教育的跨國發展等。“無國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商業化趨勢對高等教育的挑戰,有賴於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體係的適時更新。北歐國家政府及高校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其二,作為高等教育發源地的歐洲,曾是各國留學生的首選地。但保守情緒和對變革的抵觸,使歐洲的高等教育止步不前。進而失去了海外留學市場的霸主地位。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各國高等教育機構與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

高等教育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加入國際教育大市場的角逐與競爭中。因此。歐洲國家的高等教育都強烈需要重塑形象,以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在國際化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北歐國家更不例外。

其三,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了歐洲各國高校之間的資格認證。從歐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間的建立,到《波洛尼亞宣言》的發表,再有GATS的簽署,大大加深了北歐國家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同時為國家間教育資源重組優化、國家間高等學校學分互換、學生的跨國流動及專業與學位的跨國認證提供了前提。

此外,市場體係的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原則,強化了北歐高校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來提高教育質量、保證高校生存的意識。再加上北歐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極大支持,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共同促進了北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蓬勃發展。

麵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挪威學者的觀點是支持高等教育國際化,支持跨國合作,甚至教育上的貿易,海外學習、合作研究、機構聯合及國際化的其他方麵都是受歡迎的,但他們反對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國際市場分割下的交易商品。

他們認為,隻要國際教育貿易存在並發展,就需要規範管理。缺乏保護的跨國教育服務的淘金熱會嚴重危害顧客(學生)的利益,並削弱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管理。同時,向國外輸出教育和從國外引進教育是解決單靠政府不能滿足高等教育需求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因此,製止國際化或教育服務貿易的舉動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和利用教育服務貿易的益處。北歐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人們對全球化作出的必然應答,同時,他們認為GATS背景下的教育市場是有限製有約束的。

挪威許多評論家傾向於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這兩個國際組織納入到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規範管理體係當中,以期發揮監督和管理職能。還有的學者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應考慮教育的本質屬性問題。

正如挪威學者簡·尼森(JanOIof Nilsson)和科爾·尼森(Kiell Nilsson)所說:“高等教育國際化必須與質量的提高和學術自由的保障緊密聯係在一起。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其說是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如說是學術的國際合作。”對於麵臨WTO和GATS挑戰的中國高等教育,北歐是很好的典範之一。我國高校也要加大與各國高校的合作力度,互派師生,互認學分,開發“國際學期”課程計劃,開設更多的英語教學課程,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德隆大學小百科

2012年3月12日上午,瑞典隆德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艾倫·莫爾教授,隆德經濟研究所主任托馬斯·凱琳教授來訪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吳曉波教授、副院長陳淩教授和張鋼教授在學院四樓會議室進行了熱情接待。參加會議的還有企業管理係副主任鄔愛其老師,教務管理辦公室主任李賢紅老師,對外交流與合作辦公室主任朱紀平老師等。

會議主要分5個議題展開,首先是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的合作探討。艾倫·莫爾教授虛心地向張鋼教授請教了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的開展經驗,尤其是管院已順利開展了三期的全球創業項目,受到了艾倫·莫爾教授的高度讚揚。經過商討,雙方均表示了希望在風險投資、會計、創新創業等領域開展聯合培養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