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逝者已矣

從京城回到天津後,李鴻章就開始著手組建北洋水師的基本構架。他首先調潘鼎新入津,讓他協助自己負責北洋水師的籌建和天津海防事宜。接著,李鴻章給已經升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去信,讓他親自坐鎮,督促江南製造局盡快建造出更大、更先進的戰艦,以及各類槍炮武器等。而後,李鴻章親自在淮軍中挑選了一批青年才俊,讓丁汝昌帶領前往歐洲學習海軍、海防知識,並令丁汝昌趁機在歐洲各國,打探看有無國家肯出售鐵甲艦給大清。李鴻章對丁汝昌的期望極大,等同於把自己畢生想籌備新式水師的夙願,交由丁汝昌去幫他完成。

在朝廷得知了沙俄野心,確定入侵新疆和東北的確切消息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頂層統治者們,心生危機緊迫之感,於是便徹底放權給李鴻章,好方便他盡快在京津一帶,組建起能夠拱衛京師的強悍軍隊。得益於此,李鴻章很快就把直隸府轄地內的主要官員都換成了他的親信,這更加有利於他放手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策略。在北洋水師的籌建上,由於暫時沒有那麽多鐵甲艦可以使用,李鴻章隻能先行使用木帆船進行練兵,在遼東半島、環渤海沿線、膠州半島之重要位置,建立了數做沿海軍鎮。在此大力建設以海岸炮台和海上艦隊互為表裏的立體防禦海口要塞。

在每一沿海軍鎮,先各練精兵兩千人,一半人在岸,一半人在海,每半年一輪換,形成“陸上有虎”、“海中有龍”,水陸相聯之勢。經過短短幾個月的發展,李鴻章大力籌建的北洋水師,盡管還極度缺乏新式鐵甲艦,但是其基本框架已初見雛形,這一成就也讓李鴻章很是滿意,對於將來的三洋水師建設更是信心滿滿。

同治十一年,春節剛過,李鴻章就接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曾國藩的病情日益加重,眼看就要大限將至。接到這個消息後,李鴻章剛剛安排好一切公事,想要盡快趕到江寧,去見自己恩師最後一麵。可是還未成行,一件突發事件又打亂了他的計劃。日本單方麵宣布,大清的藩屬國琉球群島已被並入日本。麵對日本這一**裸的挑釁,慈禧震怒,責令恭親王全權處理此事,李鴻章負責協助辦理。並告訴二人,不惜一切代價,務必不能讓日本侵吞琉球群島得逞。

不僅是慈禧震怒,朝廷百官無論是以前的主戰派,還是以前的主和派,此時麵對日本國的挑釁也全都變成了激進的主戰派。盡管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三十年間,大清已數次敗於英法俄等西洋鐵炮之下,但是一直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統治者們,又哪裏拿正眼看過東洋的彈丸島國的日本?整個大清上下,隻有李鴻章最冷靜。盡管他也認為小小的日本國,絕不是大清的對手,但同時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從日本的明治天皇開始變法維新後,經過短短數年快速發展,現在的日本,早已和數年前那個在幕府統治下的彈丸小國不可同日而語了。

如果雙方在琉球群島開戰,那麽兩國比拚的就不是陸軍間的強弱,而是海軍水師之間的強弱。大清新式水軍僅僅隻有北洋水師拉起來了一個基本框架,根基不深底蘊不足,還並沒有形成係統的戰鬥力,如果貿然開戰,就算最後能夠取勝,恐怕也是以微弱優勢取得慘勝。屆時,李鴻章好不容易剛剛打下來的新式水師基礎,便又會被基本消耗殆盡。再加上,最近沙俄在新疆一帶的小動作越來越頻繁,中俄之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在這個敏感節點上,大清也著實不應再多生戰端,以免腹背受敵、應對不暇。

同時,李鴻章也了解到,日本雖然單方賣弄宣布將琉球群島納入自己領土,但實際上,日本也沒有實際上往琉球群島派兵,隻在琉球群島上扶持了一個小規模的親日勢力,大部分琉球群島的民眾都反對加入日本。日本政府之所以這麽做,也無非是單純的看到中俄之間近來在新疆矛盾愈演愈烈,借機公開聲明一下,先試探試探大清當局的態度。由此可見,日本終究還是有些忌憚大清的。看清楚這一點後,李鴻章認為,中日之間雖然因為琉球群島劍拔弩張,但雙方之間的矛盾並非不可調節,即便不使用武力但迫使其所支持勢力退出琉球群島,也並非不可能。不過同樣的,出於種種客觀原因,哪怕李鴻章再不願與日本開戰,但是他絕對不能率先表現出來這一點,否則就是給日本政府一種示弱的印象,讓其以為大清懼戰,進而得寸進尺。

李鴻章親自來到京城的總理衙門,把自己不願與日本開戰的種種顧慮如實告訴主辦此事的恭親王。恭親王聽完李鴻章的一番分析後,也瞬間清醒了幾分,打消了與日開戰的想法。不過至於怎麽妥善解決此事,恭親王還是一籌莫展,隻好繼續問計於李鴻章。李鴻章思來想去,很快就心生一計,準備利用英國洋人來巧妙化解這一難題。於是,命人去請來英國駐華大使威妥瑪爵士,等英國駐華大使來到總理衙門後

李鴻章故作義憤填膺狀,生氣道:“威妥瑪先生,我想問一下,你們英國最大的炮能打多遠?多少錢一門?你們最大最厲害的鐵甲艦又多少錢一艘?”

威妥瑪先是一驚,不知李鴻章為和突然臉色不善地問這個,於是趕忙問道:“李,發生什麽事情了?我看你好像非常生氣的樣子?”

李鴻章故意裝作氣得說不出話來,對著恭親王悄悄使了一個眼色,恭親王立刻會意,一拍桌子也故作震怒狀,朗聲道:“彈丸島國日本竟敢悍然占領我大清藩屬琉球群島,饒是我大清如今國力有所衰減,那也不是他日本能隨便欺負的!太後已經決定買艦買炮,狠揍一下。”

李鴻章見英國大使威妥瑪臉色變化莫定,於是接著道:“其實,以我們大清國現在的實力,隻趕跑在琉球群島挑事的日本人不難,之所以買艦買炮,就是想打到他們本土去,隻有將他們徹底打疼了、打怕了,那幫倭國矬子才會吃一塹長一智。”

對於日本近幾年來韜光養晦,不露鋒芒發展起來的實力,不僅是大清國上下百官不甚了解,其實這些西洋鬼子們也很不了解,他們依然在潛意識裏,認為日本還是那個落後多災的彈丸島國,這也是西洋諸國幾乎都沒怎麽侵略日本的原因。

聽到李鴻章說要帶兵打到日本本土,威妥瑪立刻懷疑,李鴻章此意就是想借助日本侵占琉球群島一事,師出有名地向日本本土出兵,好從那裏進行掠奪。也不怪威妥瑪會這麽想,這種事情他們英國這麽多年來幹的實在太多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理所當然的,威妥瑪越發肯定這就是李鴻章和他背後的大清朝廷的真實意圖。對於李鴻章想要出兵日本的舉動,代表英國利益的英國駐華大使威妥瑪爵士當然是不高興的。因為他們英國已經在潛意識裏,把中日兩國都當成了他們大英帝國砧板上的肥肉,隻待自己消化完了其他殖民地,騰出手來就會吃掉這兩個東亞國家。如果大清國從日本那裏大肆搶掠一通,並將來一旦因此強大起來,可就不好對付了。

想到此處,威妥瑪爵士露出一抹紳士,但又透著幾分虛假的笑意,對恭親王和李鴻章二人道:“你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以和為貴,以我看你們中日之間的矛盾,還遠遠到不了開戰的地步。這樣吧,我以英國公使之名親自去找日本人談判,讓他們把琉球群島還給你們大清不就是了?”

一聽威妥瑪爵士這話,李鴻章和恭親王二人,一個繼續喊打喊殺,一個則麵露猶豫。好不容易才被威妥瑪爵士說通,同意讓他出麵調停中日矛盾。威妥瑪爵士離開總理衙門後,李鴻章和恭親王同時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有了英國公使居中調停,日本多半會妥協。

果不其然,幾天後,威妥瑪爵士那裏就傳來消息,日本政府已經同意無條件退出琉球群島。此事算是基本上兵不血刃的得到了一個完美解決。

經過此事,恭親王對李鴻章在外交一事上的斡旋能力更加欽佩。李鴻章則向恭親王講了自己之所以會這麽做的主要原因,也不外乎對中外各國基本利益重點的一個基本判斷。現在在大清利益最多,同時也是實力最強的兩股洋人勢力非英法兩國莫屬。不過眼下,英國由於擴張太快,在世界各地殖民地太多,導致其一時難以消化,因此對於大清這塊肥肉是既饞也暫時無力完全吞下。而法國,最近兩三年來,受困於普法戰爭一時之間也顧不上侵略大清。

不過英法兩國始終覬覦大清,他們暫時得不到,自然也不希望別國趁機取得更多在華利益。更不希望大清能夠自立自強,變得日漸強大起來。而這次李鴻章之所以選擇借助利用英國公使解決此事,而不選擇法國,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天津教案”一事剛剛過去沒多久,中法關係還有待修複。二是,法國早已覬覦大清另一藩屬國越南已久,近幾年來在那裏動作不斷,中法之間遲早會因此而挑起矛盾甚至戰爭,法國雖現在受困於普法戰爭無暇東顧,但其實法國仍巴不得大清與日本打起來,他們發過才好坐收漁利,趁機將越南掠為其殖民地。

得到威妥瑪爵士的確切回複後,恭親王和李鴻章一同去向太後稟報。他們剛剛走到慈寧宮門外,門口的執事小太監小心對他們道:“王爺、李大人稍安勿躁,且在這裏多候一會兒,太後正在宮裏跟皇上發脾氣呢。”

皇家的事情,李鴻章不便多嘴,但是從慈寧宮內隱隱傳來的慈禧的訓斥聲,他也基本明白了事情的大概。原來是馬上就要成年的皇上同治帝,不滿兩宮皇太後給他指派的皇後和妃子,竟經常偷偷地溜出宮去京城的八大胡同的花柳之地去廝混,而且幾次徹夜不歸。

等到慈寧宮內安靜下來,恭親王和李鴻章這才讓小太監通報一聲,進去向慈禧太後稟報了此事。慈禧太後聽聞這個消息後,自然也是很高興。解決完琉球群島一事後,李鴻章馬不停蹄地回到天津後,剛欲簡單收拾一下行囊,趕赴江寧府去看望曾國藩,誰知還未成行,卻收到了曾國藩已經去世的噩耗。

李鴻章悲慟不已,長歎一聲,已不知多少年掉過眼淚的他,在聽到這個噩耗後,也不禁熱淚滾滾。李鴻章的屬下,每日都有上門來拜訪安慰者,話術的主題,基本都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連著幾天,絡繹不絕的拜訪者們也把李鴻章給弄煩了,李鴻章直接安排管家,除非自己的嫡係之人,其他人一律閉門謝客了。

於李鴻章而言,曾國藩既是他的恩師,也是他的貴人,有時候也像一對父子。二人相識相熟三十餘年,盡管偶爾也會有些意見分歧,但那隻是他們基於某件事情的個人見解不同罷了。三十餘年來,無論發生任何事情,他們都能做到彼此坦誠,他們的私人關係從來沒有受到過任何影響,雖然師徒,更是莫逆之交。

想起自己與恩師曾國藩的三十年相處,再想到曾國藩對大清所做出的曠世貢獻,李鴻章動情寫下一副挽聯:師事三十年,火盡薪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同治十三年,中俄之間在新疆伊犁一帶的對峙越來越激烈,隻需一個由頭,戰爭便可隨時觸發。與此同時,在歐洲結束了普法戰爭的法國,也回過勁來開始繼續在越南一帶挑事不斷。

眼看大清國內外交困四顧不暇,剛剛消停了不到兩年的日本國,再次野心滋生,悍然入侵了我泱泱中華的台灣島。李鴻章向朝廷舉薦派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率艦隊赴台驅逐日本侵略者,並調遣能征善戰之淮軍數千人分批前往台灣抗敵。不過好在,最後還是經過英國公使威妥瑪爵士的調停避免了中日之戰。

同治十三年,年末,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因病駕崩,坊間相傳小皇帝是因為縱欲過度得花柳病而死。對此李鴻章雖未經過證實,但想起之前小皇帝的所作所為,也是心有存疑,但是事已至此,想這些也沒用了。因為同治帝無後,實際掌握大清政權的慈禧太後扶持自己胞妹與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湉入承大統、繼承帝位,年號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