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運亨通的奧秘

張居正仕途順遂,官運亨通,在當時的官場,像他這樣如此順遂、成功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因此,張居正是成功者!

人治官場,一個出身卑微的人能夠一路順遂,爬上高位,必然有他的訣竅。現在,我要說說張居正這個人是怎樣爬上權力高位的。

必需說清楚,張居正的出身是卑微的。換句話說,張居正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可言。考其三代,沒有一個可以說得上有地位的人。如果說有什麽身份的話,他祖父的身份是“保安”,父親的身份是“學生”。

可能需要點解釋。“保安”身份其實不難理解。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搞分封,把子孫分封各地,正麵說是享受榮華富貴,反麵說是形同禁錮。其中,有一個子孫被封遼王,在張居正出生的年代,遼王的封地就在張居正的家鄉荊州。張居正的祖父,是遼王府的護衛卒,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保安”啦。

那麽“學生”身份是怎麽回事呢?這和科舉製度有關。明代,進學校是科舉的必由之路。隻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參加選拔舉人的考試。而取得生員資格要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統稱童試,被錄取的就進入府學或者縣學學習,通稱生員、童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秀才。在學校學習的生員,用現在的稱呼,不就是學生嗎?

張居正的父親不甘心做“保安”,更不想當老農民,就想考取個功名,混個官做做。運氣不好還是腦子太笨說不清楚,反正他考了二十多年,也隻是考中了生員。說他是學生身份,他可能有點不好意思,但是你要說他是農民身份,那他肯定不幹!因為生員也算是功名的起點了,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所以,說張居正的父親身份是“學生”,實事求是,絕對真實準確。

可以說,在張居正的仕途上,家庭除了給他添了不少麻煩外,實在沒有任何幫助。

排除了這個背景,總體上說,張居正走的是自我奮鬥的路子。具體說,張居正之所以能夠爬上權力的巔峰,一靠的是製度,二靠的是聰明,三靠的是人脈,四靠的是高超的權術。

我得聲明,這四個因素,不是按照重要性排序的。或許,在一定情況下,高超的權術,就是主導性的決定性因素。

先說製度。

前麵說過,張居正出身卑微,但是,幸虧他生活的時代恰好是科舉最盛的時代,學而優則仕。所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那個時候寒門子弟要做官,非經過考試不可。既不能花錢買文憑,考試也很難作弊。作弊倒是有過,恰恰是張居正當國的時候,他為了保證其子能夠及第,花錢要未來的作家湯顯祖幫忙,湯顯祖拒絕了。此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對張居正的聲望損傷很大。這是後話。不過足以說明當時取得做官資格,是相對公平的,要靠自己的本事,歪門邪道基本上是走不通的。

張居正的運氣不錯。二十二歲就考上進士,而且排名靠前,二甲第九名。科舉考試,排名和年齡都很重要。當時的製度,基本上是按考試成績決定一切的。

首先,取得做官資格,取決於成績。科舉考試的起點是秀才;考取秀才再參加全省範圍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再通過全國的考試,最後考中的就是進士。這些考試,都是唯成績論的。考中進士以後,按照成績排序,分三甲。一甲三名,即我們平時說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從第四名開始至100名左右,其餘者統稱為三甲,約200人左右。

其次,分配工作也取決於成績。換言之,進士的分配,是根據他們的排名進行的。每次新科進士出爐後,要分配工作,叫“大選”。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的進士各分配什麽工作,差不多已是慣例,做手腳的餘地不大。排名靠前的,你想給他安排差的工作,很難辦;排名靠後的,老爹是高官,就想超過前麵的,也很不容易。

不過,張居正沒有直接參加分配,而是進一步深造了。

按照製度,進士出爐後,還可以參加甄拔庶吉士的考試,年輕而且名次靠前的,有優勢。張居正因此而進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翰林院是研究機構,在裏麵工作的人被稱為“史官”。如果張居正直接參加分配,那麽在中央,可以到監察機關當“言官”,也可以到哪個部去當主事(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處長),到地方可以當知府,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兼檢察長兼法院院長。

有人或許會說,你是不是搞錯了?在中央當處級幹部,到地方當地市級幹部,不對等吧?的確不對等。但是,當時就是這麽個製度。而且我還要告訴諸位,誰被分到地方當知府,還滿肚子不高興呢!按照“大選”的慣例,二甲裏選出若幹人,排名最後的隻能當知府,不能留首都。

張居正就不關心這些了。他直接到翰林院繼續深造。深造完後,也不愁分配工作的事情了,因為製度上早就安排好了,庶吉士畢業後,基本上留在翰林院做編修或者檢討。

乍看起來,翰林院似乎不是什麽好單位,要現在的人去選擇,恐怕自願去的不多,哪如到地市當個“一把手”過癮啊!但是,明朝有一個政治慣例,具有憲法的功能,任何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也不敢公然違反的。就像現在英國的不成文憲法一樣。

什麽慣例呢?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就是說,隻能是進士(年輕、名次靠前的)才可以進入翰林院,而隻有翰林院出身的人才可以進入內閣。換言之,沒有進過翰林院的,將來是沒有希望入閣拜相的。而且進入翰林院,是每次科舉考試進士錄取以後,再從進士裏考選,大體上不超過二十人。已經參加工作,組織上覺得這個幹部有培養前途,再去翰林院進修拿文憑行不行?不行!沒有這樣的製度,也沒有這樣的例子。誰這麽幹,就相當於違憲,想都不敢想!

那麽,內閣是個什麽機構呢?有人說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似乎不那麽準確。這麽說吧,如果有人想像為現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我看是抓住了製度的精髓。

所以,進入翰林院當庶吉士,這一步很關鍵啊!

毫無疑問,庶吉士,那絕對算得上尖子中的尖子、精英中的精英了。而張居正獲得這個機會,沒有別的因素,隻有一條:考試成績。不過,庶吉士不是官,還算是“學生”,經過三個年頭的繼續深造,庶吉士畢業(當時叫散館)後,張居正就留在翰林院做編修,而且一幹就是十年。編修屬於七品史官。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以“儲相”看待。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後備幹部,而且是宰相的後備人選!

到現在為止,應該說,張居正的起步,靠的首先是國家的製度安排。如果沒有這樣相對公平的製度安排,估計張居正要爬上那麽高的位置,是不太可能的。

再說張居正的聰明。

這個不難理解。靠老子,不行;花錢,不行;作弊,很難;那就隻能由考試成績說話!

而要出成績,勤奮固然重要,但是聰明還是關鍵因素。製度是公平的,考上考不上,隻能靠自己了。全國上下,苦讀書者大有人在啊!現在的高考被說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要和科舉考試比起來,那才真是小巫見大巫呢!科舉考試三年一度,進士錄取在三百人左右。競爭何等激烈!

張居正的老子,後來給張居正惹了不少麻煩的張文明張老爺子,就考了二十多年,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上,直到自己的兒子在北京做了官,還考了幾次,才不得不放棄了。估計張老爺子沒事的時候也會尋思:親爹和兒子,血緣如此近,差別咋就那麽大呢?

據德國一位很有名氣的大學問家研究,說科舉考試,主要考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不管怎麽說,笨頭笨腦的人恐怕很難擠過獨木橋。

張居正是個聰明人,腦子很好使。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荊州知府搞了一個征文活動——意思就這個意思,當然當時不這麽叫,作品還匯集出版了。其中就有張居正提交的一首小詩。這些征文後來被當時湖廣省的“一把手”顧巡撫看到了,很欣賞,就對張居正格外關愛起來。以後張居正能夠在北京取得一些人脈,起點應該與此人有關。

該說說張居正的人脈了。

本來,張居正出身卑微,是沒有什麽人脈可言的。

難道他花錢走了關係?錯!不僅他沒有花錢,人家當大官的,還給他錢花!

這個和當時的風氣有關係。當時官場上讀書人掌權,愛才是風尚,是美德,不管怎麽說,哪怕是為了博取好名聲,對有才華的後生都是看重的。

湖廣省的最高長官顧巡撫,是當時有名的文壇領袖人物,曾經在中央做過大官,後來因為得罪了皇帝被貶到地方做官。這個人尤其愛才,發現了“荊州張秀才”,很器重他,不僅到張居正家裏看望,給他銀子資助,還有意識栽培他。這個人和在北京主政的嚴嵩等人都非常熟悉,張居正隻身到京,他很可能寫信推薦(當時叫薦揚)過的。以顧巡撫對張居正的期許——說他將來必為國相,他不會不幫張居正溝通北京的關係。

有理由相信,張居正最重要的人脈,他官場上的導師、保護人——徐階,可能就收到過湖廣顧巡撫給他的薦揚信。徐階的政敵嚴嵩一直對張居正也不錯,可能與顧巡撫的薦揚多少也有些關係——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不是主要因素。

張居正因為有了國家給他提供的製度平台,有了他的聰明,有了這樣的風氣,結果他還沒有進入官場,就獲得了些人脈資源。

更重要的是,張居正進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後,有一個人是教授庶吉士的,他成為了張居正名副其實的老師。那個時代,同鄉、同學(當時稱同年,即一同中舉人或者進士)、師生,都是相當管用的關係,而師生關係,算得上是最鐵的關係了。張居正就遇到了一位不凡的老師。當然,不是張居正一個人的老師。這個人就是徐階。

說到張居正的人脈,徐階是最為關鍵的人物了。

徐階是當時在位的嘉靖皇帝所信任的高級領導幹部,教授張居正這批庶吉士的時候,他是管文教的禮部侍郎(副部長),不久升轉管幹部的吏部侍郎,以後又做禮部尚書(部長)、內閣大臣,直到做了內閣首相(當時稱首輔、元輔、首相,皇帝之下的最高執政者,當時也稱為執政、當國)。

按照現在的地域劃分,徐階是上海人,這個人外表溫和、敦厚,實際上很會算計,很有手腕兒。不過總體上說,徐階在官場還算是一個正人君子。

徐階像那個時候不少高官大僚一樣,也很愛才。他的弟弟和張居正同時中了進士,可是這個人默默無聞,似乎沒有受到過乃兄的關照。而張居正沒有向徐階送錢,也沒有低三下四當他的“馬仔兒”,甚至還對徐階產生過誤解、指責,可是徐階就是始終如一地栽培張居正、保護張居正、提攜張居正。

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張居正每一次的升遷,都是徐階精心設計的,前一個台階為後一個台階鋪墊;四十歲出頭的張居正,就被徐階提拔到內閣,實現了入閣拜相的夢想。如果沒有徐階的栽培、提攜、保護,有沒有叱吒風雲的張居正,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應該說,到此為止,張居正的升遷,靠的不是歪門邪道。問題是,製度平台、個人的聰明才智,乃至人脈,並不是張居正獨自具備。他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當國柄政,自有他的過人之處。這就不能不說,是張居正高超的權術,發揮了關鍵而又獨特的作用。

這,才是真正的奧秘所在。而這個話題是貫穿全書的,這裏就不好具體描述了。相信諸位看完全書,會得出自己的結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