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傷的盡頭

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內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趕走它、隱藏它、忽視它。

當我們與內心的情緒做鬥爭時,我們希望能盡快克服它。但比起接受它,進而理解它傳遞的信息,鬥爭隻會讓我們陷入情緒中不可自拔,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因為情緒並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必戰勝它,我們要做的是感受它,不被它阻礙,帶著它給我們的啟示前進。

但是要理解怎樣與情緒共處,何時能夠宣泄情緒,把握好縱容某種情緒的度並不容易,因為有些情緒帶來的負擔實在令人難以承受。

悲傷正是這樣一種沉重的情緒。

悲傷可能是一種懲罰,一個不受歡迎的“朋友”。它將我們所見、所做和所經曆的一切都染上了灰色。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排解悲傷,那它就有可能會成為一種障礙,甚至演變成一個惡習,妨礙我們去追求積極而充實的生活。

當悲傷在生活中盤踞了很長時間並變得無處不在時,別人會以為這是你的主觀選擇:“你應該努力打起精神來”“不要總是悶悶不樂”“你可以試著更輕鬆地對待它”,這些都是偶爾沉溺於悲傷時可能聽到的話。

但悲傷不是一種選擇,至少不完全是。

悲傷背後藏著失望、放棄、承認自己對某事無能為力的痛苦。悲傷的人可能是突發事件的受害者,他已經嚐試著改變,但他失敗了,他可能正準備放棄鬥爭。當放棄、絕望和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主導大腦時,悲傷就會打開通往抑鬱的大門。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悲傷呢?

顯然,這並不是意誌力的問題。一個人無法控製自己停止悲傷。人感到悲傷是有具體原因的,除非改變與之相關的因素,否則悲傷將一直延續下去。

試圖消除引起悲傷的因素並不是解決方法,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掌控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有些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有些情況是無法改變的,有些關係是無法修複的。

消除悲傷的辦法必須在悲傷本身中尋求。我們必須有勇氣真正麵對悲傷,徹底地消化它,然後去尋找位於悲傷盡頭的那顆希望的種子,隻有在觸及悲傷的穀底後,希望的種子才能萌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能幫助我們走出悲傷的,是能夠重新掌握生活的希望,是能夠真正改變些什麽的希望,是能夠學會接受某些情況的不可改變性。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有些事我們無力改變。因為隻有到了生活中最絕望的時刻,當我們似乎失去了一切時,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將如何應對。我們也許能夠因此以嶄新的、積極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去生活,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山窮水盡之後永遠會有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