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甘肅張掖境內的祁連山區,山重水複、層巒疊嶂、植被繁茂、溪流潺潺,時令到了1936年的冬季,鬆柏依然翠綠,野草卻一片枯黃而無邊際。在甘肅張掖段一個叫大野口的峽穀內,一群群窯工正在這一帶的半山腰取土打洞子,挖煤采煤,然後用扁擔、籮筐挑著煤一趟趟運送到山洞外。

他們來自山外河西走廊張掖縣的各個村莊,春夏之季,他們是農田裏種地幹活的農民,現在農作物都收獲入庫了,他們又走出家門,來到距家一兩天路程遠的祁連山區挖煤采煤,一者采出來可以燒火做飯、冬季取暖;二者也可賣了賺錢,補貼家用。最初采煤時煤層距地表較淺,易於挖采,有3—5人共同作業即可,不知經過多少年的開采以後,煤層越來越深,地表的煤層都被人開采完了,進了隧洞要走十幾米或者五六十米的路程才能采到煤,需要一個有資金實力有組織能力的人擔任窯主人,把大家組織起來,10—30人合理分工,共同作業,有人挖采,有人肩挑運輸,還要在危險易塌方區域搭支架,防止煤窯坍塌而發生安全事故。這個人還要有較長的采煤經驗,能分析地況地貌和煤的蘊藏量,花最小的成本而采到大量的煤。這時采得媒也不需要自己銷售,而是你幹夠定量的活後,由窯主人給你發工資。這個開煤窯組織大家采煤的人當地人叫“窯戶”。大野口峽穀內這樣的“窯戶”有二三十家之多。

現在我說的是一位姓池的窯戶營救落難紅軍的故事。池窯戶也是大野口峽穀內眾多窯戶家的一位,他平時手下幹活的窯工有二三十人,他給窯工開工資,窯工每天要采夠一定數量的煤,然後由他銷售煤炭賺錢。或者直接按每人的采煤量計發工錢。池窯戶為人仗義疏財,在村內厚待村民,從不克扣村民,這讓村民們比較佩服。窯工們在他的組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采煤運煤任務重,休息的時間很少,但窯工們到也樂得個心情舒暢,都樂意給他幹活。

初冬時節,天氣越來越冷,日短夜長,窯工們吃過晚飯後,無所事事,要消遣幾個小時後才能睡覺,睡的早了睡不著,沒瞌睡,有些人就跑到兩公裏外牧民的小酒館去喝酒,猜拳,閑聊幾個小時後再回來,有些人去把酒啊,羊肝肺呀,花生米呀的買回來在窩棚裏消遣,但這也不是每天的,畢竟是一筆花費,一場酒下來,兩三天的工錢就沒了,出來就是賺錢來的,錢花光了回家咋給媳婦交代哩?多數時間窯工人是聚在一起聊天侃大山,或在煤油燈下玩象棋、耍牛九、翻看《西遊記》《水滸傳》之類的小說熬時間。他們中多數人都是粗識字,看了也是一知半解。再就是晚上可念唱寶卷,煤窯上十天半月裏也有念卷的人到來念上一兩個晚上,聽卷的人每人要收個座位費或茶錢,這在遠離城鎮的煤窯上算是較大的娛樂活動和享受了。

但就在最近這二十多天裏,窯工們談論的話題比較集中,有時還有激烈的爭論,和是是非非的辨析,說近一個月內,從蘭州方向過來了一批紅軍部隊,他們在古浪縣、永昌縣同國民黨部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他們到山丹縣城駐留一個多月後,又開始向西進軍,國民黨馬步芳部、馬步青部派兵對他們圍追堵截。最近,聽說有大批青海回回軍的騎兵部隊正在經過祁連山扁都口調往張掖,回家來的窯工們都說看到了紅軍,也看到大批的國民黨步兵、騎兵。看來,紅軍和國民黨馬家隊的一場惡戰是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