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鵲應—三生有幸再結來世

浪淘沙·悼晚翠

報國誌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雲暗江頭。

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拚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

晚清,是一個許多人不願去回想的時代。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危機四伏,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列強環視,虎視眈眈,幾千年的封建大國,就像根基不穩的老屋,處在風雨飄搖中。

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的大門被堅船利炮打開,“虎門銷煙”事件後,林則徐名留千古。

沈鵲應便是這剛正不阿的氣節的繼承者。她出生在一個愛國名臣的家庭,祖父沈葆楨是晚清時期著名的能臣,父親沈瑜慶是沈葆楨諸子之間才華最盛者,母親是林則徐的幼女林金鸞的女兒。

可以說沈鵲應骨子裏就流淌著報效家國的熱血,她是沈瑜慶的長女,尤得看重,十一歲時便被送到當時的閩派詩歌巨擘陳衍處受教。這位被沈家視為掌上明珠的少女帶著滿族兒女的英姿颯爽,又兼具漢女的婉轉靈韻,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依然備受寵愛。

無論是晚明還是晚清,家將不家,國將不國,動**之下,本就艱難喘息的普通民眾生活則更艱難。沈鵲應傳奇故事中的男主角林旭就是其中之一。

在福州,沈家是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名臣、才子迭出,提起沈鵲應,都知是千金小姐,如珠如寶。林旭則是普通破落人家的窮小子,父母雙亡,靠叔父救濟為生。

窮卻不墜青雲之誌,林旭便是典型的代表,他出身貧窮卻聰穎好學,神童之名自幼即遠播鄉裏。林旭深知讀書應試、考取功名的重要性,這也是他改變命運與生活的唯一途徑。更何況,大清帝國的內憂外患激發了少年內心的鬥誌和熱血,若能學成歸來救國救民那該是何等自豪之事!

林旭的發奮苦讀令他受到了江南水師學堂老師們的一致讚賞,在沈瑜慶前來視察之際,憑著單純的愛才之心,老師們將林旭的文章交到了沈瑜慶的手中,期待這顆蒙塵的明珠被發現、挖掘。

沈瑜慶讀罷林旭的文章後,不禁對這個出身窮苦人家的年輕人大為讚賞,他的文章裏不僅有慷慨的陳詞,亦有深謀遠慮,對政事能提出全新的、廣博的見解。胸中點墨可見天地,讀其文章便可知其心性,沈瑜慶再細心查清林旭的身世後,當下決定將心愛的長女下嫁於他。

林旭的祖父林福祚並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縣令,他曾是沈瑜慶的父親沈葆楨的得力幹將,在他手中平反過多樁官員被冤之案,是難得的清白正直之人。

祖父如此,林旭本人亦非忘恩負義之輩,他靠叔父接濟長大,與叔父感情極深,收到叔父來信甚至“跪讀三四遍,涕下不能收”。

重情、重義、有才、有貌,林旭深得沈瑜慶欣賞,父母雙亡的他此後便入贅沈家,擁有了全新的家人。

這是典型的大小姐和窮小子的戲劇性相愛劇情。沈鵲應在不知所措中就被父親許給了一窮二白的林旭,但在顯赫門第中長大的沈鵲應沒有嫌貧愛富,相反,她和曾外祖父林則徐一樣,對蒼生民眾懷著熱愛,對自然風物藏著柔情,這從她的詩作中可見一斑。

如夢令·簾鉤

明月一彎新樣,終日傍人簾幌。掛起玉纖纖,草色增人惆悵。低放、低放,莫對平蕪凝望。

沈鵲應的詩風頗似李清照,新月一彎,佳人倚簾,素手纖纖抬起布簾往外望,碧綠草色無限,卻惹人惆悵,隻得再將簾幕放下,免得觸景傷情。

這首詞應當寫在婚後與林旭分別的時刻。新婚宴爾,相守並無多久,林旭就奔波在趕考的路上,沈鵲應掛心夫君,又抑製不住思念之情,遂下筆成詩,織就一片相思意。

林旭與沈鵲應結婚後,就拜在沈鵲應的恩師陳衍的伯兄陳書門下。林旭並沒有因為生活的改善,嬌妻在側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珍惜沈瑜慶對他的慧眼識珠,疼愛沈鵲應的溫柔善良,愈加努力,發誓要出人頭地,報國立業。在陳書的教導下,林旭的詩詞策論突飛猛進,得到了老師“夫二子者之作,必傳無疑”的點評。

婚後次年,林旭便在鄉試中奪得舉人,其後兩次參與會試不中,但並未氣餒。在康有為第二次公車上書之時,林旭動員福建三百餘名舉人響應,為戊戌變法率先營造了浩大的聲勢,並因此受到了光緒皇帝的接見,被任命為軍機章京,直接參與新政。

這一年,林旭還隻有二十三歲。他意氣風發,雄心壯誌,追隨著康有為的腳步,試圖用年輕人的澎湃熱血和革新的前進思想,去拯救這個行將就木的帝國。

可僅僅是在他任職的二十多天後,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軟禁光緒帝,將參與變法的林旭在內六個主要關鍵人物問罪處斬。

這就是我們在曆史書上讀到的“戊戌六君子”。

曾經我們看這段曆史,對此的印象唯有“烈士”二字,變法之人千千萬萬,沒有不流血犧牲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有商鞅變法,而後有北宋王安石變法,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商鞅最終遭到車裂,王安石棄官還鄉,而現在,林旭在短短二十多天飛蛾撲火般的努力後,用死亡宣告了戊戌變法的同樣失敗。

此時的林旭,便如龔自珍筆下的落花,曾經有過燦爛的花期,可是現在已經到了花謝的季節,再也不能有所作為了。

可“落紅不是無情物”,他的死亡並不是沒有價值的。在其後,“三民主義”橫空出世,孫中山站在這些犧牲者的肩膀上終於完成了改革和進步。

但成功距離林旭太遙遠了,此時的他就像是一片枯葉一樣隨風飄落,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微風和雨露。從此以後,在枝頭燦爛、博得眾人眼球的是那些正在鮮豔盛開的花朵,自己卻不會被誰真正記得,也不會被誰有意提起。

林旭從成功到失敗,短短二十多天,快到勝利的前一刻沈鵲應剛收到喜訊,下一秒噩耗便降臨。

沈鵲應眨眼之間仿佛從天堂跌落到地獄。她悲憤之下,想要前往京城為夫君收屍入殮,可戊戌變法的失敗如同平地驚雷,慈禧太後的手段狠戾果斷,沒有人敢在此風口浪尖之際為六位殉國的鬥士入葬。

沈家是望族大家,審時度勢是生存的基本手段,沈瑜慶身為大家族的掌門人,不能因為女兒女婿而讓整個沈家成為慈禧太後的眼中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未來的變革機會還有很多,無須在此刻做無謂的鬥爭。

沈鵲應在父母的勸說下,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前往京城的想法,可是隻要一想到心上人客死他鄉,她卻連為他送葬都不能,隻能蝸居福州苟且偷生,她便痛心至極。除了寫詩作詞,她還有別的選擇嗎?

以淚洗麵的沈鵲應,此時再沒有傷春悲秋的情懷,她筆下隻有字字句句的血淚。

“報國誌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雲暗江頭”,她的夫君本是壯誌雄心,如今捐軀赴國難,碧血難收。作為妻子,她手中唯有幾頁遺稿聊以慰藉。無法親手送別夫君,為之收屍,內心悲痛欲絕。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沈鵲應卻連這一點都不能為林旭做到,隻能任由林旭的孤魂在外遊**,夢中也不複得見,她一時絕望透頂。

“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拚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繡樓梳妝台都是舊時模樣,但夫君不在,她萬事俱休,內心更有千萬悔恨,眼中清淚直似這無盡江水,奔流不息。

沈鵲應的這闋悼亡詞,拋卻了閑時作詩的華美技巧,丟掉了精心思考的巧言佳詞,唯有字字質樸之言,道盡內心無限痛楚,她說:“我已無腸斷,詩成寄與誰?”

錢仲聯先生編選《清詞三百首》時,收入沈鵲應兩首詞評價說:“悼夫之詞,不施一些粉飾,全是樸素之詞,為血淚所凝成。曆代女詞人悼夫之事,從未有如作者所寫那樣,丈夫是陷於不測之禍,為國事而死者。此詞便自樹一幟。”

林旭在前往京城任職時,恐怕就已經預料到自己的命運不會太好,他與友人提及沈鵲應,憂心忡忡:“嬌妻尚在江表,莫得一麵,英烈之性,必從吾死,不期酸淚如綆。”

林旭何其了解沈鵲應,知曉她柔中帶剛的秉性,了解她堅貞不渝的意誌。他從來不怕變法失敗,為國前行終究是要流血的,他隻怕沈鵲應“從吾死”,一念至此,就忍不住流淚大慟。

林旭所預料的沒有錯,沈鵲應一意追隨夫君,多次以服藥、絕食等手段自殺,都被沈瑜慶夫婦所阻止。

於是,生不如死、形容枯槁的沈鵲應強撐著病體,在私下悄設的靈堂裏為夫君寫下挽聯:“伊何人,我何人,隻憑六禮結成,惹得今朝煩惱;生不見,死不見,但願三生有幸,再結來世姻緣。”

沈鵲應的這副挽聯,唯有林覺民的《與妻書》的慘痛可以與之相比。

今生今世已休,唯盼來生來世再聚。

“明燈空照影,幽恨無人省。”縱使沈瑜慶夫婦能阻止愛女自盡,卻阻擋不了死神來臨的步伐。兩年後,始終在悲傷中無法自拔的沈鵲應抑鬱而終,同林旭一樣,死在二十四歲這一年。仿佛是夫婦二人約定好了,結縭定百年,奈何橋上見。

時隔兩年,沈家終於接回了林旭的白骨,同沈鵲應合葬,沈瑜慶親筆為女兒女婿題寫墓聯:“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樓絕命詞。”

以往隻覺得晚清的曆史壓抑,再看這對苦命鴛鴦,更覺心緒難平。

家國危難之際,多少未能留下姓名的年輕伴侶就此生死永別,多少年邁父母白發人送黑發人……熱血染黃土,忠魂歸故裏,在曆史的滾滾長河之間,他們始終在等待曙光來臨的機會。可直至百年,這一個機會始終沒有等來,國仇家恨成了每一個人心中無法愈合的傷口,一直陪伴著在黑暗中的前行者走到生命的盡頭。

中華上下五千年,仍見碧血,熠熠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