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征 滅西遼2

他就這樣與蒙軍廝殺了幾天,人馬傷亡過半,蒙古軍卻越來越多。後來,他的輜重被蒙古人奪走了,他手下的人也所剩無幾了,但他依然倔強不降。當隨身的幾人戰死後,他也丟掉了武器,隻剩下了三支箭,其中還有一支無頭的斷箭。這時,三個蒙古騎兵追到他身後,他用那支無鏃箭射瞎了一個蒙古人的眼睛,對另外兩個蒙古人說:“我還剩兩支箭,舍不得用,卻剛夠你們兩位消受。你們最好退回去,保全你們的性命。”這兩個蒙古人目睹了帖木兒滅裏的箭法,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隻好放帖木兒滅裏逃走了。

帖木兒滅裏對蒙軍的英勇抵抗,是成吉思汗西征後所遇到的第一次硬仗。他以區區幾千人馬對付蒙古的兩路大軍,這說明在花剌子模軍隊中也有一些英勇善戰、不甘屈服的將領和勇士。

當成吉思汗派出的三支部隊掃**花剌子模邊界各城時,他和拖雷則率領中軍向不花剌進發。他們沿錫爾河東岸前進,首先來到匝兒訥黑城下。這是錫爾河左岸的一個堡寨,其廢墟在今卡拉庫爾湖附近,是從訛答剌通往不花剌、撒麻耳幹的第一座城堡。“匝兒納黑居民,不知天命的幻化,看見戰騎堵塞四郊,馬隊揚起塵土把天空變得漆黑如夜,因此,他們惶恐萬狀,嚇得要命。他們躲進城堡,緊閉城門”,雖然有意進行抵抗,但卻失掉了抵抗的勇氣。根據一貫的做法,對於不進行武力反抗的城市,成吉思汗還是先禮後兵,於是他派答失蠻哈隻卜為使者,到他們那裏去通知蒙古軍的到來,勸他們投降,希望他們避免一場可怕的災禍。

如何對待這個敵國的使者呢?匝兒訥黑城民發生了分歧。有些主張進行抵抗的人“起意要傷害和謀殺他”。為了製止事態的惡化,哈隻卜高聲對市民們喻以禍福,他說:“我答失蠻哈隻卜是伊斯蘭教徒,是伊斯蘭教徒所生的,奉成吉思汗之命來當使者,要把你們從死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成吉思汗已經帶著大軍來了。如果你們想抵抗他,他在霎時間就會使你們的城堡變為荒漠,使原野上的血流向質渾河阿姆河。如果你們聽我的勸告歸順他,你們的生命、財產就可獲得保全!”城民們感到,這位伊斯蘭教學者的話是真誠的,是為他們著想的。麵對著成吉思汗親自統率的幾萬大軍,少數人的反抗也是無濟於事的。“阻擋他的通行並不能阻止洪水奔流,靠他們腿的力量,也不能減輕或止息地動山搖。因此,他們認為,選擇和平有好處,接受勸告是有利的。”

於是,民眾的情緒開始緩和了。這時哈隻卜又建議百姓前去迎接成吉思汗,服從他的命令,並發誓說,如果“有人受到傷害,報應將落在他的頭上”。在這種情況下,城中的首腦人物才站了出來,派遣一群人帶著禮物去

見成吉思汗。當他們到達成吉思汗的營地時,“他問起他們的首腦及名紳,對他們遲遲不來表示憤怒”,並派出急使召他們晉見。於是他們立即去拜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發現他們真心投誠,這才免他們死罪,和顏悅色地撫慰他們。然後,成吉思汗發下一份詔書,要求所有城民都到郊外去,城牆和護城河被夷為平地,青壯年被征發到“哈沙兒”隊中,餘下的人則聽任他們回家。由於這座城沒有遭到屠殺,人們給它取名為“忽都魯八裏”,即“幸福城”。

離開這座“幸福城”後,成吉思汗派晃豁壇氏的塔亦兒(答亦兒)巴特兒為前鋒,給主力軍開道。當地有個突厥蠻向導,很熟悉大道小徑,他領蒙古人走了一條很少有人走的道路,使蒙古人很快進入訥兒境內。從此,這條由“幸福城”通往訥兒城的近路就被稱為“汗之路”。

當蒙軍接近訥兒城時,途經幾座園林。他們在夜間伐木為梯,第二天騎著馬,抬著梯子,行軍異常緩慢。訥兒城頭上的守望者以為他們是商旅,眼看著他們直抵訥兒城下,這才緊閉城門。“塔亦兒拔都遣使去宣布征服世界的皇帝駕臨,勸諭居民投降,停止抵抗。居民的情緒是矛盾的,因為他們不相信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親自來臨;另一方麵他們又害怕蘇州。他們因此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主張納款投誠,另一些人主張抵抗,還有些人害怕采取任何行動。”最後,經過使者多次往返,雙方達成了如下協議:“訥兒人將糧草進獻給成吉思汗,借此表示已向他臣服;塔亦兒的軍隊則不開入城中,繼續前進。”

當訥兒人將糧草獻給成吉思汗時,成吉思汗下令將該城交給正在率領前鋒逼近訥兒的速不台。訥兒人不敢違抗,遵命交出了城池,隨後雙方又達成一條協議:應免於訥兒人的危難,允許他們保留日常生活、從事農耕的所需之物,如牛羊等;訥兒人則暫時搬到城外,原封不動地留下屋舍,任憑蒙古軍隊搶掠。速不台的軍隊進城後,見什麽就拿走什麽,但他們遵守協議,絲毫沒有傷害訥兒人。於是訥兒人選出六十人作為城民的代表,跟隨蒙軍去進攻另一座城市。

後來,成吉思汗的中軍到達訥兒城,居民前去迎接他,並進獻了各種禮物。成吉思汗也對他們優禮相待,隻讓他們交納應向摩訶末蘇州承擔的賦稅,不再向他們多征。為了滿足成吉思汗的要求,訥兒人盡量搜集金錢,包括婦女的耳飾,如數交給了成吉思汗。訥兒人通過機智的談判,雖然在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但卻應付了蒙古的三支大軍,免除了殺掠之苦,解脫了“韃靼人的束縛和奴役之辱”。當然,由於它的不抵抗政策,也使蒙軍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迅速加重了不花剌和首都的軍事壓力。

攻占不花剌

1220年農曆三月末四月初,成吉思汗的中路軍至不花剌城下。不花刺即今烏茲別克的布哈剌,它位於河中地區的阿姆河東岸,除撒麻耳幹外,它是當最重要的城市,中亞封建時代最大的文明和宗教中心。有學者認為:“在東方郡邑中,它是伊斯蘭的圓屋頂,那些地方的和平城(巴格達)。它的四方有博士和律師的燦爛光輝作裝飾,它的周圍有高深學識的珍寶作點綴。自古以來,它在各個時代都是各教大學者的匯集地。不花剌的語原為‘不花兒’一詞,在襖教徒的語言中意為‘學術中心’。”《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成吉思汗奪取不花剌的情況。《世界征服者史》說:“成吉思汗把國王的營盤紮在城池前的郊野。他的軍隊多如螞蟻、蝗蟲,數都數不清。人馬一支接一支抵達,就像大海起伏,繞城紮營。"當時,不花剌共有守軍二萬人,他們的統將是闊克汗、哈迷的布爾、舍雲治汗、怯失力汗等。“怯失力汗”,《史集》作“古失魯汗”,他本是摩訶末蘇州的馬夫,後成為花刺子模的大總管,不花剌城的長官。摩訶末將自己的親信和富於作戰經驗的將領放在不花剌,足見其對不花剌的重視。但不花剌的諸位將領和兩萬守軍卻辜負了蘇州的厚望,他們一見蒙古騎兵堵塞了四郊,城外塵土飛揚,天昏地暗,一個個驚恐萬狀,嚇得要命。他們互相傳誦一句所謂真主的預言:“在呼羅珊有條叫作烏滸水(阿姆河)的河流以東,將有一座城池被征服;該城叫不花剌。”這種宗教的預言沒有給守軍帶來力量,反而為他們棄城逃跑提供了充分的根據。“蒙古軍陸續攻城數日,守城諸將度不支”,在拂曉時,率軍出走。“蒙古軍出不意,被襲,急退”。當時蒙軍正在營中熟睡,借以恢複連日作戰的疲勞。不花剌人這種突如其來的衝擊,嚇得他們趕緊後退。“然蘇州諸將不乘勝進擊,反遁走。”他們大概在想:反正真主的使徒說了,不花剌要被征服,我們跑得再快也沒有責任。蒙軍很快從慌亂中清醒過來,收集隊伍,隨後追擊,在阿姆河岸邊追上了逃軍,把他們斬殺殆盡。

第二天,當太陽剛剛升起時,不花剌人打開了城門,表示他們已自願停止抵抗,“教長、學者等到陛下處屈膝請降”。成吉思汗騎馬巡視了城堡以後,進入城內。他縱馬進入大清真寺,停留在祭壇前,這是伊斯蘭教首領舉行祈禱,並於祈禱後宣布某人為主君的特殊場所。隨後拖雷也趕來了,登上了清真寺進行說教的講壇。成吉思汗問道:“這裏是蘇州的宮院嗎?”有人對他說:“這是主的廟宇!”這時,成吉思汗跳下馬來,踏上講壇的兩三級,向圍觀的城民們說道:“原野上沒有草了,將我們的馬喂肥吧!"不花剌人打開了城內倉庫的門,把穀物搬取出來,裝《古蘭經》冊的箱子變成了養馬槽,《古蘭經》被扔得遍地都是。隨後,蒙古人又命令把盛酒的袋子堆在清真寺裏,他們傳杯遞盞,開懷痛飲,還把城中歌姬強拉了來,命她們唱歌跳舞。蒙軍將士們欣喜若狂,放聲用蒙古語歌唱。而那些伊斯蘭教首領、博士、學者,則替蒙古人看守馬廄中的戰馬,執行總管的命令。過了一個時辰,成吉思汗才動身回營,聚集在那裏的人群開始離開,《古蘭經》的書頁在他們的足下和馬蹄下被踩成了爛泥。一位以虔誠和苦行聞名的河中地區的宗教首領實在不能忍受這種侮辱,向“世界最優秀的一名學者”問道:“這成何體統?天啊,眼前的事,我在夢中看見,還是在清醒時看見?”那位“世界最優秀的學者”則說:“別出聲,這正是真主吹動的萬能之風,而我們無權發言。”

接著,成吉思汗從城裏出來了。他把全體居民召集到城外舉行公共祈禱的廣場上,登上講壇發表講話,譴責蘇州的背信棄義,他說:“大家該知道,你們犯下了大罪,你們的大臣都是罪魁禍首。在我麵前顫抖吧。我憑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我是代表上帝來懲罰你們的。如果你們沒有犯下大罪,偉大的主決不會讓我來懲罰你們的!因為我來征服你們,懲罰你們,所以你們是有罪的。‘我為上帝之災’,假如你們沒有犯下大罪,上帝何降汝曹之首?"這就是成吉思汗向不花刺的百姓和教徒們所宣布的理論,這是一種征服者的理論,但當地的教長和紳士們居然認為“這正是真主吹動的萬能之風”,默認了這種理論。

當成吉思汗講話結束後,他召見了城中的財主富翁們,要求他們獻出自己的財產。他共召見二百七十人,其中有本城財主一百九十人,其餘為外地人。他說:“不必說出你們在地麵上的財物;把埋在地裏的東西告訴我。”為此,他讓人們把那些富人的管家叫來,讓他們帶著蒙古人去搜查那些富人的財物。隻要他們交出金錢就不施苦刑來折磨他們。從此,每天,當太陽升起時,衛士要把一群名紳帶到世界皇帝的朝見殿。

當時,在不花剌城內,仍有一批戰士拒不投降,他們退回內堡堅守,不斷對蒙古人進行夜襲。為了對付這批反抗者,成吉思汗下令把整個市區用火焚毀。“因屋舍全用木頭蓋造,幾天之內市區大部分被焚**一空,僅餘下用燒磚修建的禮拜五清真寺和幾座宮殿。然後成吉思汗驅迫不花剌人去攻打內堡。雙方戰火熾熱。堡外,射石機矗立,弓滿引,箭石齊飛;堡內,發射弩炮和火油筒。這好像通紅的爐子,從外往裏添幹柴,從爐膛往空中射火花。他們這樣戰鬥了幾天。最後,守軍陷入了絕境:堡前的壕溝被石頭與被殺死的人畜填平了。蒙古人在不花剌“哈沙兒”隊的協助下奪下了堡前斜坡,放火燒毀城門,內堡終於被攻破。那些守軍將領有的變成戰俘,有的被“溺死在毀滅海洋中”。

內堡的反抗被肅清後,成吉思汗下令把城牆和外壘**為平川,所有的居民都被集中到郊外的平原上,除隨身衣物外,不許攜帶其他任何物品。然後他放蒙古軍再次入城,搜集、搶劫一切有用的財物。“成吉思汗免他們不死;但適於服役的青壯和成年人被強征入軍”,隨同蒙軍去進攻撒麻耳幹和其他城市。

當時,有一個人在不花刺陷落後逃到了呼羅珊,人們向他打聽不花剌的命運,他說:“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然後他們離去。”這就是蒙軍攻占不花剌的基本情況。

後來,成吉思汗委派塔兀沙擔任八思哈(鎮守官),負責治理不花剌。經過若幹年的努力,不花剌才逐步恢複了昔日的繁榮。

踏平撒麻耳幹

撒麻耳幹,現屬烏茲別克,因它建立在劄拉扶桑河(澤拉夫善河)南岸,又被稱為河中府。西遼建立後,原以虎思斡耳朵(八剌沙袞)為都城,後來又以尋思幹為都城,建立東西二都。屈出律夥同花剌子模推翻西遼後,河中府一帶即屬花剌子模所有,摩訶末於是將首都從玉龍傑赤遷徙到撒麻耳幹。誌費尼曾這樣描寫這座城市:“論幅員,它是蘇州諸州中最大的一個,論土地,它又是諸郡中最肥沃的一個。而且,眾所公認,在四個伊甸園中,是人世間最美的天堂。”有一首波斯詩歌這樣形容它:

假如說這人間有一座樂園,那樂園便是撒麻耳幹。

哈,要是你把它跟巴裏黑相比,

苦和甜能彼一般?

隨同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曾在撒麻耳幹停留很長時間,他以“河中”為名寫下了不少詩篇,並在《西遊錄》中重點介紹了撒麻耳幹。它是中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被人們看作中亞的文化發祥地。

為了保衛首都,花剌子模沙摩訶末派了十一萬人駐守撒麻耳幹,其中六萬是突厥人,由蘇州宮中的大臣、權貴率領,其首領是禿孩汗(塔海汗),他是禿兒罕哈敦的弟弟;五萬是大食人(這是突厥人對伊朗人的稱呼,不是指阿拉伯人)。這些人都是蘇州精選的英雄,是當時的“精銳之師”。另外,還配備了“二十頭軀幹健全,貌似凶神的大象,這大象扭彎圓柱,和蛇作耍,披著五顏六色的鐵甲”,企圖以此“作為國王的馬步兵在戰場上的防護,好使他們不在進攻和襲擊中回頭”。除此之外,塊中還有無法計數的城民。他們與守軍一起加固城防,“城牆增到與昴星一樣高,濠(壕)塹深掘至幹土下麵的水層”。“在城牆前圍築若幹斜坡”,“四周敷設了若幹條外壘防線”,“在城壕裏放滿了水”。

為了支持戰爭,摩訶末還下令預征了三年的賦稅。從一個城市的防守來看,撒麻耳幹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兵多將廣。但從整個戰略部署和抗戰的決心來看,摩訶末卻犯了致命的錯誤。

花剌子模政出多門,母後、諸子及諸將分地而治,再加上花剌子模母族的將領殺人越貨,搶劫商隊,處於理虧的一麵,其他不少將領並不願為此賣力作戰。盡管也曾有人向摩訶末建議,集中全國主力於錫爾河沿岸,以逸待勞,與蒙軍決戰,但摩訶末卻不敢集中全國軍隊進行野戰。尤其是當他在邊疆地帶與蒙軍親自較量之後,他親眼看到敵人的強大和威力,“慌亂和憂愁的心情逐漸支配了他,他的言語行動中時常流露出後悔之意。由於他滿心疑慮,已不能進行正常判斷,不得安眠和寧靜了。他便聽憑不可避免的命運的支配,按照我聽安拉的決定和他的預定(這句老話)采取行動。星相家們也說,在厄運的星宿沒有走掉之前,為謹慎起見不宜對敵人采取任何行動”。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摩訶末采取了分兵把守城堡的戰略方針,任憑各個城市各自為戰。這種消極防禦的方針使蒙軍可以對各個城市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摩訶末一開始就擺出了一副被動挨打的架勢。

在蒙軍進攻撒麻耳幹之前,摩訶末就喪失了勝利的信心,有一天他去巡視撒麻耳幹改修城壕的工地,見壕與河水相接,他卻以為毫無用處,說:“前來進攻我們的軍隊,隻要每個人扔下自己的鞭子,這條壕溝一下子就被填平了!”他這種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言談自然會影響軍民的情緒,臣民與軍隊大為沮喪。

當蒙軍進入河中地區的消息傳到撒麻耳幹後,摩訶末竟變得六神無主,坐臥不安,內心充滿了混亂和疑懼。他不是率領軍民堅守首都,而是慌慌張張地離開撒麻耳幹,帶領一部分軍隊逃跑了。國王帶頭逃跑,軍心自然動搖。戰鬥還沒有開始,撒麻耳幹的命運已經基本確定了。

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摩訶末一路逃跑,還一路散布失敗主義情緒。不管走到哪裏,到處都說:“(你們)自謀活命之計吧,蒙古軍隊是無法抵抗的!”他派人到花剌子模(指玉龍傑赤城)去讓他的嬪妃和母親禿兒罕哈敦取道檔擦答兒而前來。他不管走到哪裏,都要問一問每個大臣,有什麽辦法能對這次災難有所幫助?每時每刻都有傳播到城中的可怕消息傳來,事情越來越亂。摩訶末及其大臣都一籌莫展。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軍隊的最高統帥,摩訶末不是身先士卒、堅決抗戰,而是畏敵如虎、帶頭逃跑;不是鼓舞軍民奮起抵抗,而是號召人們各奔前程,乃至屈膝投降。這種怯懦的行為、失敗主義的論調怎能不大大影響各地軍民呢?

與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相反,成吉思汗則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並在戰術上采取了穩紮穩打、力求必勝的措施。“當成吉思汗進抵訛答剌時,關於撒麻耳幹守軍眾多,城堡不可攻破的消息早已傳遍四方”。大家都認為,將撒麻耳幹城攻下來需要好多年,因為這是怎麽樣的一座城堡呀!成吉思汗預先估計到這個情況,認為首先必須將四周地區掃清。因此,他先向不花剌進軍,占領了那裏,從不花剌將“哈沙兒”隊全部驅到了撒麻耳幹。在沿途所過的地方,他絲毫沒有侵擾向他屈服的城市,至於撒裏普勒、答不思等進行抵抗的城市,則留下軍隊進行圍攻。當他到達撒麻耳幹時,被派到訛答剌及其他地區的皇子與異密們已結束了那些地方的戰事,帶著從攻占的城市驅來的“哈沙兒”隊來到了。

成吉思汗利用幾個月時間成功地實現了剪其羽翼、掃清外圍的戰略目的,不僅集中了蒙軍的全部兵力,而且利用了花剌子模的人力、物力成功地采用了“困糧於敵”“借兵於敵”的策略方針。各地的俘虜所組成的軍隊,每隊十人,一隊打著一麵旗幟,諸隊來到城下,戰旗鋪天蓋地,人馬如潮如海,其人數超過沙粒和雨滴。他們把城池團團包圍,故意讓撒麻耳幹守軍看到蒙軍人多馬壯,起到了一個先聲奪人的威懾作用。

成吉思汗親自圍繞城牆和堡前斜坡巡視了兩三天,考慮攻城和奪取城門的計劃。這時,他免除士卒們的戰鬥,讓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直到第三天早晨,他才下令發動總攻。無法計算的蒙古軍隊和“哈沙兒”隊圍住了撒麻耳幹城牆,從不同方向向城市猛衝。城裏的守將阿勒巴兒汗等勇敢的人,衝到城外,與蒙軍對陣,箭如雨下,雙方都傷亡很重。那一天,蘇州的突厥軍隊不斷與蒙古兵交鋒,他們殺死了一些蒙古兵,也俘獲了一些人,把俘虜帶進城內,同時他們自己也有一千多人喪身沙場。當太陽落山時,他們才各自返回自己的營房。

第四天天剛亮,成吉思汗親自上馬,揮師包圍城池。城裏城外的軍隊均集合起來,準備戰鬥;他們緊束戰袍,殺到晚禱時刻。射石機和弓弩齊發,矢石橫飛。蒙軍堵住了撒麻耳幹的各個城門,阻止花剌子模軍衝到戰場上。城內的軍隊多次發起衝擊,希望能衝開一條血路;城外的軍隊一批接一批地補充,寧願戰死也不肯後退一步。雙方在交戰的棋盤上難解難分,那英勇的騎士再也不能縱馬馳騁於原野了。這時,花剌子模守軍把大象投入戰鬥;但是蒙古軍沒有逃跑,相反,用他們的擒王之矢解脫了被大象阻擋的人,打亂步兵的陣形。大象負傷,不比棋盤上的卒子更有用,它們往回跑,腳下踐踏了許多人。當太陽消失在黑暗中時,撒麻耳幹人隻好關閉了城門。

這天的戰鬥使撒麻耳幹人憂慮重重,他們的心情和看法各不相同:有人渴望屈膝投降,有人擔心自己的性命;還有人,因天命注定,不去乞和;再有人因成吉思汗散發的靈光,喪失了鬥誌。其中有一些伊斯蘭教首領和一些披戴頭巾的人,他們感到蒙古軍英勇無畏,開始變得六神無主,從思想上打消了抵抗的念頭。他們私下議論,突厥人與蒙古人是同一種族,城破後說不定會受到優待,因此他們決定首先投降蒙古。第五天早晨,當蒙古人同猶豫不決的城民重新展開戰鬥時,“伊斯蘭教的法官、司教同教長們突然來到了成吉思汗處”。他們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鼓勵和撫慰,得到了投降不殺的許諾,並在取得成吉思汗的同意後,他們又返回城內。到了祈禱的時刻,他們不是祈禱真主保佑守軍取勝,而是關閉了戰鬥之門,打開了撒麻耳幹的城門(西北門:祈禱門),放蒙軍進城。當天,蒙軍忙於拆毀城牆和外壘,城民們被集中到安全的地方,蒙古軍隊沒有傷害他們,直到全部城牆被鏟平、馬步兵可以自由往來為止。

第六天早晨,蒙古兵大隊大隊地開進城內,城裏的男女居民,以一百人為一群,由蒙古人監視,給趕到城外。隻有那些去晉見成吉思汗的伊斯蘭教首領以及受他們庇護、與他們有些瓜葛的人,才免於出城。獲得這種保護的有五萬多人。然後蒙古人通過傳令官宣布了一道命令:“藏匿者格殺勿論。”蒙軍將士開始進行搶掠,很多躲到地窖、地洞裏的人,被發現以後都遭到了殺害。

象夫帶著大象去見成吉思汗,請求發給大象食物。成吉思汗問大象靠什麽為生?象夫回答說:“原野上的草。”成吉思汗下令放掉大象,讓它們自己到原野上去吃草。曾經抵抗過蒙軍的二十頭大象破格得到赦免,但最後卻在荒野中餓死了。

當天夜裏,蒙古人離開市鎮。退守內堡的花剌子模守軍早已被“嚇得心膽俱裂,既不敢挺身抵抗,又不能轉身逃跑”。隻有“勇敢的人”阿勒巴兒汗表現出英勇無畏的氣概,他率領一千決死之士衝出內堡,從蒙古軍中殺出條血路,前去與蘇州兵會合。

第七天黎明,蒙古軍又圍住了城堡,雙方矢石齊發。城牆和堡前斜坡被毀壞了,放滿水的鉛水渠也被毀壞了。到了晚上,蒙古人奪下城門,進了城。有一千多名平民和勇敢的戰士避入大清真寺內。他們用箭和石油同蒙古人展開激戰;蒙古人也噴射石油,縱火焚燒清真寺及寺內所有的人,大清真寺被焚燒一空。最後,他們將剩下的居民和城堡守軍驅趕到城外,將突厥人和大食人分開,全部分編為十人隊和百人隊。他們按照蒙古習慣將突厥人召集起來結發為辮,為的是安定他們,打消他們的恐懼。但是,就在當天晚上,所有康裏男子都被溺斃於毀滅的海洋內,為死亡的火焰所焚化。共計有三萬多突厥、康裏人被殺,他們的統帥是巴力失馬思汗,突厥語意為“不尋求和平的人”;塔海汗(禿孩汗)意為“舅父”,他是花剌子模的國舅;撒兒昔黑汗,意為“堅硬的”“粗糙的”可汗,估計是一位勇敢、魯莽的將領,類似於一位草莽英雄;兀刺黑汗,意為“驛馬”。另外,還有蘇州的著名大臣二十餘人,他們的名字詳細記載在成吉思汗頒發給也裏迦兒忒朝始祖魯克那丁——迦兒忒的詔書(劄兒黑)中。同時,還有許多花剌子模大臣、士兵和居民悲憤地自殺而死,以身殉國。

撒麻耳幹的城鎮和內堡都化作了一片廢墟。

第八天早晨,蒙古人開始清點那些刀下餘生者:三萬有手藝的人被挑出來,分給了成吉思汗的諸子、諸妻和諸位大臣、將領;又從青壯年中挑出三萬人,編為一支簽軍。其餘的人也刀下留情,但要求他們交納二十萬的那贖金。那一年,成吉思汗在撒麻耳幹境內度過了夏天和秋天,然後委派了幾名管理撒麻耳幹的沙黑納(長官),親自率軍去征服呼羅珊,另一部分軍隊則由其諸子率領去進攻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

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幹僅僅經過八天戰鬥就被攻克了。經過這次戰禍,繁榮的撒麻耳幹遭到了極大的破壞。1221年農曆十一月,撒麻耳幹投降一年半以後、長春真人丘處機一行曾來到這裏,據他們所說:當蘇州沒有失敗時,城中常有十多萬戶,國破以來,存者不過四分之一。耶律楚材也曾於1222年寫作了“西域河中十詠”,其中說:“寂寞河中府,頹垣繞故城。”“城理連畎畝,市井半丘墳。”他在詩中流露了對成吉思汗西征的不同看法,說:“西行萬餘裏,誰謂乃良圖。”正是這種思想促使他在印度河邊向成吉思汗提出了結束西征的建議。當成吉思汗包圍撒麻耳幹時,摩訶末蘇州的將領和臣子開始主動投降過來,蒙古哨兵也不斷擒獲一些俘虜,據他們說:花剌子模沙摩訶末從撒麻耳幹逃跑後,已經渡過阿姆河,“把他的大部軍隊及近衛軍的將領分散到各村落和鄉間;他身邊隻留下少數人”。當時他“驚慌失措、猶豫不決,沒有一刻寧靜”。成吉思汗宣布:“必須趕在人馬聚集在蘇州身旁、四方的貴族援助他之前,把他解決掉,把他消滅幹淨。”於是他派者別率一萬軍隊做頭哨,速不台率一萬軍隊做後衛,又派脫忽察兒率一萬人繼進,分兵三路追擊花剌子模沙。這三萬軍隊是從他身邊的軍隊中按比例挑的,“他們個個都敵得過一千名蘇州的軍隊,猶如狼入羊群,熱炭燒枯柴”。

為了保證追擊的勝利,成吉思汗發布了一道作戰訓令:“朕命你們去追擊花剌子模沙蘇州,直到將他們追上為止。如果他帶領軍隊來攻打你們,你們無力抵抗,可馬上向我報告;如果他力量不大,可與他對敵!因為我們不斷接到消息說,他怯弱、害怕、心驚膽戰,他一定敵不過你們。我為你們向偉大的主的威力祝告,你們不擒獲他不要回來。如果他被你們打垮後,帶著幾個人躲進陡山、狹洞裏,或者像‘必裏’(伊朗神話中犯罪的天使)般地躲過人眼,你們要像強風似的吹進他的國土上去;歸順者可給予獎勵,發給保護文書,為他們指派長官;流露出不屈服和反抗情緒者一律消滅掉!"

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者別、速不台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逃入海島,也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禿兒罕王後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島的摩訶末國王悲慘地死去了。這是曆史對他們無情的懲罰!但城頭失火,殃及池魚,其治下的人民也因此落入了滅頂之災!

摩訶末渡過阿姆河後,暫時駐軍阿姆河西南岸,開會研究今後的作戰方略,等待探事人員回報不花剌、撒麻耳幹的消息。當時一些花剌子模宿將曾建議說,河中地區已無法挽救,應以全力防守呼羅珊、伊拉克,召集各處之兵,合成一軍,並盡征木速蠻(回教徒)入伍,共同據守阿姆河一線。但也有人主張將軍隊退到哥疾寧,糾集諸軍以抗韃靼,如形勢不利,可以一直跑到印度。摩訶末同意了第二個比較軟弱的意見,並按照這個主意來到了巴裏黑。

這時,又有人邀請摩訶末到伊拉克去,將伊拉克的軍隊召集起來,然後再考慮下一步的措施。

摩訶末之子劄蘭丁對於這兩種退兵策略都不以為然,再次向摩訶末建議說:“對我們說來,最好的出路是——把軍隊召集起來,去攻打他們蒙古人;因為這一點完全辦得到。如果蘇州不打算這麽辦,要到伊拉克去,那麽請把軍隊交給我,讓我到邊疆上去奪取勝利,去實現這項可能做到的事,讓我們在造物主和他的造物麵前表白一下。在我們所考慮的事取得成功之前,我們不應成為眾矢之的受人譴責,不應讓人們用惡毒的話加到我們頭上,說什麽:他們以前向我們索取賦稅和‘哈剌隻’,如今大難臨頭,卻不管我們,把我們拋開了!"

他將這些話反複申述多次,竭力堅持自己所提出的計劃。但由於摩訶末心慌意亂、萬分恐懼,竟將劄蘭丁的見解視作兒戲,斥責他年幼無知,說什麽目前福星已經隕落,幹什麽也不中用了:“吉凶有定,災禍之來,誰能抗之?不如待天象有利於我之時。”依靠所謂“福星”和“天象”,而不相信人力,這是當時的宗教精神對花剌子模人的毒害,也是花剌子模沙摩訶末的一個致命弱點。不僅促使摩訶末放棄了首都,而且促使他放棄了可以據守的阿姆河一線,從而導致了花剌子模的徹底失敗。

當摩訶末停留於阿姆河西南岸、舉棋未定時,蒙古驍將者別已經率領第一支追擊部隊,從般劄卜渡過了阿姆河。“他們一溜煙的急進,追索和搜尋蘇州,像從山頭湧入河穀的洪水。”者別軍很快衝到花剌子模沙駐地,摩訶末的諸子及諸將為了保護自己的君父,奮起抵抗,者別初戰不利。這時,天色慢慢黑下來了,速不台率領的第二支追擊部隊也已到達阿姆河對岸。速不台下令軍中,每人點燃三支火炬,來往於阿姆河岸邊。花剌子模人以為成吉思汗的大軍已經趕到,害怕被蒙軍俘獲,這才連夜向巴裏黑逃竄。

摩訶末逃到巴裏黑後,派出一支偵察部隊到般劄卜一帶去偵探敵情。不久,不花剌陷落、撒麻耳幹投降的消息傳到巴裏黑。摩訶末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付。他對著自己的領地接連喊了四次“安拉萬歲”,便準備繼續逃跑。當時,他母親的親族、一群突厥兀剌尼人跟隨他同行,他們想將他殺死。其中有一個人將這事報告了蘇州。夜裏,蘇州離開自己的帳幕,換了個睡處。黎明時人們看到帳幕的氈子已經被箭射穿了。麵對著亡國滅種的危機,花剌子模君臣不是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而是自相殘殺,爭權奪利,這隻能進一步削弱抗戰的力量。因此,蘇州越來越提心吊膽、暗地裏越來越恐怖。於是他重新組織了一批可靠的護衛人員,也來不及追查突厥人的謀殺陰謀,就趕緊離開巴裏黑,向呼羅珊的另一大城市、今伊朗境內的你沙不兒(內沙不兒)逃竄。他每到一個地方,先進行恫嚇、威脅,然後就命令人們為城砦、堡寨建築防禦工事,因此人們的恐怖擴大了一千倍。算端來到你沙不兒後,為驅除命運的陰影,終日縱酒取樂。

摩訶末逃走後,速不台下令蒙軍橫渡阿姆河。據說當時阿姆河上沒有橋梁,渡船也被花剌子模軍鑿沉,但蒙軍人人有一個用牛皮做成的皮筏,軍械衣物裝在筏中,緊係筏口滴水不進。他們身坐筏上,手握馬尾,隨以泳水,舉軍截流而渡。者別、速不台從此**呼羅珊,阿姆河防線輕而易舉地被蒙軍突破了。

者別、速不台首先抵達巴裏黑,城內的紳士們深受摩訶末畏敵怯戰情緒的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身家性命,主動向蒙軍投誠。他們派出代表去迎接蒙軍,向他們進獻食品和錢幣。根據“歸順者可予獎勵”的原則,蒙古人沒有傷害他們,隻給他們派了一名沙黑納,負責管理這座城市。然後,蒙古人從他們中間找了一名向導,派一名將領做先鋒,繼續跟蹤追擊摩訶末。

蒙軍進至咱維城,即今阿富汗東侯臘散的托巴特黑達裏。他們要求城民供應糧草,但是城內的百姓關閉了城門,不理睬他們,拒絕供給任何東西。蒙軍急於追擊摩訶末,沒有在那裏停留,馳馬而去。咱維人見蒙軍已經走遠,就在城頭擂起大小戰鼓,破口大罵。蒙古人目睹這一不敬之舉,便返回來,將雲梯架到城牆上,在第三天登上城牆,將城攻了下來,將找到的城民全部屠殺。因為他們不便久留,也不能攜帶過多的物品,於是搶走了一些必用的輕便的物品,把其他不便攜帶的東西全部放火燒毀、破壞幹淨。

在這裏,他們也忠實地執行了成吉思汗的訓令:對那些流露出不屈服和反抗情緒者一律消滅掉!這次交鋒和殺戮,好像預示一場天降大禍,命定的災害。因這聲響動,像一次大地震震撼了呼羅珊,聽見這前所未聞的暴行,人們恐怖失色。為了使各地的人民了解成吉思汗這一政策,蒙軍還分遣使者至諸城諭告成吉思汗將率大兵至,若拒不降,將蒙最大不幸。其降者則置一帶印之蒙古守將以鎮之。

蒙軍日益逼近的消息很快傳到你沙不兒,摩訶末借口要外出打獵,企圖離開你沙不兒,向伊拉克進發。但突然有人向他報告,敵軍來了。於是他又撤銷了去伊拉克的決定,回到了可疾雲。當天,他首先將嬪妃、子女和母親送到了哈倫堡,同伊拉克大臣們舉行了對付敵人的會議。

有人認為當時最好的出路是躲到附近的一座深山去,摩訶末立即巡視了這座山嶺,認為“這個地方不是我們的藏身之所”。有人建議離開這裏,躲到另外一座根本無法通過的深山去,因為那裏很富裕,我們可以拿它作為避難之所,而且可以從周圍地區召集起十萬步戶,蒙古人來了還可以與他們廝殺。摩訶末認為這個主意也不足取,他主張先停留在可疾雲,派遣急使到附近地區去把軍隊召集來。

與此同時,1220年農曆五月,者別和速不台的先頭部隊進至你沙不兒城下,他們責令守城軍民開城出降,城民請求等捉住國王後再投降,可以先饋送軍糧。蒙軍得到軍糧後就離開了,從此一連幾天都有蒙古軍隊經過,同樣得到了城民的供給。

六月五日,者別與速不台進抵你沙不兒,他們遣使到當地的權貴——呼羅珊宰相和其他大臣處,向他們招降,要求他們服從成吉思汗的命令,同時向他們索取飼料和行軍給養。你沙不兒的權貴們派出三個人攜帶著酒席和其他禮物一起去進見者別等人,表示隻同意供給飼料、給養。者別向他們提出警告,叫他們不要對抗火和水:蒙古軍到來時,你們必須立即隆重地迎接他們,你們休想憑借堅固的城牆、人數眾多和武器來保護你們的家室。同時將蓋有紅印的畏兀兒公文和成吉思汗詔敕的副本發給他們,其大意如下:“敕諭異密、大臣和諸臣民,萬能的主已將起自日出之地、直到日落之地為止的全部地區賜給了我們。凡降順者,本人及其妻子、兒女、親信都可得到赦免,而不投降的反抗者,將連同妻子、兒女、族人、近親一起殺死!”然後他們離開你沙不兒,者別與速不台分兵兩路去尋找摩訶末的下落。

當時,有許多回教和異教的軍人以及企圖趁火打劫的人們自動參加了這兩支蒙古軍隊,為蒙軍充當向導,跟蹤追擊花剌子模沙,因此蒙軍進軍十分迅速。速不台經劄木至徒思,兵臨答木罕、西模娘,最後到達著名的剌夷城。每到一地,凡出降接大軍者,獲得了赦免;抵抗者全部殲滅。徒思到訥堅間東部村鎮及那個方向上的全部地區降順蒙古軍獲得了赦免。徒思城民進行了頑抗,因此,蒙古軍對這個地區大肆殺掠。當他們到達哈不傷時,隻是由於速不台對當地居民沒有好感,於是他就下令大屠殺。

他們日夜進軍,得到蘇州的消息就追上去。他們路過繁華地區時,就將找到的良馬和好牲畜驅走。

呼羅珊有許多攻不破的地方和堅固的城市,都被他們放過了,因為他們麵臨著一件大事要辦。

當者別、速不台分兵追擊時,摩訶末之子及其他王侯、大臣已在可疾雲城組織了三萬伊拉克部隊,摩訶末決定堅守伊拉克。不久,剌夷城被攻破的消息突然傳來了,跟隨摩訶末的王侯、貴人們害怕與蒙軍交鋒,他們有的逃回自己的領地;有的則逃奔四方,自尋出路。臨時收集的軍隊也逃散過半。摩訶末無可奈何,隻好帶著諸子和親信跑到可疾雲西麵的哈倫堡去避難。他在路上遇到了蒙古軍隊。由於蒙古軍隊是一隊隊陸陸續續開來的,他們沒有認出蘇州的隊伍,隻把它當成一支普通的花刺子模部隊,他們射過箭來,射傷了蘇州的馱載重物的馬。蘇州疾馳之下才逃出了死亡的深淵。

摩訶末到了哈倫,在那裏停留了一天,向異密們要了幾匹馬在向導帶領下向報達進發。蒙古軍立即追來了。他們起先認為蘇州在堡中,便發動大戰,後來得知蘇州已走,就向他追去。後來,摩訶末又折了回來,在黑海南岸的吉裏陽停留了七天,然後進入了檔摻答而地區。

不管在什麽地方,他還沒住夠一天,蒙古軍就追上來了。他同當地掌大權和特別可靠的碼摻答而權貴們進行了商議。他們都認為功州的唯一出路是到額別思寬的一個島上去躲上一段時期。他在岸邊的一個村莊逗留了幾天,每天都到禮拜寺去做五次祈禱,讓教長為他誦《古蘭經》。他哭哭啼啼地對上帝發誓說:“將來如能光複舊物,必使國內悉遵正義而行。”不久,摩訶末躲到裏海的一個島上,在乘船離岸時,摩訶末不斷長籲短歎,說:“君臨之國不少,乃無數時之土可做墳墓。”他在那個島上住了一段時間,後來,為了預防走漏消息,又秘密地轉移到另一個島上。

就在摩訶末在裏海的小島上進行轉移之時,者別與速不台已在剌夷會師。檔摻答而有一個小國,摩訶末征服這一帶時曾殺死國王的從父從兄。這個國王對摩訶末懷恨在心,希望借助蒙軍的力量恢複故國,報父兄之仇,因此很快投降了蒙軍,將蒙軍領到裏海岸邊。者別率軍進行搜捕,但卻沒有找到摩訶末的下落。於是他們回軍包圍了摩訶末的嬪妃和母親避難的哈倫堡。哈倫堡所在的山中本來多霧多雨,得水比較容易,因此居民沒有蓄水備旱的習慣。但當這座城堡被圍時,幾個月都沒有下雨,守兵水源斷絕,被迫向蒙軍求降。禿兒罕哈敦及摩訶末的嬪妃都做了俘虜。者別派人將他們送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令殺死摩訶末的幾個幼子,將他的幾個女兒賜予察合台等人,禿兒罕哈敦後來被成吉思汗帶回了蒙古草原,直到1233年才死於和林。

1220年農毀滅玉龍傑赤

玉龍傑赤,即今烏茲別克的烏爾堅奇,當時它既是花剌子模的舊都,又是花剌子模地區的首府,因此又稱為花剌子模城。此城地處鹹海南岸,橫跨阿姆河。鹹海在古代被稱為花剌子模湖,因此其首府也以此命名。

《世界征服者史》曾這樣讚美它:“時運變化前,它屬於地誠良善,主誠仁慈一類地方。它是世界眾蘇州的寶座所在,人類諸名人的駐地;它的四角供當代的偉人做歇肩之用,它的領域是容納現代奇珍的府庫;它的宅邸放射各種崇高思想的光輝,它的州邑、郡縣,因貴人光臨而成為許多玫瑰園。”“你期望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都在其中。”

耶律楚材在《西遊錄》中寫道:“阿姆河之西有五裏犍城,梭裏檀(蘇州)之母後所居者也。富庶又盛於蒲華(不花剌)。”“五裏犍”又譯“玉裏犍”,都是指玉龍傑赤。當時的玉龍傑赤並非在阿姆河之西,而是橫跨阿姆河兩岸,位於今烏爾堅奇(葉尼烏爾堅奇)西北二百餘裏,名為庫尼亞烏爾堅奇城,今天僅存一片遺址廢墟。

撒麻耳幹被征服後,河中諸州及邊疆諸城也相繼被蒙軍攻占,玉龍傑赤留在中央,就像一個“繩子被割斷後倒塌下來的帳幕”。早在攻占撒麻耳幹之前,成吉思汗了解到摩訶末母子不和,曾派其近臣答失蠻為使者去見禿兒罕哈敦,進行反間活動。“答失蠻轉達汗言,謂汗知蘇州不孝其母。蘇州之將校有一部分願助蒙古軍,然汗無意侵入禿兒罕哈敦所主花剌子模之地。請遣親信之使者來,麵達可敦之意,他日諸地完全略定後,將以呼羅珊之地奉可敦。”禿兒罕哈敦沒有答應成吉思汗的要求。當她聽說摩訶末從撒麻耳幹退走的消息後,"乃盡率摩訶末之諸妻、諸子,輕齎珍寶,棄花剌子模而去。意以為蒙古軍戰勝飽掠後,不久必退出本國”。

禿兒罕哈敦倉皇出逃,沒有任命玉龍傑赤的留守長官,城市陷入一片混亂。1220年夏,花剌子模名將、守衛忽氈城的帖木兒滅裏衝破蒙軍的包圍,來到玉龍傑赤,整頓軍備,舊都的秩序才稍微安定。帖木兒滅裏率軍出擊錫爾河下遊的蒙古軍,曾一度奪回養吉幹城。

撒麻耳幹被攻克後,成吉思汗“派自己的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率領著多得像沙漠裏的沙子般的、就像當前戰爭中那樣浩浩****的軍隊向花剌子模進發了。同年秋天,他們率領右翼諸異密向花剌子模方麵進軍,派一支軍隊充當所謂‘牙咱黑’的先鋒隊”。

摩訶末臨死時廢掉前王儲,改立劄蘭丁為蘇州,這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劄蘭丁意誌堅強、武藝出眾,又有較高的政治才能,自然不甘心大權旁落,這對突厥、康裏將領十分不利。“異密們懼怕劄蘭丁蘇州之勇力,密謀用計將他突然殺死。”劄蘭丁丁探聽到了這一陰謀,但卻沒有力量平息這場政變,隻好於1221年初,逃出玉龍傑赤,到呼羅珊一帶去避難。

花剌子模驍將帖木兒滅裏不滿意那些突厥、康裏將領的所作所為,帶了三百名騎兵去追隨劄蘭丁。他們用了十六天時間橫越花剌子模、呼羅珊兩地的沙漠,到達奈撒一地。當時,成吉思汗已派出一支蒙古軍戍守沙漠南界,劄蘭丁、帖木兒滅裏到達奈撒時,與七百名蒙古巡邏兵遭遇。劄蘭丁發動猛攻,打敗了蒙軍,逃往你沙不兒。劄蘭丁離開玉龍傑赤後,他的兩個弟弟斡思剌黑蘇州和阿裏蘇州沒有停留在花剌子模,他們騎馬來追隨劄蘭丁。第二天他們遇上了與劄蘭丁作戰的蒙古部隊;蒙古人不知道他們是王子,將他們連同跟他們一起來的人全部殺死了。

劄蘭丁兄弟三人相繼離開玉龍傑赤後,花剌子模舊都又變得群龍無首了。盡管當時城內居民無數,還有許多著名的宗教首領、紳士和學者,也有一些花剌子模的文臣武將,以及近十萬軍隊,但玉龍傑赤城仍然是人心浮動、形勢危機。大家考慮到在這樣大的城市裏,在外敵入侵的關鍵時刻,沒有一個領袖負責國政和公務,在非常事件到來時沒有一個長官來安排各項事情和重大問題,人們就無法應付不幸事故,就不能抵抗老天施加的暴力。當地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在春分時舉行諾魯思,即元旦民族大典,選舉所謂“五月皇帝”。於是他們推舉禿兒罕哈敦的親屬忽馬兒異密為假蘇州,立做諾魯思王,即“一日之王”,由他攝行政當國,負責玉龍傑赤的行政與防務。一天,突然有一小隊蒙古騎兵像一股煙似的逼近了玉龍傑赤城門,在郊外驅掠牲畜,進行搶掠。玉龍傑赤人以為這是敵人故意向自己示威,向守軍挑釁。於是他們打開城門,不分馬步兵,不分軍與民,大家一起湧到城外,向那一小股人馬衝去。蒙古人像飛出套索的飛禽般地飛快地騎馬逃走,城中軍民高聲呐喊,一窩蜂似的緊追不放,一直追到距城幾十裏遠的一座城郊宴遊花園附近。埋伏在那裏的蒙古騎兵從牆後、從樹林、從四麵八方衝了過來。城中軍民的退路被切斷了,前後左右都是蒙古人。他們像一群虎狼撲向失去牧人的羊群,向玉龍傑赤人放箭,槍挑刀砍,橫衝直撞,到黃昏時,他們殺死了一千多人。據說,將近十萬花剌子模人被殺死在戰場上。同時,有一支蒙古騎兵,尾隨逃回城裏的玉龍傑赤人,攻占了一座城門,殺入了城中,直到太陽落山時他們才小心地撤走了。

不久,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率領蒙古大軍相繼到達玉龍傑赤城下,他們一邊繞城巡視,一邊派出使者召諭城民投降。“術赤且命人告城民,言其父已以花剌子模封彼,彼願其都城完全無缺,已下令禁止損害。”城民中有些人主張投降,並且搬出了已故蘇州摩訶末從裏海發來的手諭:“汝等應感餘恩,一如感我父祖之恩。茲為愛汝等計,特致勸告之詞,設力不能禦敵,最良之策莫若乞降。”城民經過反複爭論,否決了摩訶末的主張,拒絕向蒙軍投降。

術赤等人見到勸降無望,隻好動員自己的將士們準備攻城器械。玉龍傑赤附近沒有山石,蒙古人就用桑木代替炮石,未投射以前,先漬在水中增加重量。在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時,他們仍然每天用威脅、利誘的辦法勸城民投降,偶爾彼此也對射幾箭。直到擔任各方麵工作的“哈沙兒”隊從四麵八方先後到來後,他們才下達了填塞壕溝的命令。大概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一切準備工作終於就緒了,於是蒙軍向玉龍傑赤發動了總攻。

一聲雷霆閃電般地呐喊,蒙古軍把投擲器和箭矢,像雹子一樣傾瀉出去。接著,軍隊團團向前移動,去拆毀外壘的根基,把大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假蘇州和軍隊的統帥忽馬兒,為苦酒所醉,目睹蒙古軍進行殺戮,恐怕受辱,心膽俱裂,而蒙古軍獲勝的跡象符合他的私下揣度;他心裏無計可施,隨厄運的降臨,他再也不能出謀劃策了。他走下城樓門,因此,百姓中籠罩著更大的紛擾和混亂。蒙古軍在城頭豎一麵大旗,戰士們爬上去,呼嘯呐喊使大地鳴響。城內所有街道,所有角落,居民都在抗擊敵人:他們在每個街頭戰鬥,在每條巷尾展開頑強的白刃戰。蒙古軍這時用火油桶焚燒他們的屋舍、住宅,用弓箭和射石機聚殲百姓。但當陽光鬥篷被茫茫夜色包圍時,他們開始回營。淩晨,城市百姓依舊戰鬥了一陣,用刀劍、弓矢、旌旗顯示抗爭之爪。訖至當時,城池大部被毀;屋舍及其中的財物、珍寶,僅成了一堆黃土,但蒙軍並未占領玉龍傑赤,反而在城內外留下了無數具屍體。

究竟如何攻下這座城市呢?如何對付這些不甘屈服的軍民呢?蒙古人不得不認真研究一下對策。

他們發現,玉龍傑赤是一座橫跨阿姆河的城市,中間有座橋梁相連,而且城內的生活用水就由阿姆河供給。他們因此一致同意放棄火攻,而去阻止百姓使用阿姆河水。於是蒙古人派了三千勇士去奪取那座橋梁。他們在箭雨和桑木炮彈的遮護下憑借他們高超的武藝、勇猛的精神,終於衝上了那座橋。但城裏的居民們也深知這座橋和阿姆河水關係到城市的命運,因此他們像潮水一樣爭先恐後地湧上橋頭,包圍了那三千蒙古兵,與他們展開了白刃戰,最後全部殺死了他們,無一人生還。打了這次勝仗後,城民的戰鬥熱情提高,進行抵抗的信心較堅定了。

後來,他們不得不派人去見成吉思汗,匯報玉龍傑赤久攻不下的情況。其使者報告說:“花剌子模攻不下來,蒙古軍死亡甚眾,其部分原因是術赤和察合台相互不和。”

成吉思汗聽了這些話後動了怒,他下令讓窩闊台擔任全軍統帥,統轄諸兄和全軍,指揮作戰。窩闊台素以足智多謀、能幹、有遠見著稱。使者來到花剌子模,傳達了成吉思汗的敕命後窩闊台奉命就任。他有分寸和靈活地每天會見諸兄,與他們相處得很好,並用極為巧妙的理事才幹使他們表麵上保持了和睦。他堅定地執行著自己的職責,將軍中諸事安排得有條有理,加強了劄撒的執行。

此後,蒙古士兵齊心協力地投入了戰鬥,當天就將旗幟插上了城頭,進入了城內,用噴射石油的器械焚毀了街區,城民奔向城門。街頭巷尾又展開了戰鬥。蒙古人展開了激戰,將城內一個街區接著一個街區,一個院子接著一個院子地攻占下來,然後拆毀,付之一炬。玉龍傑赤人也不肯後退,節節防禦,婦女、兒童也投入了戰鬥。雙方進行了七天的反複爭奪,最後城內軍民被包圍在三個居民區內,這時才開始乞降。他們派一個教長去見窩闊台、術赤等諸王說:“吾屬已受王等之嚴威,使吾屬感王等之惻隱,此其時矣。”術赤暴跳如雷,破口大罵:“彼等以抗拒而沒我軍之一部,則迄今受其嚴威者為吾曹;乃反謂彼等受吾曹之嚴威,茲吾曹將使彼等一受之。”最後,整個玉龍傑赤終於落入蒙軍手中。他們下令把所有城民驅逐出城,並告訴城民們,凡是工匠技師可以聚集在一起。從他們中間將十萬名左右的工匠分出來,押送到東方去。青年婦女和孩子們也驅入了俘虜隊。當時,有些人擔心工匠技師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服勞役,混到居民中,不肯承認自己的工匠身份,結果這些人同其他居民一起被分配給蒙古軍人。據說每個軍人分到了二十四個俘虜,任憑他們刀砍槍剌、鍬鏟箭射,最後統統被殺死了。據一些史書記載,當時圍攻玉龍傑赤的蒙軍共五萬人,每人殺二十四人,即殺死了一百二十萬人。

總之,由於玉龍傑赤人對蒙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因此蒙軍對玉龍傑赤實行了報複性的全城大屠殺。蒙古軍將所有的人殺死後,便川流不息地入城任意洗劫。剩下的房屋和街區一下子全被毀掉了。據《多桑蒙古史》說,最後蒙軍還決阿姆河堤,引水灌城,廬舍盡毀,藏者皆死。從此,玉龍傑赤成為一座廢墟。幾十年後有學者還這樣寫道:“花剌子模(指玉龍傑赤),在鬥士的中心,遊女的匯集地,福運曾降臨其門,鸞鳳曾以它為巢,現在則變成豺狼的邸宅第,梟鳶出沒之處;屋宇內的歡樂消失殆盡,城堡一片淒涼,園林如此之凋落。”往日繁榮富庶的花剌子模舊都,遭到了徹底破壞。

成吉思汗十分氣憤,三天不讓他們晉見。博爾術等人勸解說:“不服的回回百姓已屈服了,分了城池,既屈服了回回百姓,俺眾人皆歡喜,皇帝如何這般怒。兒子們既知不是,已怕了,以後讓他戒慎,可以召他來見。”成吉思汗這才答應與他們見麵,但卻把他們狠狠訓斥了一頓。蒙軍其他將領又紛紛解勸說:“三子如初調習的鷹雛一般,方才出征,如此怪責,恐向後學上的心怠慢了。如今,日出入所在,皆是敵人,將俺如西蕃狗般使去,天若佑護,將敵人勝了,凡金銀匹帛,都將來獻。”經過這一番勸解,成吉思汗才息怒稱善,並馬上派各位將領,分頭去執行征服各地的任務。這一記載說明征服“日出入所在”的一切地區,奪取那裏的金銀匹帛、財物、百姓,已成為成吉思汗的奮鬥目標。因此有人將他看作“世界征服者”,確實是有充分理由的。曆十二月,摩訶末就在裏海的那個小島上死去了,倉促之間沒有衣服裝殮,隻用他的襯衫包裹了一下就埋葬了。“此滅國不少,斥地甚廣君主之結局,如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