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劍橋大學的傳統與背景

劍橋名言

凡事不要抱絕對肯定的態度。

古怪的傳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劍橋三一學院蓋了個新廁所。校方料到一定有校間文學家出現。於是,學校幹脆把廁所的牆弄成黑板,並且把粉筆放在那裏備用。廁所文學於是大批出籠。不過,很容易擦,每天擦一遍就可以了。

劍橋有一堆怪人,比如維特和斯坦。他們在教書的時候,是喜歡躺在地上,脫了襪子,眼睛對著天花板,無視周遭的環境來教書。維特的女秘書跟他學習打字,打著打著,這個女秘書後來成了劍橋的教授。

學院科係有自己古怪的規定。比如,一個學生規定要在學校住多少夜,學生可以晚歸,晚歸可以翻牆回校,但是不可以不歸。學生可以不上課,而教師要尊重學生不上課的自由。每個人都會告訴你說,這是因為傳統。

深厚的宗教背景

劍橋和其他古老的歐洲大學一樣,自然而然地產生發展於中世紀後期的基督教土壤,教會和教堂曾長期主宰大學的精神生活。

劍橋辦學始於13世紀初,稍晚於牛津。劍橋屬伊利(劍橋北麵一小市鎮名)主教區管轄,因而劍橋第一個學院彼得學院在1284年由伊利主教創辦。1318年,教皇約翰第二十二世下詔將劍橋提升到“總學”的地位,劍橋大學由此而“受洗”成立。

到了16世紀末,劍橋已有十幾所學院。無所不在的宗教氣氛可以從學院的名字看出來。英國的王室貴族好出資辦學,亨利六世於1441年創辦國王學院,目的是“破除異端邪說,增加教牧人員數目,提供主持宗教事務者,他們的生活和信仰將為國王的臣民樹立榜樣”。既然培養學生就是培養教士,神學當然是最重要的科目。數學家巴婁為了投入神學研究,在39歲的時候讓才二十幾歲的學生牛頓來繼任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現任該講座教授的是斯蒂芬·霍金),牛頓晚年也是一心閱讀神學著作。達爾文本想做牧師才去劍橋讀神學,想不到一次次陪植物學教授亨斯羅散步聊天,畢業後經亨斯羅介紹隨“比格爾”號船出海考察,踏上了發現進化論之路。

19世紀中葉前,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學位隻授予宣誓信奉英國國教39條信綱的畢業生,學院的院士更不能對國教存有任何懷疑。由於僧侶傳統的影響,劍橋各學院院士一直到1882年才被允許結婚。

20世紀是世俗化的世紀。劍橋較年輕的學院不再以宗教為學院生活的靈魂,如丘吉爾學院的教堂地處學院邊緣,達爾文學院甚至沒有教堂。盡管如此,劍橋學生仍時時意識到宗教的存在。一個學年分三個學期,分別稱作米迦勒學期、四旬齋學期和複活節學期,這些名字都有濃濃的宗教氣息;在一些正規場合(如晚宴)需套上黑色罩袍,而學院院長會念上一段或一句拉丁文禱詞;位於劍橋市中央的屬於大學的聖瑪麗教堂常有精選的布道和演講;不少學院有自己的唱詩班或合唱團,它們經常演出彌撒、安魂曲等宗教聲樂作品。100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天上午,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來到國王學院教室,身穿白袍、係著紅領帶的唱詩班正在為下午要唱的晚禱做準備,純潔的童聲緩緩升騰而上,直抵美輪美奐的扇形拱頂,擴散收束,止於崇高的寂靜。詹姆斯說:“這絕對是天使的合唱。”

濃厚的宗教背景是不是滋養了學術傳統?在求知求真的路上也許需要的是修士般的虔誠和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