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禦膳房

在宮中,太後用膳的場麵當然是富麗堂皇,吃的品種應有盡有。但在火車上做到這些比較難,第一個原因就是地方不夠大,雖然在這列禦用火車上,已有整整四節車廂是專給她當作臨時禦膳房的。

觀及慈禧的一生,可以說是為“吃”而生存的。此話並非侮辱她,無論在什麽時候,女官們總是嫌吃的東西太多,可見窮奢極欲的程度。

宮裏太後或皇上的每一次正餐,必須端上一百種不同的菜上桌。據說這個習慣已有百年的曆史了,誰也沒法說明它的用意;然而,慈禧無論怎樣的好胃口,也不會吃掉一百種菜,就是嚐也嚐不全。她每餐嚐過的菜,不過是三四口,餘下的或棄或由女官、宮女和那些近身的太監們依次享用。

每到用餐時,慈禧總是一人獨享,有時她高興了,也叫女官們陪著一同吃;這時別人隻能站著,不能跟她一樣坐著。慈禧的餐桌由一套小桌子組成,吃時歸攏,恰好安放那一百碗菜。慈禧的身邊還有一個專門服侍她用膳的太監,這個太監叫張德(這個人在慈禧太後歸天後,繼李蓮英而成為清宮中的總管太監)。張德見太後喜歡哪一種菜,心想嚐試一下的話,他便恭恭敬敬地端近前來,請慈禧下筷。

張德這端菜的差使,也不容易,一舉手、一移步,都得非常鄭重。每每太後餐畢,這些菜一齊撤下,由身邊人員自由取食。其中十之八九,還是完完整整、動也沒動過的。

車上那四節臨時充作禦膳房的車廂,有一節才是真正的膳房。那節車廂靠壁的左右兩邊,裝著五十隻爐灶,這些爐灶都是用白黏土塗著磚塊砌就的;架子是鐵的,下麵還有個鐵盤。這兩件鐵器上也塗著白漆,顯得很潔淨整齊。每隻爐灶,每餐隻做兩樣菜,因為有些菜需要費很多的時間準備。

每隻爐灶上有一名廚子負責著,這些正廚就是“上手”,他們都得有相當的資格才行。“上手”的活兒其實很簡單,每人每餐隻做兩種菜。那五十隻爐灶均勻整齊地分列在左右,仿佛是端整嚴肅的禁衛軍。爐灶裏使用的燃料是煤球。生火時,煤球不容易著,所以每次都得用廢紙或木花來引火。幹這活兒的是雜差。那爐火生著後,有一陣很濃烈的煤氣,很不合衛生的。在去奉天的車上,有好幾名雜差因為煤氣中毒而躺倒了。雜差們也漸漸地發覺,每次生火時,把所有的車窗全打開;另外,在那爐灶上開一個小洞,當開始生火時,用一節很短的煙囪裝在這個小洞上,煙囪的出口向著窗外,於是那煤氣便有大半吹散了出去。雜差為了要減少生火的時間,得用葵扇湊在爐灶的火門上盡力往裏扇風,因火門的位置太低,他們得把身子彎下去扇。待到爐內紅光,煤球已生得旺了(這種煤球很耐燒的),才把短煙囪卸下。

在這節爐灶車廂後麵,還有一節車廂是專做配菜的,他們把那些菜肴的原料,在下鍋前先加工整理。這些人叫“下手”,擔任這項活的共有二十多個人;他們很忙,因為這些剝皮洗切的事太煩瑣了。如豆芽,在下鍋之前,必須十分用心地把它莖上的根須摘去。

還有一種“下手”,也有五十個,每人管一隻灶。正廚在幹活兒時, “下手”站在旁邊,把油鹽醬醋之類依次遞給他。他們也學得一些烹飪的技術。

當雜差在生火時, “上、下手”無論怎樣空閑,也絕不願助一臂之力的,隻在旁邊看著。他們擺著架子。隻要在宮裏當一些差使的人,上至總管太監下至清掃夫,都會依其職務來搭架子的。這大概也是受了皇太後的熏陶吧。

我們看看,每一隻爐灶上有三個廚夫,此外還有無數的太監在來來往往地搬運,所以一到進餐的時間,空氣便緊張起來。四節充當禦膳房的車廂裏,有些軍隊化呢,生火時,五十個雜差一起動手,個人的手法都是相等的,所以爐子裏的煤球也在同一時間生旺,那截臨時裝上去的短煙囪,也在同一時間被拆卸下來;最好看的是那五十個雜差同時彎下身子,用一柄葵扇在扇風,動作如船夫搖槳一般整齊。這些廚夫雖然地位不同,服裝倒是一律,都打扮得像宮裏的太監,隻不過多了副白布的袖套。

譬如說清燉肥鴨,便是慈禧非常愛吃的菜。它的煮法是:先把鴨子去毛,去肝髒洗淨,加上一些調味品,把鴨子裝在一個瓷罐子裏,再把這個瓷罐裝在一個盛著一半清水的坩鍋裏,緊緊地蓋上鍋蓋,不使漏氣。就這樣讓文火把它蒸上三天,鴨子酥得隻需用筷子去夾。慈禧有時也夾些鴨肉吃,但多數是吃鴨皮的,那層鴨皮才是最可口的。

除了清燉肥鴨外,有幾樣也是慈禧餐桌上常見的,並且也是她喜歡的:

熏炙一類的食品,較合慈禧的口味,如“烤鴨” "烤乳豬” “熏雞” “煨羊腿”等等,這些東西當然會源源不斷地供呈上來的。據慈禧自己說,她年輕時,最愛吃的是燒豬肉皮。煮法是:先把帶皮的豬肉切成小塊,然後放在豬油裏煎,直到那肉上的皮脆了。在北方,這道菜有個別名叫作“響鈴”,意思是豬肉皮脆得可以嚼出聲音。這菜做得愈鬆脆愈好。

慈禧暮年時, “櫻桃肉”便取代了“響鈴”而變為慈禧特別中意的一味菜了。它的製法是:先把上好的豬肉切成棋子般大小,加調味品,和新鮮的櫻桃(沒有新鮮櫻桃時,便把蜜餞櫻桃放在溫水裏浸泡,使得跟新鮮的一樣鮮嫩好看)一起裝在一個白瓷罐裏,加些清水,讓其在文火上慢慢地煨,大約十個鍾頭後肉酥了,櫻桃的香味也出來了;尤其是它的湯,真是美味到極點。

宮裏常吃的幾種蔬菜,慈禧比較喜歡的是豌豆。豌豆是在極嫩時摘下,它不但很清爽,色相也似顆顆綠珠,堆在白瓷碗裏,很容易引起食欲。蘿卜是平民的食品,有時竟是喂養牲畜用的,絕對不能用來褻瀆慈禧,後來太後不知怎麽想了起來,吩咐監管禦膳房的太監去弄來嚐新。也虧那些廚夫聰明,竟把蘿卜配在火腿湯或雞鴨的濃湯裏,原來那股氣味全然沒有了。

此外還有鮮嫩的竹筍和細薑芽,也是慈禧中意的蔬菜,不論在“正餐”或“小吃”時,總得教廚師做上來。

如“銀耳”,它的市價是很貴的,往往買一小盒銀耳,要花一二十兩銀子。它們寄生在老鬆樹上,不容易覓到好的。百姓或官員,即使願意花錢去買,也不容易得到好的。最好的銀耳,已成了四川做官的人孝敬慈禧的一種專利品。他們雇了許多人,長年累月在那裏搜尋優質的銀耳,拿來巴結慈禧。

還有一種十分稀罕的東西,叫作“猴頭”,也是一種野生的菌類,像網球般大小。它來自四川,因為產量極少,物以稀為貴,用來做菜或羹,滋味和冬菇、蘑菇相似。因為它的形狀像猴子的頭,故名“猴頭”。大部分也是呈給太後享用的。呈進宮來的“猴頭”,總是每兩個裝一錦匣,錦匣常用極好的黃綢做襯托,外觀極為富麗堂皇。“猴頭”有種種製作法,可以把它擱在文火上蒸,也可以切成片煎炒,把它混在肉裏煮,可以增加鮮味,尤其是放在羊肉裏,格外可口。用“猴頭”來做湯,其味不在雞湯之下。

在各種海貨中,常用的有魚翅、魚唇、魚肚、燕窩、海參等,它們的種種燒製法,都和宮外各飯莊大致相同。大凡每一種海貨菜的價值,總要比牛羊雞鴨貴一些,想必是取來不易的緣故,但是海貨的滋味卻不敢恭維。

慈禧有一樣特別愛好的菜,那便是清燉鴨舌。這鴨舌和鴨子肉是放在一起燉的,每次至少要有二三十條鴨舌,浮在湯的上麵。因為這是太後最中意的一樣菜,所以每次總是裝在一隻特備的杏黃色大碗裏,放在太後的跟前。

此外還有一種鹽水鴨掌,是每次“小吃”時必備的一種菜。這東西其實隻是下酒菜,隻有一層皮尚可咀嚼。鴨盹幹等,往往也用不同的方法醃製起來,供慈禧佐食。

在宮裏,當她在禦園中散步或閑坐時,她往往要吩咐太監們去把那特製的輕便小爐灶取來,讓那些廚師當她的麵烹調,她便候在旁邊等吃。

太後在車上用膳時,必有人先去通知司機和司閘,吩咐他們把車子停下來;不過做這些菜時,車子卻不停。在這次去奉天的車上,太後隻要稍感饑餓,就會下令停車,同時吩咐廚師們預備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