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樂班子

太後有一個禦樂班子,她無論到什麽地方總是帶著。樂隊的樂師都是由太監組成,他們共有十二個人,在穿著打扮上他們的服飾是相同的:長袍是紫紅色的,上身都套有一件桃紅色的馬甲,看上去鮮豔異常。他們也各戴著一頂緯帽,可是他們與那些抬鸞輿的太監們所戴的的緯帽相比卻多出一條紅縷來。樂師們每人都有一個助手,他們實在是太忙了,沒有助手的話,他們自己是應付不過來的。在許多地方,太後帶著這套樂班顯然有許多不方便之處,但她卻堅持這樣帶著。好在無論到什麽地方,自會有地方官在料理。

這班樂隊裏的有些樂器,是很有些年代的了,而它們大部分都能發出十分動聽的聲音。凡能了解樂器曆史和使用這些樂器的人,大概都可以準確地知道這些樂器的用途。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太後是一個孤陋寡聞、心胸狹窄的老婦人,因為她是很難得到禁城外麵去的。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她有淵博的知識,她的知識決不比任何人少。

慈禧總是讓那支樂隊不離她的左右,無論她身處何地。她曾經把他們帶到過熱河,這次又一路把他們帶到了奉天。隻要慈禧一有想聽音樂的念頭,這支樂隊就得立即吹奏起來。這套樂隊有儀仗隊的功能,平時有一些刻板的演奏。如慈禧在路途上、她每一次上下車時。慈禧在宮禁內,乘著鸞輿在各處巡視,當她每一次上轎的時候,這班樂隊都得在旁吹打著,待太後發出了起駕的命令,鸞輿起動了,樂聲才能停止;樂聲一停,這些樂工得馬上悄無聲息地把他們的樂器收拾起來,急忙從另一條道抄到太後隊伍的前麵去,先在目的地候著;待太後的鸞輿一到,便又吹奏起歡快的迎接曲。有時,太後忽然要下火車改乘鸞輿,這時身旁的人就得一齊跪下。光緒皇帝總是跪在太後身邊。其餘的人便順其職位的高低,或近或遠地跪著。

當然,樂隊的樂師也不例外,他們恭恭敬敬磕過一個頭後,便立即爬起身來吹奏曲子。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他們煞費苦心。因為當他們跪下去要磕頭的時候,他們必須把樂器放下來的,可是身子一站起,就得取樂器來用了。

這些古樂器中,確有幾件是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新式樂器的始祖。

這些樂器中有一種叫“磬”, “磬”也屬於“八寶”,它的式樣在上一章中講過了。樂器本身和黃緞上繡著的花樣是一樣的。這一種樂器的用途是調和節奏,使樂隊的樂聲忽徐忽疾,不至於呆滯單調。那時候的樂曲都很怪,節拍感不強,現代人也許不喜歡聽,但那種莊嚴肅穆的音節,使你在聽覺上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這就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有時用銅鑼也可代替“磬”,銅鑼的聲音更是單純,很柔和,他們在敲銅鑼的時候,手腕用力很輕,不讓發出刺耳的大聲,聽時就像一陣秋風在林子裏吹過,很有詩意。

“番鼓”所發出來的聲音,簡直比銅鑼更單調。竹筷在桌子上敲打,啄木鳥在林子裏找食,都會發出同樣的聲音。“番鼓”的聲音雖是單調不悅耳,可它也是在樂隊裏調整節奏的,有著重要的地位。

“九音鑼”是樂器裏頭最有趣味的一種。 “九音鑼”發出的聲音,全是中國歌譜中實在應用的音階。

人們所以特別讚美“九音鑼”,是因為它那九麵小銅鑼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音韻甜潤,特別動聽。演奏時,用一根頭上有顆算盤珠大小硬木圓球的細木棒輕輕地叩著,因為它的木質很硬,所以聲音格外清越。

“九音鑼”的聲音便是中國古代樂譜中的九個音階,和現在簡譜的1234567無異。中國古代樂譜中的九個音階是工、四、上、尺、五、一、六、萬、合九個字。這九個字究竟怎樣會當成樂譜、它們的含義又是什麽?現代人難以答複。

笙是中國最奇特、最古老的一種樂器,形狀像隻佛手,由二十四根細竹管組成。每根細竹管的長度是不同的,旁邊開有小孔。樂師吹著下麵的長柄,同時手指在細竹管的小孔上一按一放;不過,笙的竹管太細,聲音不高,吹的人倒是很吃力。

還有琵琶、古琴、喇叭、鑼、笛、簫、鐃鈸等。

慈禧的這班樂隊在演奏樂曲時,每個人絲毫沒有表情,板著臉,像木頭人一樣。但是在皇太後的眼裏,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這班樂隊的技藝是好是歹姑且不論,他們的精神整天處於誠惶誠恐之中,因為隻要太後高興,隨時隨地都要立即演奏的。從北京到奉天去的路上,隻要火車一停,他們就要整整齊齊地下車,站在慈禧那節車廂的窗外吹奏一番。

曾有好幾次,慈禧在寢宮和在園裏的戲樓上,半醒半睡地靠在龍椅上,闔著眼,而這一班樂隊在旁不停地吹奏著,長達數小時……在這過程中,這班樂隊如果在沒有得到慈禧的命令前擅自停止吹奏,她就立刻會驚醒,責問他們為什麽偷懶。這些樂師當然害怕極了,因為隻要她把頭輕輕搖動,這些樂工的腦袋馬上就會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