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聽政

世人皆知,慈禧策立光緒的目的就是為了垂簾聽政,總攬大權,所以西太後宣布載活繼位當皇帝的決定後,立即連夜派人到西城醇王府去迎接載活入宮。

經過較長時間的周密計劃和一係列有步驟地運作,朝廷上下確實忙活了

一大陣,但有關第二次垂簾聽政的一切事宜都已按慈禧的計劃準備完畢。至此,西太後在政治舞台上又開始重新亮相了,表麵上是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其實是西太後一個人說了算。

小皇帝載活,是醇親王的二兒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太平湖畔的醇王府。繼位後稱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一進宮就被西太後牢牢地控製在手中,嚴格按她的意誌來培養、塑造。首先,慈禧切斷了光緒皇帝與親生父母的聯係,不僅不能隨意會麵,連吃的東西都不準奕還夫婦送給光緒皇帝。其次,經嚴格挑選一批絕對忠實於慈禧的宮女、太監侍候光緒皇帝,通過這些人隨時隨地向光緒皇帝灌輸他的母親隻有一個,那便是慈禧,用滴水穿石的辦法,使光緒皇帝忘掉與親生父母的血肉聯係。同時,西太後還用宮廷中嚴厲的、煩瑣的禮儀嚴格地要求光緒皇帝,在皇帝幼小的心靈中牢固地樹立起慈禧絕對權威的形象。

當光緒皇帝五歲的時候,慈禧又為這個小皇帝製訂了一套嚴密的學習計劃。在光緒元年(1875)十二月十二日,西太後和東太後聯名發布一道旨意: “派內閣學士翁同穌、侍郎夏同善教授皇帝讀書。皇帝的讀書事宜由醇親王細心照料。”同時,還規定了光緒皇帝的學習內容,如儒家典籍、帝王治術、列朝實錄、聖訓等,特別強調學習滿語、蒙古語和騎馬射箭,由禦前大臣負責,並把毓慶宮作為皇帝的書房。為了保證光緒皇帝學好,還指示侍候皇上的太監要格外小心,如果不細心,就予以嚴懲。

在慈禧的精心策劃下,在光緒二年(1876)四月二十一日那天,五歲的光緒皇帝開始上學,直到十年以後,光緒皇帝十六歲親政時為止。在光緒皇帝整個學習過程中,慈禧突出一個“嚴”字。比如,規定每天一大早光緒皇帝都要到慈禧的寢宮裏請安,下跪之後,慈禧不叫他起身,他就不能站起來;慈禧隻要對光緒皇帝有一點不滿意,就命令光緒皇帝罰跪。光緒皇帝膽量很小,據記載,“皇上膽小怕打雷,在書房裏每逢聽到雷聲,立刻一頭紮在翁師父的懷裏”, “光緒皇帝有點口吃,每當慈禧責問時,他就渾身打戰,幹張嘴說不出話來”。在慈禧的“教養”下,把光緒皇帝變成了一個懦弱之人。

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時,雖然仍把內政、外交大權委托恭親王執掌,但是,此時的慈禧遠遠不是鹹豐皇帝剛死之時的慈禧了,她已積累了治理朝政的經驗,尤其對駕馭大臣她更顯得滿有信心,手段自如了。此時的朝廷之中,改良派與保守派鬥爭激烈,而慈禧往往是站在保守派一邊,所以,這一時期清朝的許多近代化的改良措施被擱淺。加上天災頻仍,外患逼人,致使社會矛盾尖銳,危機四伏。

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伊始,南方五省發生了嚴重水災,北方九省遭受嚴重旱災,有的省份還出現蝗災。僅光緒二年全國受災人口就達一億之多,隨後兩年,災民居然達到兩億。由於災荒帶來的瘟疫,就使一千萬人死亡。

廣大農民不堪天災人禍,紛紛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惜重金鎮壓農民起義,在撲滅西南少數民族及東北農民起義的戰鬥中,清政府國庫幾乎掏空了。

這期間,外國侵略者也步步緊逼。光緒二年(1876),英國政府強迫清王朝簽訂《煙台條約》,從此,英國殖民主義者可以自由地從印度進入西藏,從中國內地經西藏去印度了,光緒五年(1879),日本侵占琉球,把琉球改名為衝繩;光緒十一年(1886),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意其有權派兵進入朝鮮。而最震驚朝野的當數中法戰爭了。

越南曾經是清王朝的藩屬,在同治元年(1862)就遭到法國侵略。光緒九年(1883),越南國王阮福膺麵對法國的大舉侵略,向清朝求援,慈禧眼看法國軍隊從西南方逼近國門,加上朝野上下抗擊法國的呼聲不斷高漲,她命令李鴻章全權辦理與法國的交涉。李鴻章本來就不敢與法國抗爭,而慈禧也不想同法國開戰,所以,在同法國交涉伊始,清朝就采取了妥協投降的方針。法國侵略者卻得寸進尺,在談判中公然提出清王朝必須同意由法國“保護”越南;在雲南開口岸通商;消滅在越南境內重創法軍的太平軍餘部由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法國侵略者還以擴大戰爭範圍威脅清王朝。麵對著法國苛刻的議和條件,李鴻章在慈禧的支持下竟然準備應允。可是,法國卻並不滿足,接連發動新的軍事進攻。

朝廷的有識之士紛紛上奏折彈劾李鴻章,力主同法國開戰,此時,法國侵略軍一方麵在越南境內向清軍開火,一方麵在海上向台灣、福建進攻。在越南境內清軍最初吃了敗仗,經重新部署,又轉敗為勝。慈禧隻想求和,所以把在觀音橋打敗法軍的部隊撤回境內。在海上,法軍攻擊台灣時吃了敗仗。後來,法國海軍轉向福州,闖入馬尾港。由於中國水師的官員在李鴻章的授意下不準士兵抵抗,所以法國兵艦得以**。當中國水師倉促應戰時,已被法國兵艦占了上風,結果,中國十一艘兵船全部被擊毀,馬尾造船廠也被法艦炮火擊毀。

馬尾之戰後,慈禧於光緒十年(1884)七月初六日下令對法國宣戰,中法戰爭爆發了。清朝的愛國將士,在鎮南關重創法軍,收複諒山,臨洮大勝,連戰皆捷,到第二年春天,越南北部地區全部收複。清軍的勝利,使令法國茹費理內閣於光緒十一年(1885)三月三十一日倒台,巴黎陷入混亂狀態。

正在舉國上下歡慶勝利的時候,慈禧卻派李鴻章在天津同法國公使進行和談,同時還派海關職員英國人金登幹去巴黎求和。慈禧畏敵如虎,在打了勝仗的時候還一味求和,在四月七日至六月初這段時間裏,一連下了九道諭旨命令在越南打擊法軍的清軍撤回國內。慈禧這個舉動,當時人比作宋朝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更令人氣憤的是,光緒十一年六月九日,慈禧命

令李鴻章在天津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共十款,主要內容為:承認法國在越南的統治;聽憑法國同越南簽訂條約;準許法人由越南進入中國,減少法國商人入境稅款:允許法國幫助修築雲南、廣西境內鐵路。法國作為戰敗國卻享受了戰勝國的權益;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承擔了戰敗國的損失。

慈禧再次垂簾聽政,給中國內政外交所帶來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有人說,這一時期的清王朝是“自強”不強, “求富”不富, “非敗”而敗。中國兵連禍結,江河日下,進一步加重了中華民族的災難。

東太後的突然死亡令人關注,人們不能不想到她與慈禧的關係。東太後鈕祜祿氏與慈禧那拉氏之間的關係,經曆過一場戲劇性的變化。在鹹豐皇帝生前,鈕祜祿氏是皇後,那拉氏是貴妃,地位之分別猶如妻妾;鹹豐皇帝死後,那拉氏地位雖說有些提高,沾兒子的光晉升為太後,但比起鈕祜祿氏仍差一等。鹹豐皇帝生前,那拉氏為取悅皇帝雖與鈕祜祿氏有矛盾,但是,她不敢越禮,對鈕祜祿氏凡事得忍讓,甚至心裏不悅,臉上也佯作歡喜。即便這樣,鹹豐皇帝對那拉氏仍存戒心,擔心她在自己死後要犯上作亂,所以在自己病危時,給鈕祜祿氏留下一道密詔,授予鈕祜祿氏隨時可以處死那拉氏的權力。這道密詔無疑是懸在那拉氏頭上的一把利劍。在鹹豐皇帝死後,東太後與慈禧麵臨共同的政敵,為了共同的利益,她倆之間的矛盾化解了。慈禧要利用東太後的地位與權力,東太後要借助慈禧的能力與手段。兩個人同心協力鏟除了八個顧命大臣,實現了垂簾聽政的目的。論心計、手段,東太後都遠遠不如慈禧,所以在垂簾聽政期間,慈禧往往起主導作用,而東太後雖說地位高於慈禧,但卻往往遷就慈禧。東太後與慈禧之間的矛盾鬥爭,往往以慈禧獲勝而告終。

慈禧對東太後取得第一個勝利,是騙取了東太後的信任。東太後為表示誠心相與,竟當著慈禧的麵,把鹹豐皇帝留給自己的可以置那拉氏於死地的密詔銷毀,這樣一來,就等於向慈禧繳械,注定最終是要失敗的。

東太後盡管心計、手段、勢力都不如慈禧,又銷毀了密詔,對慈禧屢屢退讓,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東太後與慈禧就沒有矛盾了。有時,東太後實在看不慣慈禧專權,甚至采取了主動出擊的態勢。比如同治八年(1869)東太後聯合恭親王殺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就是顯著的一例。

安德海仗恃慈禧的寵愛,橫行霸道,目空一切,連恭親王也沒放在心上,他甚至幹預朝政。同治八年,安德海以置辦龍衣為由,公然違背清朝太監不得出京的祖製,離京南下,沿途大肆招搖,地方官為了討好他,甚至遠接近送,他坐的船上鼓樂喧天,裝飾得猶如皇帝出巡的船隻一般。這件事很快就被恭親王得知了。恭親王報告了東太後,並征得東太後的同意,以皇帝的名義給山東巡撫丁寶楨下令,等安德海路過山東時,將其就地正法。丁寶楨是恭親王的黨羽,當然照辦不誤了。當安德海到達山東時,將其捉住,就地斬首,並暴屍示眾。慈禧聽到安德海在山東被捕的消息,知道情況不妙,立即派人星夜兼程到山東傳達自己赦免安德海的旨意,但是,慈禧的使臣尚未到達,丁寶楨就將安德海殺了。慈禧失去了寵幸的奴才,減少了一個得力的爪牙,她也深知這是東太後與自己“積有深嫌”而采取的一個報複行動。

但是,人死不能複生,況且,東太後還有恭親王的支持,而多數朝臣對安德海也痛恨萬分,慈禧想到這裏,壓下了心頭的怒火,暫時隱忍了。不過,選準時機,殺掉東太後的想法也在心中紮下了根。

由於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願意親近東太後,這也使得慈禧更加堅定了殺掉東太後的決心。同治皇帝是慈禧的親生兒子,光緒皇帝是慈禧的親外甥,按常理,自然應該同慈禧親近才是。可是,恰恰相反,這兩個小皇帝都對慈禧敬而遠之,都願意接近東太後。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慈禧冷酷無情,東太後為人隨和。在同治朝,慈禧同東太後還維持著貌合神離的關係,而到了光緒朝,慈禧隨著勢力的增強,地位的鞏固,對東太後再也不能容忍了。為了達到個人專權的目的,慈禧竟毒死了東太後。

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日清晨,慈禧因為有病,沒有臨朝,隻由東太後一個人召見軍機大臣們,處理朝政。在大臣們眼中,東太後與平素一樣,和顏悅色,毫無病容。不料,在傍晚的時候,宮中忽然傳出消息,東太後死了!

東太後死時年僅45歲,一向身體強健的東太後突然死亡,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在東太後死亡前後慈禧的一些反常的行動,便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議論。據說,東太後在死前曾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櫃妝”(饊子),吃後稍感不適,但並不嚴重,到了晚上6點多種,東太後突然死了。東太後不舒服卻沒有召禦醫診治,而東太後一咽氣,慈禧便下令叫權臣及東太後的親屬進宮略一瞻視遺容,便立即入殮。

這一切反常的舉動,可以說都是疑點。雖然說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東太後就是慈禧毒死的,但是,將這些疑點貫穿起來,結合東西太後的關係來分析判斷,尤其聯係慈禧的為人與手段,認為慈禧是害死東太後的凶手並不過分。

另外,從東太後彌留之際寫的遺書來看,她對自己突然得了暴病,回生無望也頗有懷疑,這也可作為慈禧是凶手的一個佐證。東太後的遺書中有這樣的話: “我身體平時特別健康,有可能長壽”“初九那天偶然有點不舒服”“沒想到初十那天病勢突然加重,到下午六七點鍾時就不行了”。

這裏,東太後雖然沒提是因為吃了慈禧送去的饊子而得病的,但卻把自己的死亡是屬於意外的這一點交代得十分清楚。也許東太後至死也不知道是慈禧下的毒手,但這封遺書卻給後人留下了研究東太後死因的一份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東太後一死,慈禧完全實現了個人專權的願望,無論從名義上或者實質上,慈禧確實是一手遮天了,光緒皇帝隻是個傀儡。

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到光緒十二年(1886)底,光緒皇帝16歲。按常規,這時的光緒皇帝完全可以親政了,已無垂簾聽政的必要了。可是,權勢欲極強的慈禧,當然是不願歸政,退出政治舞台的。但又礙於垂簾聽政伊始向全國臣民許的“願”——一旦皇帝成年,便立即歸政。歸政不願,垂簾不可,麵對這進退兩難的形勢,老奸巨猾的慈禧,早已成竹在胸,她又想出個“訓政”的名堂,以“訓政”代替垂簾聽政。

原來,在光緒十二年的夏天,慈禧就責成自己的心腹醇親王奕還和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人研究如何“歸政”。同時,她授意奕還和世鐸,在歸政之後,她要“訓政數年”。奕還和世鐸秉承她的旨意,在她宣布於“明年舉行皇帝親政典禮”的第五天,醇親王與禮親王便上奏折,請求慈禧在皇上親政之後再“訓政數年” “凡是宮中和朝廷上的事情仍然要先向慈禧請示,然後再報告皇上”,並且依此規矩永遠照辦。這樣一來,等於宣告慈禧無限期“訓政”了。

對此,光緒皇帝當然是不滿的,但又無可奈何。光緒皇帝雖然鬥不過慈禧,但是,他也在培植個人勢力,企圖與慈禧抗衡。

慈禧二次垂簾聽政之後,除掉了東太後,達到了個人專權的目的,可是,隨著光緒皇帝的親政,她認為個人專權又出現了障礙,於是,她以訓政為名,行聽政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