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在握

隨著時間的推移,載淳已經十四歲了。依照清初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親政的先例,同治皇帝應該親政,兩宮太後則應撤簾歸政了。可是,慈禧就是不發話,東太後也不吱聲。兩宮太後遲遲不撤簾歸政。當然,同治皇帝還得等下去。對此,同治皇帝非常不滿,他曾對陪伴他讀書的堂叔奕謨發牢騷:“我已經成年了,整天還像個閑人似的沒事可幹,朝廷上的事還是由太後裁決?”西太後和東太後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十七歲時,才給他議婚,想要撤簾歸政。

同治皇帝直到十七歲尚未結婚,這與清朝其他皇帝比是較晚的了。兩宮太後既然下決心歸政,就得給同治皇帝物色皇後。東太後相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阿魯特十九歲,比同治皇帝大兩歲,她的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即鹹豐皇帝死後八個顧命大臣之一,在辛酉政變被賜死的那位大人物。盡管阿魯特聰明賢慧,容貌出眾,知書達禮,但是,慈禧因為她的外祖父是自己的敵人,所以不同意選阿魯特為皇後。慈禧也提出了一個皇後的候選人,是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富察氏十四歲,容貌端莊,聰明伶俐。由於東、西兩位太後在選皇後的問題上意見分歧,一時又難以統一,最後,兩位太後叫同治皇帝自己決斷。同治皇帝選中了阿魯特氏,慈禧雖然心裏不同意,但是她沒有再公開反對,阿魯特氏終於被立為皇後。同時,富察氏也被選為妃子。此外,兩宮太後還把知府崇齡的女兒赫舍裏氏選進宮,封為嬪;副都統賽尚阿之女、皇後阿魯特氏的姑姑選進宮,封為嬪。兩官太後還決定於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為皇帝舉行結婚典禮,並派恭親王奕訴、戶部尚書寶鋆負責籌辦婚事。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即在同治皇帝成親四個月之後,兩宮太後正式撤簾歸政。按說,眼看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成了親又登上皇帝的寶座,慈禧應該欣喜才對,可是,她卻一反常態,對這喜上加喜的大事不但不高興,反而怨怒倍增。她一則怨兒子沒遂她的心選富察氏為皇後,反而把自己政敵的外孫女扶上正宮的寶座;二則她怒兒子親政,她自己退歸深宮。權勢欲極大的慈禧焉能就此罷休,自甘寂寞。於是,她不時幹預朝政,親閱奏折。同治皇帝對母後這種做法雖說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同治皇帝為了不讓母後幹政,絞盡腦汁想出一條妙計,他下令立即撥出重金,盡快修複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讓太後到園中去頤養天年。他以為慈禧隻要離開紫禁城就不會幹預朝政了;大臣們一見到皇帝這條命令,無不搖頭歎氣,因為當時國庫空虛,為給皇帝舉行婚禮大典已花掉白銀七十萬兩,黃金五千兩,就連軍費都支不出,哪還有錢重修圓明園?以恭親王奕訴為首,許多大臣一再給皇帝上奏折,請求緩修圓明園。可是,同治皇帝主意打定,任憑誰說,仍堅持不變。慈禧聽說兒子要給她修複圓明園,非常高興,並親自動手畫圖,還叫宮廷建築師樣子雷按她的記憶複製出模型來。

同治皇帝看慈禧對修複圓明園感興趣以為自己的妙計開始奏效了。於是,不顧群臣反對,一再督促開工,並傳下旨意,自己要在七月二十日到園中視察。奕訴等權臣們感到事態嚴重,於是在七月十六日以奕訴領銜,聯合禦前大臣和軍機大臣共十人,聯合給皇帝上奏折,勸諫皇帝。這個奏折,是對同治皇帝自親政以來的一些不當的言行,進行全麵的規勸。其中包括勸阻修複園明園,一共談了八件事:停止修複圓明園,皇帝不要化裝到宮外遊玩,不要跟太監們廝混,不要親近小人,不要耽誤上朝的時間,要廣開言路,要重視列強為患,要力戒奢侈。

這道一心為了皇帝好的奏折卻遭到了皇帝的冷落。奏折呈上足足三天,同治皇帝連一眼也沒看,仍原封不動地放在一旁。奕訴眼見奏折石沉大海,焦慮萬分,於是又與上奏折的權臣們一道去求見皇帝。同治皇帝滿臉不高興地問他們有何事請求召見。十位大臣說: “請求皇上批複他們的奏折。”同治皇帝這才拆開十位大臣的聯名奏折,沒看上幾行就氣得臉色都變了,狠狠地說:“我停工,停工,你們還有什麽事嚼舌根子?”奕訴毫不退讓地說:“奴才們上奏,不僅僅是停工這一件,請允許奴才宣讀奏折。”說罷,就把奏折的內容逐條背誦一遍,一邊背誦,還一邊插進一些話。同治皇帝越聽越氣,突然“啪”的一聲重重拍了一下禦案,大聲截斷奕訴,說道: “得,得,我這個座位讓給你怎麽樣?!”十位大臣一時愕然了,不知所措,文祥突然伏在地上痛哭起來,鼻孔喘著大氣,嘴角流著白沫,竟然昏了過去。奕訴等九人一時慌了手腳,就連同治皇帝也嚇了一跳。等太監們把文祥扶出殿外,醇親王奕還邊流著眼淚,邊向皇帝進言,當講到請皇帝不要化裝出宮遊玩時,同治皇帝打斷了他,問道:“你們說我化裝出宮遊玩,你們拿出證據來!”奕還並不讓步,一口氣把同治皇帝化裝到某某酒樓吃酒,到某某茶館聽書,到某某妓院嫖娼列舉出一些。同治皇帝萬萬沒有料到自己這些見不得人的事居然被奕訴一一道出,又羞又惱,又無言以對,隻好硬著頭皮聽奕還講下去。最後,同治皇帝厚著臉皮說: “諸卿所諫之事,除了修複圓明園之外,其他的朕都可以采納。”他掃視一眼九位大臣,緊接著說: “修園子是為了給太後享用,朕不能擅自做主停工,如要停工要奏明太後,要由太後親定。”同治皇帝把慈禧抬了出來,九位大臣一時也不好再說什麽了,於是,同治皇帝拂袖而去,回後宮去了。

事過七天,同治皇帝單獨召見奕訴,追問他自己化裝出宮的事是聽誰講的。奕訴被逼無奈,隻得實話實說: “聽載激說的。”這個載激就是奕訴的大兒子。從此,同治皇帝恨透了奕訴父子,決心找個機會狠狠地收拾奕訴父子二人。

終於有機會了,七月二十九日,同治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宣布撤銷前天對三個官吏的革職處分,收回對一個官吏提升的命令。同治皇帝這個決定顯然是很荒謬的,奕訴極力反對,並同皇帝發生了爭執。同治皇帝立即借題發揮,斥責奕訴對皇帝不恭,應從重懲處,並親筆寫了詔書,取消奕訴恭親王世襲罔替的爵號,降為輔國公,免去所有官職,交宗人府議罪。還免去了載激的貝勒郡王的封號,撤銷其禦前大臣的職務。由於醇親王奕還等人講情,同治將奕訴的軍機大臣職務保留,由世襲罔替親王降為郡王,其他決定不變。七月三十日夜,同治皇帝又草擬一道上諭,以“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造反罪名,將以奕訴為首的聯合上奏折的十個重臣一同革職。

這個消息很快被慈禧知道了。八月初一日清早,同治皇帝還沒來得及召集朝臣公布上諭,慈禧和東太後一同來到了弘德殿。當著十個重臣及同治皇帝的麵,慈禧流著眼淚說道:“十年來,如果沒有恭親王,怎麽會有今天這個局麵。皇上年輕不懂事,皇上昨天的上諭全部作廢!"

慈禧這個舉動,既收買了人心,又抑製了皇上,還等於公開宣布:自己雖然撤簾歸政了,但仍然是最高的決策者,皇帝可以壓服群臣,自己可以壓服皇上,實際上,是為了借機幹政,掌握大權。這一招,實在太高明了。

慈禧首次打破清朝的祖製,開始垂簾聽政時,在奕訴等人的輔佐下,也推行一些有益於鞏固清王朝的“新政”,本應該繼續推動清王朝向近代化方向前進的,但由於她權勢欲和貪欲的惡性發展,便逐步走向了這種良性選擇的對立麵,成了阻礙曆史前進那種反動勢力的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