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哈佛名人榜——美國文明之父拉爾夫·愛默生

哈佛名言

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1803年5月,他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來。它此時缺乏統一的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爭而統一,而且它的個性也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

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詞,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隨傳統,不要進行純粹的模仿。另外這篇演講詞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一年之後,愛默生在《神學院獻詞》中批評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氣沉沉的局麵,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上,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文學批評家勞倫斯·布爾在《愛默生傳》中如此說。愛默生與他的學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他成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畢業後曾執教兩年,之後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並開始布道。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遊曆,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愛默生回到波士頓後,在康考德一帶從事布道。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於亞裏士多德學派風格,重要講演稿有《曆史的哲學》《人類文化》《目前時代》等。愛默生經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阿爾柯、瑪格利特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後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匯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

《論文集》第一集於1841年發表,包括《論自助》《論超靈》《論補償》《論愛》《論友誼》等12篇論文。3年後,《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譽為“美國的文藝複興領袖”。

愛默生的《論文集》讚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愛默生以一個超驗主義者的口吻,平靜地敘說著他對世界的看法、超驗主義結合並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現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經典散文譯叢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字:“愛默生似乎隻寫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氣質既充滿專製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開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貴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夾雜著某種神秘主義……一個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麽多的警句實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誦讀的句子確實總是能夠振奮人心。歲月不是為他蒙上灰塵,而是映襯得他熠熠閃光。

哈佛小百科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個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然後討論決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係的係主任,都由校長任命。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