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哥倫比亞大學名人榜——總統奧巴馬
現任美國總統的父親: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一世,英文:BarackHusseinObama9。2009年1月上任的美國總統,英文:BarackHusseinObama的。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一世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一世(BarackHusseinObama,Sr.,1936年一1982年11月24日),肯尼亞經濟學家。盧歐族人,曾到美國的夏威夷大學和哈佛大學留學。老貝拉克懷有報國的理想和政治雄心,回國後,成為運輸部的經濟顧問、財政部的高級經濟顧問。
他性格耿直,期間曾發表文章批評政府的計劃經濟政策。在與喬莫·肯雅塔總統的鬥爭中失敗退出政壇。1982年,他在內羅畢一場車禍中喪生。他的兒子貝拉克·奧巴馬是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統的總統。
盡管終其一生,奧巴馬隻與父親一起相處過一個月,但父親的背影卻在奧巴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得知父親死訊的那個晚上,奧巴馬做了一個有關父親的夢,夢中他們相見時,倆人熱烈擁抱,奧巴馬開始抽泣,父親對他說:“我經常想告訴你我有多愛你。”醒來後,奧巴馬發現自己還在流淚,那是他第一次為父親流淚。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二世
奧巴馬的父親老奧巴馬是肯尼亞人,母親安·鄧納姆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兩人婚姻沒有維持多久,隻生下奧巴馬一個孩子。後來奧巴馬隨母親與繼父在印度尼西亞生活4年。
鄧納姆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後來隨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鄧納姆與肯尼亞留學生貝拉克·奧巴馬(老奧巴馬)相遇並結婚,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巴裏,即如今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這一段婚姻沒有維持多久,隨著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深造告終。鄧納姆後來與印尼留學生羅羅·素托羅結婚,並於1967年來到印尼,也把6歲的巴裏帶到印尼。
奧巴馬10歲時回到夏威夷,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鄧納姆帶著她與素托羅生的女兒瑪亞又回到印尼。鄧納姆熱衷於印尼民間婦女工藝品的製作,比如織布、編筐,成為個中能手。
瑪亞現在是夏威夷大學一名教授。蘇爾亞庫素瑪回憶說:“我們都是母親,我們一起談論,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與孩子分離有多麽難過,但她(鄧納姆)更關心對巴裏(奧巴馬)的教育。”
奧巴馬青年時到印尼看望母親,蘇爾亞庫素瑪初次見到這名未來參議員。她說:“鄧納姆為他驕傲。我記得,當奧巴馬成為《哈佛法律評論》月刊曆史上首位黑人主編時,鄧納姆充滿驕傲。”
奧巴馬的父母離婚後,在聽說父親1982年在肯尼亞死於車禍前,奧巴馬隻見過父親一次。盡管與父親相處時間不長,但遺傳自父親的膚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為一麵旗幟。
他的回憶錄1995年首次出版,名為《父親的夢想》。從政後,奧巴馬借用了父親的名字(貝拉克),在每天別人對他的稱呼中,感受父親留下的烙印。
老奧巴馬出生在肯尼亞西部一個貧窮的小村莊,當過放牛娃,後來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去美國讀書,與鄧納姆相遇,生下奧巴馬。奧巴馬的祖母和許多親戚如今仍住在那個小村莊,老奧巴馬1982年因車禍去世後也埋在村內。
1992年時,奧巴馬初訪家鄉,把未婚妻領進門。老奧巴馬的生平比較複雜。他在肯尼亞時就
娶了第一個妻子柯齊亞,並育有兩個孩子,兒子羅伊和女兒奧瑪。
按照奧巴馬的說法,父親從沒真正離開柯齊亞。但鄧納姆說,老奧巴馬確實與柯齊亞分開,但“由於結婚時是一個鄉村婚禮,所以也沒有文件證明離婚”。老奧巴馬和鄧納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許也沒有適當的文件證明。
奧巴馬在回憶錄中說:“這段婚姻如何開始和何時開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細節我永遠沒勇氣弄清。”老奧巴馬離開鄧納姆和兩歲的兒子去哈佛讀書後,後來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露絲回到了非洲。
露絲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亞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死於車禍。但是,老奧巴馬還經常探望柯齊亞。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心懷著自己的“美國夢”,一步步走向成功……
奧巴馬的成長之路
奧巴馬身世複雜、經曆坎坷,但長大後,在芝加哥市組織慈善事業,逐漸積累名聲。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成為《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黑人主編——這個位置通常被視為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當秘書、進而步步高升的敲門磚,但奧巴馬畢業後,卻選擇了芝加哥一家專門受理民權訴訟的小型律師事務所。奧巴馬之後選擇從政,連任3屆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2004年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脫穎而出,將知名度擴大到全美。當年,他贏得國會參議員選舉,成為美國曆史上第5位黑人聯邦參議員。
蘇爾亞庫素瑪說:“你知道,擁有一個白人母親、一個黑人父親,還到過印尼,這使他和他的母親一樣,容易對各種人產生認同感。”一些美國社團把奧巴馬當作一種證明:融合可以超越種族。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公眾政策研究人員威廉·高爾斯頓說:“我認為,美國選民已經準備支持具體表現美國夢的領袖。"
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拉裏·薩瓦托認為,奧巴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選民,無論存在何種爭議。
薩瓦托說:“美國人喜歡成功的故事。”蘇爾亞庫素瑪說,她可以想象到奧巴馬母親的“熱烈表現”,“如果她知道巴裏,她的孩子在競選美國總統,她會有多麽驕傲”。
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亞伯拉罕·林肯隻能坐著馬車來巡回演講;七八十年前,為了獲得勝利,富蘭克林·羅斯福已可以拿著廣播喇叭進行宣傳;到了肯尼迪時代,在電視上麵對萬千觀眾發表演說成為常態。
2008年美國大選,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希拉裏,抑或共和黨的麥凱恩和羅姆尼,都爭先恐後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發布即時動態,同時也收集民意民聲。
矽穀的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能夠利用網絡全部潛力的競選者,將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紐約日報》也認可這一點:“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絡。”
互聯網,這種最開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參與到選舉的政治事務中。奧巴馬,47歲的黑人偶像,憑借著平民出身、經曆複雜的優勢,打出“革新”“夢想”的旗號,在一臉陽光的帥氣中,成為最會利用互聯網工具的人。
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奧巴馬在2008年1月份收到的3600萬美元捐款中,有2800萬美元是通過互聯網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單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和傳統的通過競選集會以及舉行募款餐會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奧巴馬得到的這些小額捐款,多半是自發的網上轉賬。這應該被看作一個信號。美國國會規定,每個人向總統候選人捐助選資金,不得超過2300美元。因此,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籌款額上壓倒其他對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選時期,他小試牛刀,被人稱為“菜鳥”的他"一鳴驚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10萬人的捐款,人數是希拉裏的兩倍!捐款數額也超過了希拉裏。從那時開始,奧巴馬就擁有一個“網絡提款機”。
《時代周刊》評論:“奧巴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來自數千位不計名的普通支持者,但賬麵上無法看到的數據,將在未來的選票數量上體現,人們期待著這樣的驚喜。”在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上,粉絲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政編碼,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信息列表,並據此加入支持奧巴馬的團體。
戈倫博格說:“這些集會吸引了社區人群的極大興趣。人們一回家就上網捐款。而這些人以前從沒卷入過競選活動。”相形之下,奧巴馬的黨內對手——希拉裏,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置了類似的“郵編定位”功能,以聚攏和發展支持者,但效果遠遜於奧巴馬。原因是,奧巴馬進入了互聯網的WEB2.0時代。
“這是互聯網時代,奧巴馬知道經常上網和有時間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大都沒那麽多時間,也不會自降身份與窮人一起爭論”,一位奧巴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數作為評判,奧巴馬無疑將獲勝。”
“奧巴馬現象”
所謂"奧巴馬現象",就是2008年總統大選初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掀起的政治旋風。作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黑人,奧巴馬將“希望”和“變化”作為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次次突破人們的預期,不斷刷新美國政治史新紀錄,形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對傳統的選舉格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
奧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就已在政壇造成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奧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肯尼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如今“奧巴馬”這個名字在美國已成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並且“奧巴馬”這個名字已經改變了英語,美國社會出現了一批以“奧巴馬”為詞頭的新名詞,如“奧巴馬女孩”"奧巴馬風暴"“奧巴馬搖滾”“奧巴馬十月”等等。
《華爾街日報》甚至驚呼:麵對“奧巴馬大潮”,希拉裏還沒有被淹死本
身就足以說明她是一位多麽出色的政治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在《當魔術消失的時候》文章中,認為“奧巴馬狂熱”已經變成“奧巴馬失落變態症候”。現在,“0.C.S.”已經變成一個英文新字,出現在美國政治議論之中。就是在這種“奧巴馬狂熱”現象下,眾多選民被迷得神魂顛倒,助他寫下一係列連勝的戰績。
“奧巴馬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奧巴馬代表著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選民求變的心理。這種變分為幾種:麵對美國內外交困,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
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美國麵臨一個“戰後嬰兒潮”到“後嬰兒潮”的世代交替的變化,選民需要一個清新的、超越黨派利益彌合分裂的“後嬰兒潮”領導人。
總之,奧巴馬成為變革的代言人。選民需要一個領導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共和黨執政7年來,經濟不振,財政巨額虧空,美元貶值,物價飛漲,還有次貸危機,使人民生活日趨艱難,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已經高達5000萬。二戰嬰兒潮的一代人,即將達到退休年齡,將來有可能麵臨政府無力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困境。
對外方麵,反恐越反越恐,伊戰越陷越深,盟國離心離德,外交乏善可陳,國際影響日益削弱。盡管國力依然強大,科技領先,但內外決策失誤已經給美國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失,影響到了選民的利益。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思變,對於白白耗費財政資源,過度幹預國外事務以及國會陷於兩黨爭議,為了支付戰爭費用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做法,招致強烈不滿。盡管奧巴馬沒有開出如何變革與施政的清單(施政綱領要在黨代會上產生),但“變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到了選民的心坎上,成為他產生巨大影響力與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民需要一位給予美國新希望和信心的領導人。
美國精神的深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這些理想和信念能讓美國人不論是在繁榮時還是在逆境時,都能始終保持一種集體良心而不失望,並能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美國人共同努力。
近年來,特別是“9·11”以後,美國的這些共同的理想、價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斷萎縮,美國開始日益走上分化。奧巴馬承諾,如果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曆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
同時,依循美國政治的慣例,奧巴馬還要讓大家知道這種新美國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國夢。
於是在競選中他不斷重複“改變”“希望”和“相信”這幾個關鍵詞,使他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國的象征。
正如希拉裏的一位顧問所說,希拉裏能打敗任何對手,但奧巴馬不是一位參選人——他代表了一種運動。他不是在推銷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銷一種願景;他展示的是對一種信念的忠誠,對人們實現信念的力量的忠誠。而這種信念就是變革,這就是為什麽人們並不關心其政策細節的原因:夢想本身就已經足夠。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邁克爾·巴龍認為,美國的選民結構每隔16年會有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比較願意冒險選擇新人。所以16年之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周刊》的專欄記者艾特指出,其實選民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克林頓擊敗老布什當選總統就已有先例。克林頓46歲時當選總統,是第一位“戰後嬰兒潮”時代入主白宮。
其實這可以從曆史來尋找根源,比如從二戰結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國總統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從將軍到上校,然後到中尉,開始是艾森豪威爾將軍,肯尼迪是校級軍官,老布什是尉級軍官,到了克林頓時代,二戰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戰後嬰兒潮”這一批,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頓和小布什。
他們正好執政16年,從美國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這批人也開始淡出政治舞台,“後嬰兒潮”的人要起來了。
“奧巴馬現象”產生的一個更大的背景是,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民權運動方麵的確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運動。經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美國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障礙,現在美國政壇上活躍著很多黑人領導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鮑威爾、賴斯和羅德·佩奇。顯然,通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後,相當一部分黑人精英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而且幫助美國在解決種族問題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是“奧巴馬現象”產生的最大背景。沒有這一背景,“奧巴馬現象”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奧巴馬現象”產生與媒體追求轟動效應也不無關係。媒體首要任務就是收視率,這是媒體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轟動效應也就成為媒體的應有之意,這自然形成了選民從眾和跟風的心理。媒體的追求轟動效應。奧巴馬的接連取勝,不僅增加了奧巴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對選民、特別是那批本來就在希拉裏和奧巴馬之間晃**的中間選民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也是一種必然。
至於希拉裏所抱怨的“美國媒體對她不夠友善”問題,並且,媒體喜歡
炒作,一般不會一邊倒地傾向奧巴馬或者希拉裏,但是奧巴馬最近連勝,媒體對他的讚譽之詞會更多一點。因為媒體靠收視率為生的。另外,奧巴馬受到更多媒體青睞,還在於奧巴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聞點可以發掘。還有,奧巴馬畢竟是年輕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奧巴馬對網絡等新興媒體也更重視,也更容易和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體對於他“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等大張旗鼓地報道,對他人氣的聚集和籌資都很有利。
當選總統
據初步統計結果,奧巴馬已獲得297張選舉人票,超過當選總統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麥凱恩僅獲得145張選舉人票。成功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後的奧巴馬在芝加哥發表講話,表示“這是屬於大家的勝利(thisisyourvictory),美國即將開始改變(changehascometoAmerica)”。同時,他還感謝了自己的家庭和團隊,並且向對手麥凱恩表示敬意。麥凱恩也在隨後致電奧巴馬表示祝賀,奧巴馬也表示非常期待麥凱恩能夠加入未來的美國政府一起共事。
政策主張
經濟發展理念:奧巴馬的主張基本延續民主黨傳統政策,擴大政府幹預經濟的職能,緩和貧富矛盾,創造共同繁榮。
金融危機:除了支持布什政府救市計劃外,奧巴馬還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救援計劃,包括承諾未來兩年內向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提供臨時稅收優惠,公司每提供一個新的崗位就能獲得3000美元的稅收減免;允許美國家庭提前從養老金賬戶提取總額不超過1萬美元的資金;對陷入困境但仍在努力還貸的購房者,將其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的期限寬限90天;呼籲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財政部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
在金融危機發生一周年之際,奧巴馬再次闡述金融監管改革的三項原則,即保護消費者、堵住金融係統和監管係統的漏洞、強化國際合作。他說,金融監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透明度、強化問責製。
對外政策:奧巴馬的總體外交和安全政策思路是注重以談判商協及多邊合作解決重大國際問題,重新確立美國的領導地位,並表示會與伊朗、敘利亞、朝鮮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領導人談判。
他一直反對伊拉克戰爭,並在競選中承諾,如果當選總統,會在上任後16個月內從伊撤出美軍作戰部隊。他還承諾當選後對阿富汗增兵7000人,並曾表示如巴基斯坦不對巴阿邊境的恐怖分子采取行動,美國將單方麵發動未經巴允許的打擊行動。對伊朗,他認為通過外交手段與伊朗領導人直接接觸,比單純加強製裁更有利於解決伊朗核問題。在對華政策上,奧巴馬認為美國需要與中國建立長期、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關係。主張深化美中經濟安全和全球政策問題方麵的高層對話,加強兩國環保和軍事交流。
個人著作
在踏入政壇之前,奧巴馬出版了其青年及早期事業的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該書於1995年出版,並於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了新版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稿。該書的音頻版本獲得了2006年格萊美獎的最佳誦讀專輯。
2004年12月,奧巴馬與三本書簽約,合約價值190萬美元。第一本書《無畏的希望》(TheAudacityofHope)在2006年10月出版,論述了奧巴馬的政治理念。該書自出版後在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
第二本書由於出版合約仍未公開,該書是奧巴馬和妻子、兩個女兒合著的兒童書,其利潤將贈予慈善機構。而第三本書的內容現在也尚未公開。
美國蘭多姆出版公司旗下的ThreeRivers出版公司表示,奧巴馬新書《我們相信的變革:貝拉克·奧巴馬重續美國承諾的計劃》,將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頻和電子版本,然後於9月9日正式上市。
這本書由奧巴馬親自作序,介紹自己的政策立場和這次總統選舉的重要意義。他的競選團隊成員也撰寫了一些章節,介紹奧巴馬在醫療保險、能源和國防安全等重要問題上的觀點。此外,該書還囊括了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發表的7次演講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競選總統和出訪德國時的演講。
他的另一部新作名為《讚美你:致我女兒們的一封信》的插圖讀物中,奧巴馬描寫了美國13位各領域拓荒者的故事,其中包括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第一位黑人球員魯賓孫以及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等,借此向3歲以上的兒童傳達“美國精神”。
哥倫比亞大學小百科
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最早進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著美國大學中最嚴格的核心課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以卓越的學術成就而聞名。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在美國大學普通教育課程設置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注重批判性思維的課程理念、跨學科的課程組織、層次性的課程設置,以及注重原著的課程實施,這些對於中國大學普通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