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達賴

康熙年間,發生藏蒙各派政治勢力之間複雜的政治權力及政治主張的矛盾與鬥爭有:首先,長期以來,西藏地方勢力與和碩特蒙古汗王之間,存在著爭奪西藏統治權的鬥爭;其次,顧實汗死後,青海眾台吉與在西藏的和碩特汗,為爭權奪位發生矛盾;最後,青海眾台吉之間的政治傾向性,有時亦出現分歧。

這些矛盾、分歧和鬥爭,在一段時間裏,反映在擁戴哪個達賴喇嘛的問題上,都攻擊對方擁立的是假達賴喇嘛,而自己擁戴的是真達賴喇嘛,因而產生混亂與爭奪。

第巴桑結嘉措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公布五世達賴去世消息,同時宣布轉生靈童已找到,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降生、年已十六歲的倉央嘉措。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迎倉央嘉措至布達拉宮坐床,是為六世達賴喇嘛。康熙皇帝授予印信、封文,予以承認。然而第巴桑結嘉措的政敵和碩特汗卻表示反對,視之為假達賴喇嘛。

和碩特汗與噶丹頗章政權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桑結嘉措任第巴伊始,就對蒙古汗幹涉西藏政務心懷反感。受封土伯特王以後,更急於獨掌西藏大權,擺脫和碩特汗。

康熙四十年(1701),達賴汗去世,長子旺劄勒即位。康熙四十二年(1703),達賴汗次子拉藏汗毒死其兄,奪得汗位。拉藏汗與第巴桑結嘉措的關係日益惡化。雙方終於發生軍事衝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七月,桑結嘉措兵敗被殺。拉藏汗另立隆素為第巴,向康熙皇帝陳奏假達賴喇嘛情由及事件經過,說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雖然拉藏汗與第巴桑結嘉措勢不兩立,但他們都臣服於朝廷,都力爭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加封。康熙皇帝想利用忠於清王朝的地方勢力穩定邊疆,鞏固國防,不願與其中任何一派決裂,所以經常在他們對立的兩派之間調解,謀取平衡。如冊封第巴桑結嘉措為土伯特王,並承認他所確立的六世達賴喇嘛。然而,當拉藏汗殺桑結嘉措、左右著西藏局勢、要求“廢立”六世達賴喇嘛銀製五世達賴喇嘛像時,康熙皇帝又繼續承認並予以支持,遣使冊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賜金印,令拘假達賴喇嘛赴京。

一個假達賴喇嘛為什麽還要派人拘擒?康熙皇帝認為眾蒙古都傾心皈依達賴喇嘛,這個達賴喇嘛雖假,而有達賴喇嘛之名,眾蒙古信服,倘被策妄阿拉布坦迎去,則西域、蒙古將都傾向策妄阿拉布坦,故特遣席柱等前去拘假達賴喇嘛赴京。事實證明,康熙皇帝預見的正確性。果然,席柱等剛到拉薩,策妄阿拉布坦也令人來迎六世達賴喇嘛。但因眾喇嘛紛紛反對,甚至以“離散”相威脅,未便立即執送,待眾人情緒稍許緩和後,拉藏汗方起解假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赴京。

拉藏汗將假達賴喇嘛解京時,曾奉諭旨,令尋真達賴喇嘛。於是他遵旨選立波克塔山的胡必爾汗伊喜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迎至布達拉宮坐床,前後十一年之久。但西藏人民始終未承認,視之為假達賴喇嘛。青海眾台吉也不相信,而另奉裏塘的噶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的胡必爾汗,彼此爭論不休。

康熙皇帝極力進行調解,並派內閣學士拉都渾率青海眾台吉的使者,趕赴西藏調查。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七日拉都渾返京,康熙皇帝命議政王大臣等討論,最後經康熙皇帝批準,作出兩項決定:其一,拉藏汗所立達賴喇嘛,既問之班禪胡土克圖,確知真實,應予以承認。但因其年幼,暫不給封號;其二,鑒於青海台吉等與拉藏汗不睦,西藏事務,不便令拉藏獨理,特遣侍郎赫壽前往西藏,協同拉藏辦理事務。清廷設置駐藏大臣自此開始。次年三月,康熙皇帝應拉藏、班禪、赫壽及諸寺喇嘛之請,封伊喜嘉措為達賴喇嘛,給予金冊、金印。

鑒於西藏形勢此較混亂,康熙皇帝於五十二年(1713)正月,以五世班蟬胡土克圖羅桑益喜為人安靜,熟諳經典,勤修貢職,初終不倦,決定照封達賴喇嘛之例,給予印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班禪之號始自四世班禪羅桑曲結。以其精通“五明”,故尊稱“班禪”,意為智德深廣。額爾德尼,本係蒙古語珍寶的意思。自此便有了“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後,班禪遣使進貢,與朝廷建立直接的聯係。康熙皇帝以冊封達賴之例冊封班禪,目的在於提高班禪地位,使之與達賴共主喇嘛教,協助拉藏汗管理西藏地方事務,安撫西藏人心,穩定形勢。

然而,青海台吉與拉藏汗的矛盾並未就此緩和。康熙五十三年(1714),青海右翼貝勒戴青和碩齊察罕丹津等上奏:“裏塘地方新出胡必爾汗,實係達賴喇嘛轉世,懇求冊封。其從前班禪胡土克圖及拉藏汗題請安置禪榻的胡必爾汗是假。”

康熙皇帝認為,青海眾台吉和拉藏汗都是顧實汗子孫,應使之和睦相處,若將此胡必爾汗留住青海,恐其兄弟內或起爭端,故特遣侍衛阿齊圖等前往,諭令將裏塘的胡必爾汗送至西寧口內寺廟居住,置於清軍武力控製之下。同時,遣主事眾佛保往班禪處,問此胡必爾汗是真是假。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眾佛保取回班禪印文,認定裏塘胡必爾汗是假。康熙皇帝部署侍衛阿齊圖,傳集青海兩翼諸貝勒、台吉等會盟,當眾宣示皇上仁愛之意及班禪送來印文,令將胡必爾汗送至西寧口內紅山寺居住。

但青海眾台吉間有分歧,貝勒色卜騰紮爾等認為應遵旨將胡必爾汗送至西寧口內;而貝勒察罕丹津等,則借口胡必爾汗年幼未出痘,今年不宜出行,拒絕交出。而且據傳察罕丹津欲兵戎相見,聯合羅卜臧丹津等盟誓,攻取遵守朝廷旨意的貝勒色卜騰紮爾等五家,然後將胡必爾汗以武力送往西藏,強行登上達賴喇嘛禪榻。

康熙皇帝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不能猶豫,當即決定增兵西寧,若察罕丹津果肆猖狂,即行征討;另諭四川鬆潘預備兵馬,如聞察罕丹津有送胡必爾汗西行之信,即從後追剿。察罕丹津等得知朝廷有備,未敢妄動,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主動將胡必爾汗送至康熙皇帝指定的西寧口內宗喀巴寺(塔爾寺)居住。康熙皇帝繼續采取調和態度,為促進青海眾台吉的團結,穩定青海局勢,於同年閏三月重新任命兩翼首領,令羅卜臧丹津、察罕丹津、達顏管理右翼事務,額爾德尼厄爾克托克托奈、阿喇布坦鄂木布管理左翼事務。派公策旺諾爾布、侍衛布達理同郎中長受、主事巴特麻等至青海會盟,令其永遠和睦相處。選拔駐紮西寧的西安滿洲兵五百名,令侍衛阿齊圖、護軍參領欽第由,率往青海西北形勝要地噶斯口防守,以防策妄阿拉布坦派人侵擾青海,搶奪新出的胡必爾汗。

康熙皇帝為穩定邊疆形勢,防止策妄阿拉布坦乘隙而入,對青藏各派之間的鬥爭基本采取調解態度,盡一切可能消除矛盾,至少不使事態擴大;原則上承認既成事實,支持一切忠於朝廷的派別,體現了封建君主所共有的是非標準;對於達賴喇嘛,能維護則盡量不替換。但是西藏形勢更為複雜,各派都力圖擁立自己的達賴喇嘛,為已所用,增強自己的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以戰勝對手。不久,發生了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犯西藏事件。康熙皇帝在青海的努力為平息這次變故做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