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即位

順治十七年(1660)年底,正值新年即將來臨之際,玄燁的父親順治皇帝突然染上了天花,這在宮內引起了極大震動。頓時,節日的氣氛全無,宮中剛掛上的門神、對聯、彩燈、彩帶都被撤去了,禮部奉旨宣布免去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慶賀禮,早已做好準備進宮參加元旦盛宴的大臣們聞訊忐忑不安。正月初四日,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下令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類罪犯悉行釋放,以祈求皇帝康複。

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病臥養心殿,自知危在旦夕,思慮萬千,憂心忡忡。因為膝下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究竟選擇誰來繼任?又選誰來輔佐?這對於幼帝和平而穩定的度過輔政到親政的交替時期,無疑是有決定性作用的,直接關係著清朝統治的安危。

鑒於漢族嫡長子繼位已被太祖努爾哈赤所否定,於是順治吸取了漢族皇位傳子製與滿族君主推選製的特點,憑借自己所處的至尊地位,創立了由皇帝從眾皇子中選擇繼承人的建儲製度,這一建儲製度後來成為大清王朝的定製。玄燁繼位就是這一建儲製度的首次實踐。

選定皇位繼承人,同皇子生母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順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孝莊文皇後的侄女。順治八年,博爾濟吉特氏被冊為皇後。博氏容貌佳麗,又極巧慧,但是她生活極其奢侈,而且嫉妒心極重,“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因此,順治皇帝以秉承孝莊皇太後的“慈命”為借口,毅然廢了皇後,將博氏降為靜妃,改居側室。順治十一年(1654),順治皇帝娶孝莊的侄孫女、科爾沁貝勒卓爾濟之女為第二位皇後,第二位皇後雖“秉性淳樸”,但“又乏長才”,順治同她也很疏遠。至於玄燁的生母佟氏,也未能得到順治的寵愛。當時,最受順治寵愛的是滿洲世族內大臣董鄂碩的女兒董鄂妃。董氏十八歲嫁給順治,先後被立為賢妃、皇貴妃。董妃“雖未經後名,實後職也”。順治十七年(1660),董妃不幸早逝,順治痛不欲生,立即追封董妃為皇後,加諡“孝獻”,輟朝五日,“喪葬典禮,過從優厚”,又自撰《董妃行狀》數千言,以寄哀思。董妃隻生一子,排行第四,很得順治的寵愛,據說,順治指定董妃之子為未來的皇太子,不料董妃之子命短,僅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還特封他為榮親王,並按親王禮儀埋葬。

董妃的兒子夭亡後,玄燁在順治心目中的地位得到加強。順治的長子牛紐兩歲時就死了。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他以下的四個弟弟皆幼。這時隻有寧妃所生的二子福全和玄燁年齡較大,他倆都是庶出,但玄燁較福全有著更多的優勢,因為他比福全聰慧。六歲時,有一次,他同福全和皇五子常寧去向皇阿瑪請安,順治皇帝逐個麵問三人的誌向,皇五子常寧剛三歲,還不懂事,沒有回答。福全表示“願以賢王對”。玄燁卻機靈地答道:“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一個六歲的幼童就有了效法皇父的遠大抱負,而且表示將竭盡全力去實現這個目標。順治皇帝聽了當然十分賞識,據《清實錄》載,“世祖皇帝於是遂屬意焉”。所以,順治皇帝在臥床之時,特地派人去征詢平時很受自己尊敬而信賴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認為玄燁比福全略小,不過已出過天花,有免疫能力,福全卻未曾出過天花,很有可能發生類似眼下順治這樣的悲劇。順治鑒於自己的病情,覺得湯若望說得很有道理。尤其是玄燁一直受到其祖母孝莊文皇後的深愛,在孝莊文皇後的全力支持下,順治皇帝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立玄燁為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日夜半,順治預感到生命垂危,急命太監傳呼原任學士麻勒吉與學士王熙兩人趕赴養心殿。順治對王熙說:“朕出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這時,王熙卻跪伏榻前,泣不成聲,順治深情地安慰王熙道:“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數,君臣遇合,緣盡即離,爾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時?尚可遷延從事。致誤大事。”王熙強抑悲痛,立即在禦前先草擬好第一條,奉交順治,順治支撐著病體,閱畢時已癱在**,動彈不得。麻勒吉與王熙立即奔到乾清宮西朝房遵照順治的意旨,連夜起草了遺詔,然後由侍衛賈卜嘉迅速送到養心殿,交皇帝過目。順治皇帝掙紮著將遺詔反複修改,“進呈者三,皆報可”。於是,順治叫麻勒吉懷收遺詔,同賈卜嘉一起去奉知皇太後。次日半夜,順治皇帝死於養心殿。初八日頒布遺詔,遺詔說:“主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佟妃氏所生,年八歲,岐嶷穎聰,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製,待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

正月初九日,八歲的玄燁即位。清廷分別遣官員告天、地、宗廟、社稷。玄燁穿上孝服在順治皇帝靈前敬讀告文,行三跪九叩禮接受詔命。然後他換上禮服,到皇太後宮行禮畢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寶座,君臨天下,做了清朝入關後第二個皇帝。而後布告天下,頒詔大赦,以明年為康熙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