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撫並用

自平叛戰爭伊始,康熙皇帝就有招撫叛賊之意。王輔臣叛降吳三桂,康熙皇帝曾連降專敕招撫。但初期軍事上不能造成壓倒敵人的優勢,招撫難以奏效。後王輔臣被圍困於平涼、固原一隅,主動乞降,康熙初疑為緩兵之計,不予接納,雙方僵持將近一年,後見強攻不下,轉而采取“剿撫並用”策略,收到良好效果,平涼一帶,旬月綏平。此後,康熙將“剿撫並用”策略迅速推廣於各個戰場,令對叛變者,隻要有悔罪輸誠之心,均可容納。

繼陝西之後,康熙將下一個剿撫重點定在福建。他一向認為耿精忠與吳三桂不同,係一時無知,落入他人奸計。因此,在對吳三桂在京的子孫正法的同時,則對耿精忠諸弟照舊寬容,所屬官兵亦未加罪。而且,早在耿精忠叛亂不久,康熙皇帝就派遣工部郎中周襄緒偕精忠護衛陳嘉猷赴閩,帶去其招安諭旨。後來雖然派出大將軍康親王傑書至浙閩前線,加強軍事進攻,仍不忘經常遣人前往招撫。

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因鄭經已占據原屬耿精忠管轄的漳州、泉州等七府,鑒於耿、鄭矛盾尖銳,加以耿軍內部軍餉匱乏,軍士逃亡,百姓不滿,困難很大,耿精忠被迫後撤建昌府新城(今江西黎川)等地的軍隊。清軍乘機於同年八月二十日攻克仙霞嶺,進占浦城縣,平閩大局已定。康熙為盡快解決福建問題,諭令康親王說服耿精忠早日歸降。同年九月,康親王大軍收複建寧(今福建建甌)、延平(今福建南平)等府,耿精忠無力再戰,派其子耿顯祚赴延平迎康親王軍隊至福建。同年十月初四,康親王至福建時,耿精忠率文武官員出城相迎。康熙皇帝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領所屬官兵隨大軍征剿海逆,圖功贖罪。此後,清軍又在居鄉守製的侍讀學士李光地協助下擊敗進犯泉州的鄭經軍。各地叛軍紛紛投誠,福建、浙江相繼平定。

福建的形勢直接影響著廣東,駐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自吳三桂叛亂以來,一直忠於清廷。康熙皇帝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督撫提鎮聽其節製,文武官員聽其選補。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廣東形勢惡化。尚可喜臥病,長子尚之信暫代理事;平南大將軍尚之孝在潮州對抗鄭經軍失利,退守惠州;高州總兵祖澤清、藩屬水師副將趙天元、總兵孫楷宗相繼叛降吳三桂。在這種情況下,尚之信在康熙二月二十一日倡兵作亂,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偽職,殺其父身旁得力謀士金光,奪其弟尚之孝兵權。兩廣總督金光祖與巡撫佟養钜亦降賊。

康熙皇帝對廣東問題早有思想準備。

他認為,尚之信叛亂不足懼,吳三桂不會信任他,而且其內部矛盾重重,實力不強。隻要順利解決福建問題,尚之信不難招降。於是,他一麵令安親王嶽樂攻長沙牽製吳軍主力,令簡親王喇布速取吉安,既保嶽樂後路,又可進剿廣東;另一方麵,加緊招撫福建的耿精忠。同年十月,尚可喜去世。廣東地方官員堅決抵製尚之信等叛亂行為,支持滿清政府。同月,福建耿精忠降清。在這種形勢下,尚之信果如康熙皇帝所料,主動派人持密書至簡親王喇布軍前請降。康熙皇帝於同年十二月九日降敕赦免其罪,令其相機剿賊,立功贖罪。同時,命莽依圖為鎮南將軍,領兵自贛州入廣東受降。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二十九日,莽依圖率兵至韶州,尚之信於是年五月初四率省城文武官員及兵民等歸降。康熙命尚之信襲封平南親王,下屬將領各複舊職。與此同時,康親王傑書奉命派遣將軍喇哈達、都統賴塔從福建進兵廣東潮州,並駐於該地。原潮州總兵官劉進忠,原高州、雷州總兵官祖澤清等先後歸降。原兩廣總督金光祖亦動員舊督標官兵擒偽總督董重民等,上疏歸正,至此,廣東亂局全部平定。

陝西、福建、廣東相繼順利解決,對廣西叛軍的招撫工作也由麻勒吉加緊進行。這時,清廷從與敵相持狀態,開始轉入反攻。

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十六日,康熙皇帝敕諭各省王、貝勒、大將軍、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等,部署在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全麵推行“剿撫並行”策略。如有擒殺賊首,投獻軍前,及以城池兵馬來歸者,仍論功優敘。此後,每當戰事進展到關鍵時刻,康熙都發布招降敕書,由專門從事招撫的人員掌管,隨時發送。隨著剿撫並用政策的推行,降軍越來越多,戰局變被動為主動。這時,康熙皇帝開始集中精力關心湖南戰事。康熙皇帝一向認定吳三桂是主要敵人,湖南是主要戰場,他曾說:其他戰場報捷不為喜,吳三桂是賊渠,隻有破嶽州、澧州方可喜。因此,他自平叛戰爭開始以來,一直很關注湖南戰場的戰事。

康熙皇帝在處置陝西緊急事變中也不忘湖南問題,並擬定一項新的作戰方案,即改正麵進攻為迂回包圍。他認為吳三桂長期占據嶽、澧等地,主要軍糧源於長沙、衡州,因而欲滅吳三桂,必先攻長沙,斷其餉道。他在給嶽樂的諭旨中闡明了攻取長沙的重要意義:“一以斷賊餉道,一以分賊兵勢,一以扼廣西咽喉,一以固江西門戶。而且,陝西發生叛亂,川賊必通楊來嘉、洪福二賊,窺我鄖襄,擾我南鄧,侵我荊州後路。因此,進兵湖南,刻不容緩。”康熙皇帝於康熙十四年(1675)正月二十九日,命嶽樂從速安排好江西要地的工作,稍有就緒,即進取湖南。正如康熙皇帝所料,吳三桂企圖乘王輔臣叛變之際進犯荊、襄。他留兵七萬守長沙、醴陵、萍鄉,以擋嶽樂江西的軍隊;又分兵七萬守嶽、漕諸水口,扼荊、嶽大兵咽喉,以拒長江以北清軍;又潛分其眾據彝陵(湖北宜昌)東北的鎮荊山,糾王會、楊來嘉、洪福等掠穀城、鄖城、均州、南漳,以逼襄陽,並通西北的叛軍;而他親赴荊州上遊的鬆滋(今鬆滋之北,近長江處),居中調度。對此,康熙皇帝四處調兵,堅守荊襄,並命簡親王喇布帶兵進駐江西,催促嶽樂從江西進兵湖南。嶽樂於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攻占袁州(江西官春)後,又收複萍鄉縣,進軍湖南。

至此,康熙皇帝已將六名大將軍中的三名投入湖南戰場。吳三桂見此情勢,急忙調集十八名將軍、十餘萬兵力,全力拒守長沙。康熙皇帝早已料到吳三桂將親援長沙,而其嶽、澧等處守軍會減弱,所以曾命荊、嶽大將軍王、貝勒等乘機進剿。然而,尚善與勒爾錦分別在同年三月初九和三月十八日渡江之後,進兵非常遲緩。勒爾錦在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再戰太平街時失利,便退兵荊州,因而失去一次進取的大好時機,迂回包圍計劃未能立即奏效。康熙皇帝事後惋惜地說:若大兵數路並進,吳逆斷無力隨處備設壕樁,以與大兵相抗,其滅亡可翹足而待。

諸王貝勒這種擁兵自重、踟躕不前、貽誤戰機的情勢,嚴重影響了盡快收複湖南計劃的實現。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麵,康熙皇帝在平定王輔臣之後,大膽地破例任命署前鋒統領穆占為實授都統,佩征南將軍印,率精兵出征湖南。穆占,滿洲正黃旗人,姓那拉氏,為葉赫貝勒錦台什的後代,初任侍衛兼佐領,後以功升授滿洲副都統、署前鋒統領。自入陝以來,在曆次戰役中,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康熙皇帝對穆占寄以最大希望,出征前特召來京,麵授機宜。吳三桂為擺脫在湖南三麵被圍的困境,於四月率眾往衡州,派遣偽將軍七人率賊兵三萬至湖南南部的宜章,妄圖進犯廣東樂昌,並分兵侵犯江西的南安州(大餘)圖謀兩廣。

對此,康熙皇帝一方麵命令將軍莽依圖、覺羅舒恕分別守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南安,協助湖南戰場;另一方麵令穆占會合簡親王喇布規取衡州、永興,遏賊後路。如此則廣東得以寬緩,而廣西欲降者亦可乘間來歸。穆占遵旨,於擊敗賊首郭應輔等人、收複茶陵州及攸縣之後,乘勝南下,複安仁、鄱縣。康熙十七年(1678)年初,他又連克郴州、桂陽,召降桂東、興寧、宜章、臨武、蘭山、嘉禾、永興等城,徹底粉碎了吳三桂進犯廣東的企圖,並準備在湖南戰場進行主力決戰。但因新收複之地增多,諸王不予配合,穆占不得不分兵防守,自駐郴州,以都統宜理布駐永興。六月,吳三桂集中馬寶、王緒、胡國柱等優勢兵力強攻永興,戰鬥激烈,晝夜不息。都統宜理布、護軍統領哈克山等戰死,前鋒統領碩岱率兵入城死守,浴血奮戰,情況十分危急。康熙皇帝為此憂心忡忡,直到敵人因吳三桂死而撤退,戰局才轉危為安。

簡親王和穆占均不敢丟下駐地馳援永興,事後互相抱怨。康熙皇帝則予以調解,勸他們彼此和衷共濟,並總結永興失利的深痛教訓,指出賊以大軍攻永興,形勢險惡,我方兵勢太分散,以致失利。他進一步概括戰略戰術的原則說:凡摧寇破城,必審量己力,可擊則擊之。如賊眾我寡,即宜調集諸路合為一軍,壯其聲勢,以圖攻剿。倘株守新收複城池,遲留疑畏,於大事殊無所濟。

吳三桂重視廣西的鬱林、湖南的郴州和永興等地,而忽略湖北的嶽州。康熙在派遣穆占橫掃衡、永等地的同時,決定乘賊之虛進攻嶽州。康熙十七

年(1678)閏三月,他居然封在湘潭率眾投誠的吳三桂偽親軍水師將軍林興珠為侯爵,授建義將軍,留在安親王軍前,剿撫叛軍。林興珠建議水陸聯合以困嶽州,以半數船隻泊於君山,斷常德之道,其餘船隻泊於香爐峽、扁山、布袋口諸處,並沿九貴山陸路立營,以斷長沙、衡州之道。如此,賊可不戰而斃。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議,指出擊破逆賊,規定湖南,在此一舉。於是,他急調荊州、陝西、河南、安慶等地軍隊參加圍攻嶽州之役。共集中鳥船百艘、沙船四百三十八艘,兵丁三萬,實力超過吳軍。

吳三桂軍事上喪失主動權,形勢日絀,於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衡州匆匆稱帝,聊以**,八月十七日病死。其孫吳世瑤繼立,部下渙散,軍心動搖。康熙皇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命大將軍貝勒察尼(尚善故,察尼代之)等水陸夾擊,速取嶽州。並發江南子母炮千門,調荊州水師營張忠標兵、嶽樂軍每佐領二三人,及江西總督董衛國軍兩千餘人赴援。敵軍實力不足,餉運不繼,十月下旬以後多次突圍,均未得逞。

康熙皇帝在加強軍事進攻的同時,又派偽水師將軍杜光學之子杜國臣去招降其父。固此事泄密,杜光學被殺。招降雖未成功,但加劇了吳軍內部的矛盾,偽總兵王度衝、偽將軍陳珀等於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十八日率部歸降清廷,吳應麟等棄城逃遁,嶽州收複。康熙皇帝聞訊,喜不自勝,再令各路大將軍、王、貝勒等,要廣泛傳喻和實施“剿撫兼施”政策。正月、二月間,湖南戰場上出現了諸路並進的大好形勢。長沙吳軍潛遁,嶽樂立即率部入城,並乘勝南下,恢複湘潭。察尼進兵湘陰,湖廣提督桑峨、固山貝子彰泰進占華容、石首兩縣。勒爾錦派兵渡江,收複宜都、澧州(湖南澧縣)、常德府(湖南常德市)等地。簡親王喇布派前鋒統領希佛夜襲衡州,取耒陽(今湖南耒陽)。偽總兵、巡撫等紛紛率眾投降,至此湖南基本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