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障礙

趙匡胤雖然擁有了改朝換代的實力,但是,他並不能輕舉妄動,他需要時機,時機成熟之後自然會水到渠成。

趙匡胤很清楚,之所以說時機未成熟,是因為他前進的路上存在障礙。還有幾塊攔路石橫亙在趙匡胤的麵前。李重進、張永德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人。這些人同後周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本人,也在蠢蠢欲動,覬覦皇帝寶座。要想一舉成功,趙匡胤必須首先清除障礙,搬倒攔路虎。於是,趙匡胤開始行動了。

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而張永德則是郭威的女婿,他們重權在握,地位高於趙匡胤,如果他們能和衷共濟,聯手合作,完全有可能改變趙匡胤的命運。可遺憾的是,兩人為了爭權奪利,鉤心鬥角,紛爭不斷。要了解其中奧妙,首先要從後周的軍製談起。

後周軍製同後漢相比,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增設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分掌全國兵權。郭威本是在侍衛親軍司的高中級將領支持下奪取政權的,他對兵權問題很重視,為防止別人故技重演,把侍衛親軍司的權力分散了,新創殿前司,任命李重進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下轄左右兩廂騎兵,左右兩廂步兵,每廂各兩軍,總兵力二萬餘人。人數雖然不多,但很有戰鬥力,是一支中央禁衛軍,地位至為重要。

侍衛親軍司的最高統帥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其次為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下設馬軍都指揮使,統率騎兵;步軍都指揮使,統率步兵。馬步軍又分左右兩廂,廂下設軍,所轄兵力大大多於殿前司。郭威稱帝後,王殷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位高權重,有“震主之勢”。王殷成了郭威的一塊心病。郭威去世前,害怕王殷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便設計將他處死,改任李重進為馬步軍都虞候,統率侍衛司。又任命駙馬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統率殿前司。

由於兩司實力不同,官員級別也就有所差別。殿前司的都指揮使地位比侍衛司的馬步軍都虞候略低,也就是說,張永德比李重進的權力小。高平之戰中,由侍衛親軍司組成的右翼軍一觸即潰,幸賴殿前司軍拚命奮戰,才扭轉了戰局使後周軍反敗為勝。戰後,世宗為嚴肅軍紀處死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將領七十餘人,並對軍隊進行整頓。趙匡胤受命挑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通過精選組成的皇帝近衛班歸殿前司指揮,這樣,殿前司的兵力得到進一步擴充,人數達到近三萬人。與此同時,由於侍衛親軍司的士兵,“累朝以來,老少相半,強懦不分”,也被精簡裁並,於是數量比原來有所下降,不足六萬人。

殿前司的兵力得到加強,但張永德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提高。相反,李重進卻由都虞候升為都指揮使,這使張永德心理失去平衡。於是,伺機報複李重進,在背後大講李重進的壞話,甚至派人向世宗密告“重進有奸謀”。二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周世宗對此洞若觀火,於是特設殿前都點檢一職,由張永德擔任,以此來安撫張永德的不滿和怨氣。這樣,張永德總算是和李重進地位相當,平起平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張永德的空缺,留給了趙匡胤。

盡管張永德和李重進為爭權奪利打得不可開交,但如果後周的統治受到威脅,他們的地位受到影響,他們肯定不會坐視不管,聽之任之的。因此,趙匡胤要謀奪最高統治權,首先就要除掉這兩個人,至少要將他們從這兩個性命攸關的位子上拉走。經過一番思考,趙匡胤首先選擇了張永德。

張永德一直是趙匡胤的上司,對趙匡胤也算不錯,兩人甚至還可以說是朋友。趙匡胤雖名位漸高,但因做官廉潔,手頭沒有積蓄,甚至家庭用度,也常捉襟見肘,張永德不僅在政治上給予提攜關照,還不時在經濟上予以資助接濟。賀氏夫人死後,趙匡胤續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做繼室,張永德又慷慨地贈送了他幾千緡金帛,使他風風光光地辦了個婚禮,張永德對趙匡胤可以算是不薄。但是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無毒不丈夫,政治鬥爭是無比殘酷的,來不得半點婦人之仁。趙匡胤於是祭起了黑刀,從背後向張永德的頭上砍去。

作為最高統治者,或許會容忍部下霸占幾個民女,侵奪幾畝土地,但如果圖謀不軌,企圖染指皇帝寶座,那就十惡不赦,萬萬不能容忍了。趙匡胤於是決定從這上麵著手。顯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無意中得到檢符木牌一塊,長約三尺,上麵刻著“點檢做天子”的字樣,這時任殿前都點檢的正是張永德。周世宗看到這一木牌,心中不禁一動:“難道我周氏天下要斷送在張永德手中?”聯想張永德和李重進為爭權奪利內訌不斷,加上他身為附馬,重兵在握,如果自己一命歸天,張永德就更加難以控製,應該早些提防。於是,在生命垂危之際,為保住周氏江山代代相傳,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加檢校大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周世宗死後,張永德又移忠武軍節度使。所謂“點檢做天子”,實際上是趙匡胤故意製造的謠言,張永德作為郭威的女婿,雖然手中握有兵權,但他在軍隊中沒有什麽群眾基礎。沒有圖謀帝位的條件,因此一紙命令,隻好乖乖交出殿前都點檢的大印,趙匡胤的目的達到了。趙匡胤此舉可謂一箭雙雕,不僅除去了一隻攔路虎,還爬上了殿前都點檢的位子,成為殿前司幾萬兵眾的最高統帥。

張永德的問題解決了,下一個就輪到李重進了。同張永德一樣,李重進也是作為郭威的外甥平步青雲而掌握兵權的。郭威臨終前“受顧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李重進盡管表麵上滿口答應,但內心卻有點不是滋味。後來輔佐世宗,南征北戰,表現也很不錯。可惜的是他沒有政治家的遠見,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但是他作為佐命元勳,且掌握了侍衛親軍司的數萬大軍,要想扳倒這個大樹,難度自然不小,不過辦法總是有的。

周世宗死後,年僅七歲的兒子宗訓繼位。他的母親符太後也隻剛剛二十出頭,湊巧的是符太後同趙匡胤弟弟趙光義的妻子是親姐妹。於是,趙光義的妻子這時被派上用場,銜命來到宮中,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極力煽風點火。符太後處事經驗不足,胸無主見,沒有看穿親姐妹的用心,便同意了趙光義妻子的意見。於是,一道聖旨,將李重進被貶到離京城遙遠的揚州當節度使,雖仍保留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但已有名無實,鞭長莫及,難以遙控京城的事態了。李重進就這樣被逐出權力核心。

到這時,殿前司的權力分布情況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副都點檢慕容延釗,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審琦。石守信、王審琦是趙匡胤的把兄弟,慕容延釗也同趙匡胤關係不錯。至此,趙匡胤已完全掌握了殿前司。

再來看看侍衛親軍司,前五號人物是: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鋒。其中,李重進已被貶到揚州,高懷德、張令鐸、韓令坤都是趙匡胤的自己人。執掌侍衛司大權的唯剩韓通一人不利於趙匡胤,韓通“振跡戎伍,委質前朝,彰灼茂功,踐更勇爵”,在李重進離京後,成為侍衛司的頭號人物,掌握了數萬大軍,對周也是忠心耿耿,應該有能力阻止任何不利於後周政權的舉動。可惜的是此人出身行伍,勇有餘而謀不足,性情剛愎暴戾,喜歡胡作非為,依恃大權在握,盛氣淩人,誰都不放在眼裏,吹胡子瞪眼睛,因此被人背後稱作“韓瞪眼”,最後成了爹不親,娘不愛,朋友不多,仇人不少,一個孤家寡人,沒有多少人買他的賬。因此,盡管韓通大權在握,也難有什麽作為,不足為慮。

那麽,此時朝中的情形又如何呢?新繼位的宗訓,年幼無知,自然不能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軍國政務,完全交給大臣們處理。世宗去世前,加樞密使魏仁浦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範質、王溥軍一道輔助宗訓,使周氏王朝代代相傳。但魏仁浦出身小吏,不是科班出身,難孚眾望。範質、王溥“忠厚長者”,隻知清廉自持,循規蹈矩,照章辦事,從個人品質上可說是老好人,但卻不能在變亂中力挽狂瀾,在政權危機存亡的關鍵時刻,沒有勇氣和能力挺身而出,安邦定國。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當時人們對趙匡胤的舉動並非毫無覺察。諫官鄭起看見趙匡胤久掌禁兵,“有人望,乃貽書範質,極言其事,質不聽”。楊徽之也曾“言於世宗,以為上(趙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但周世宗很自信,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隻要自己在世,趙匡胤絕不敢有非分之舉,同時,趙匡胤曾是自己的“患難兄弟”,又是自己一手栽培和提拔起來的,絕不會做忘恩負義之人。當然,更重要的趙匡胤本人工於心計,老謀深算,極善於掩飾自己,終於騙取了周世宗的信任,因而對於趙匡胤不利的逆耳忠言,自然難以被周世宗相信。下麵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清楚地看到,導致改朝換代的根本原因就是兵強將悍。因此即位之後,對武將們刻意防範,以發變生不測。趙匡胤兵權在握,正是周世宗刻意提防的對象之一。伴君如伴虎,趙匡胤如履薄冰,以免不小心被皇上抓住把柄,成為刀下冤鬼。據說,周世宗頑固而荒唐地認為,皇上必須長得方麵大耳,尖嘴猴腮的人是不配做人君的。因此,他即位後,唯恐自己的皇位被那些方麵大耳的人奪去,便使人暗地裏羅織罪名,殺了許多方麵大耳的大臣。

趙匡胤生得相貌堂堂,亦是方麵大耳,也曾引起周世宗的注意。有一天,世宗召趙匡胤一起喝酒。醉眼蒙朧中,周世宗盯著趙匡胤的雙眼說道:“愛卿方麵大耳,一派帝王氣象,說不定他日會位居九五之尊呢?"趙匡胤一聽,頓時嚇得滿身冷汗。為了掩飾自己慌亂的心情,猛喝了幾口酒,然後假裝醉眼蒙朧地說:“臣不僅方麵大耳,而且身壯如牛。不過,臣的軀體乃至性命,都完全屬於陛下。如果皇上喜歡,臣甘願為您奉獻一切。莫道是臉耳,就是心肝也很肥厚呢!皇上需要,隻管操刀來取,臣不敢皺一下眉頭!”周世宗隻不過是試探趙匡胤,聞言不覺有些尷尬:“愛卿言重了。”趙匡胤卻裝出一副很傷心的樣子:“皇上適才所言,好似萬箭穿心。臣方麵大耳,乃是父母所賜;皇上身登大寶,卻是天命所歸。臣不能違父母之命而生就這個樣子,就像皇上不能違天命而拒絕皇位,陛下看臣該如何是好呢?”周世宗開懷大笑:“朕不過是酒後戲言,愛卿不必當真。”

因為趙匡胤反應敏捷,隨機應變,這件事就這樣被他應付過去了,總算沒露出什麽破綻。但趙匡胤從此卻擔驚受怕,擔心有一天會被周世宗借故殺掉。所以此後處處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大意。在征伐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異常勇猛讓南唐恨之入骨,於是便玩弄離間計,企圖借周世宗之手除去這個可怕的敵人。派人送信給趙匡胤,並奉上白銀三千兩。趙匡胤本人就是玩弄陰謀的宗師級人物,一眼識破南唐的用心,自然不會上當。他爽快地收下禮物,然後全部送交國庫,南唐的離間計歸於失敗。趙匡胤知道功高遭忌,盡量克製自己,不但沒有盛氣淩人,反而待人處事更加謙恭。衝鋒在前,領賞在後,凡是戰功皆推與部下,不敢據為己有。父親帶病夜過滁州城,越匡胤以忠於王室將父親拒於城外,周世宗後來知道後,心中甚是感動。戰爭結束後,周世宗當著滿朝文武對趙匡胤說:“朕親征南唐,曆數諸將,功勞沒有比卿再高的,就是卿的父親,也未嚐沒有給朕立下功勞。朕當重賞卿家父子,以勸誡眾將。”趙匡胤聽罷,忙伏地叩道:“這次王師出征,所以獲勝,全仗陛下英明,聲威遠震,以及眾將士的拚命效命,臣實在不值一提,不敢貪功邀賞。”趙匡胤如此謙遜,周世宗很高興,早先對趙匡胤的疑心終於完全冰釋了。

就這樣,趙匡胤用自己的智慧和奸詐贏得了周世宗的信任,躲過了周世宗的猜忌。以致後來在因“都點檢做天子”的謠言而罷免張永德之後,又讓趙匡胤當上了都點檢。周世宗做夢都沒有料到前一位都點檢做天子是假,而後一位都點檢做天子卻成了真。這一方麵說明周世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終被趙匡胤所蒙騙;另一方麵也說明趙匡胤確實善於偽裝,奸詐無比。

客觀地說,趙匡胤對周世宗確實是心存畏懼,且敬佩有加的。如果周世宗不是突然病故,趙匡胤盡管有心,但他天膽也不敢付諸行動去謀奪皇位。周世宗英年早逝,給趙匡胤提供了難逢的契機。滿朝文武,誰又能夠阻擋趙匡胤稱帝的步伐?其他的人不值一提,隻有韓通。韓通本人是個赳赳武夫,胸無點墨,可他有個兒子韓徽卻足智多謀。韓徽小時生病,落下終生殘疾,成了駝背。被人稱為“橐駝兒”。別看他長得醜陋,卻很有遠見,經常勸父親早日下手,除掉趙匡胤,否則將悔之不及,但都被愚蠢的韓通所拒絕。其實,這時的趙匡胤羽翼已豐,勢力龐大,要除掉他又談何容易。這時對於趙匡胤而言,真是萬事俱備,皇位已是近在咫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已經全部清除,隻剩下采取什麽措施去實現他的雄偉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