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不倦

宋太祖性格比較內向。他雖然行伍出身,但與那些缺少文化素養的赳赳武夫大不相同,他酷嗜看書,雖行軍打仗,也手不釋卷。聽說民間有奇書,往往不惜千金購得。後周顯德年間,跟隨周世宗攻打淮南,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趙匡胤攻下壽州,私自運載貨物,達數車之多,都是一些貴重的東西。”周世宗將信將疑,派遣使臣前往檢查,打開所有的箱子一看,隻有書籍數千卷,並沒有什麽貴重東西。周世宗急忙召見趙匡胤,對他說:“你剛剛做我的軍事將帥,為我開辟封疆,應當努力堅甲利兵,要這麽多書幹什麽?”趙匡胤頓首道:“我沒有奇謀上讚聖德,承蒙皇上重用為將帥,常常擔心完不成任務,因此聚書觀看,為的是從中學到知識,廣見聞,增智慮。”

即位後,宋太祖更喜歡讀書,經常派人到史館去借書看。兵部郎中、知製誥盧多遜擔任史館修撰、判館事後,總是預先派人打聽太祖所要借閱的書目,然後預先通讀,在心中對該書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等待宋太祖問詢。而每當太祖問到涉及書中內容的問題時,盧多遜自然是對答如流,往往令同僚佩服不已。

宋太祖不僅自己好學不倦,還經常勸導文武臣僚和皇室子弟讀書。趙普在他的勸導下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終日手不釋卷。趙普在年輕時,並沒有多少學問,隻是對吏事較為精通。做了宰相後,太祖經常勸他多讀書,否則在朝廷難以立足。趙普於是有了好學不倦的習慣,每天處理完政事回到家中,就關起門,從書箱中取出書來,“讀之競日”。於是,從書中獲取了豐富的知識,“少習吏事”的趙普臨政處事,更是如虎添翼,得心應手。趙普去世後,家人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論語》二十篇,所以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對於武將,太祖也鼓勵他們讀書,他說:“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皇室子弟更應該讀書,他曾對秦王侍講說:“帝王的後代,應當多讀經書,知道曆史上治亂的情況。”

太祖有明確的讀書目的,即“廣見聞,增智慮”。勸導文武臣僚讀書的目的也十分明確,就是知為治之道,知治亂大體。具體一點說,就是吸取書本上的知識以及曆史上的經驗教訓,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辦事能力。讀過書後,他經常召集大臣一起討論曆代王朝的治亂興衰及其執政者的得失。開寶七年(974)閏十月二十日,監修國史薛居正等呈上新修的《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第二天,宋太祖就談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說:“昨觀新史見梁大祖暴亂醜穢之跡,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賊虐也。”乾德四年(966),太祖策試製科舉人的時候,同翰林學士承旨陶穀等人一起談到曆代帝王得失問題,他說:“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能享國者,良由此也。”史稱宋太祖“留意聽斷,專事欽恤”,對禦史台、大理寺等部門的官員的任用特別嚴格審慎,這與太祖注意吸取曆史上的經驗教訓有關。他曾對禦史台官員馮炳說:“我每讀《漢書》,見張釋之、於定國治獄,天下沒有冤民,這正是我所期望於你的。”太祖曾立有一條“家法”刻在碑上,藏於秘室之中,即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條家法的製定,也是宋太祖善於吸取曆史上的經驗教訓的結果。

宋太祖愛好讀書,很重視收藏書籍。唐末五代之際,兵火戰亂相繼,圖書散亡甚多,部分流落民間。在統一戰爭過程中,宋太祖對各國的圖書極為珍視,想盡辦法加以搜羅和收藏。平蜀後得書一萬三千卷,平江南後得書二萬卷。乾德四年(966),太祖專門為搜求、征集民間藏書頒布詔令,凡是官吏、百姓獻上的書籍,由史館查看篇目,凡館中沒有的書就加以收納。為了鼓勵人們獻書,規定獻書人都可到學士院接受關於做官的道理的策試和詢問,符合任職務件的記錄下姓名,然後上報太祖。這一年,涉弼、彭幹、朱載應詔獻書,共計一千二百卷,受到獎勵,賜予科名。通過向民間征集書籍,迅速豐富了國家藏書,僅史館藏書量即很快增至八萬卷。豐厚的藏書為隨後大型類書的編纂準備了物質條件。

太祖讀書較多,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有時善於借助詩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想法。他早年四處漫遊,有一天,看到幾個文人對著冉冉升起的太陽吟詩。麵對此情此景,他禁不住也吟出幾句來:

欲出未出光辣達,

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

趕卻殘星趕卻月。

這首《日》詩文詞樸實,吟出了朝陽不凡的氣勢,也吟出了太祖希望找到機會一展才華的心情。攻下荊湖後,太祖派使者到後蜀偵察。使者回來後,太祖問道:“劍外情況如何?”使者說:“但聞成都滿城誦朱長山《苦熱》詩曰:‘煩暑鬱蒸無處避,涼風清冷幾時來?’”太祖說:“此詩意甚明,及蜀民思吾之來伐也。”江南國主李煜歸朝之際,太祖對李煜說:“聞卿能詩,可舉一聯。”李煜思之良久,列舉了一首詠扇詩:“捐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不料,宋太祖回答說:“滿懷之風何足當!”很明顯,太祖的意思是再強大的割據政權也擋不住宋軍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