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鞏固政權 趙普獻計

盡快結束分裂割據局麵,重新實現中國的統一,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割據局麵再現,是趙匡胤建立趙宋王朝之後所麵臨的兩大難題。這兩個難題如何解決事關趙宋政權的穩定。這兩個棘手的問題都與唐中葉以來中國的政治局勢密切相關。號稱鼎盛的大唐,僅僅在經曆了安史之亂後就一蹶不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唐朝的軍事和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原來的“內重外輕”逐漸演變成“外重內輕”,而導致這個變化的就是軍事製度。

唐中葉以後均田製逐步瓦解,府兵製伴隨著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均田製的瓦解而隨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製。招募而來的中央兵雖然是被雇傭的職業兵,但素質差,數量少,不堪一擊。而“掌握政權、財權軍權”的邊鎮節度使依仗雄厚的財力可以不斷補充精兵強將,唐朝中央和內地的兵力曾一度僅及邊鎮節度使兵力的六分之一。事實上,唐朝中央事實上已經無法控製邊鎮及地方勢力的發展,“尾大不掉”的局麵就此形成。這些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為了搶占地盤、人口及財富,經常發生火並。唐朝中央為了抑製方鎮勢力,采取了以方鎮製方鎮的辦法,其結果當然是“按下葫蘆起來瓢”,沒有實際意義。從唐中葉開始,諸方鎮“喜則連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由其主演兵連禍結的曆史悲劇一幕接一幕。直到唐朝滅亡,朱溫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後梁,各地方鎮驕橫跋扈的局麵仍然繼續下。

從開平元年(907)朱溫建立後梁到趙匡胤建立宋朝這五十多年裏,中原大地朝代更迭,改朝換代如同兒戲,共經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四君。左右局麵的就是武力,即所謂“五代為國,興亡以兵”。後晉時期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公開宣稱天子就應該由兵強馬壯者來當,“寧有種耶”!“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周世宗柴榮即位後,雖然對政治、軍事進行了改革和整頓,但沒有從根本上從製度上扭轉“興亡以兵”的局麵,藩鎮勢力依然可以左右政局。

嚴酷的現實擺在宋太祖麵前,怎樣才能使新建立的趙宋政權不重蹈覆轍,不成為繼後周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如何削弱藩鎮力量,如何實現趙宋王朝的長治久安,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宋太祖的腦海中,使他寢食難安,唯恐大亂和不幸即刻降臨在自己的身上。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的相繼叛亂,有力地證實了危及趙宋王朝及皇位安穩的危險因素藩鎮勢力必須及時清除。如何清除呢?就在平定“二李”叛亂之後不久,宋太祖召來趙普商議此事。宋太祖問趙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共更換了八姓,烽煙不息,生民塗炭,這是什麽原因呢?我想消滅天下戰爭的根源,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應該采取什麽措施呢?”趙普聽到太祖提出這個問題十分高興,他說:“陛下考慮到這個問題,真是國家和人民的福氣。那些戰爭和動亂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於藩鎮權勢太重,君弱臣強造成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什麽奇謀妙計,隻需削弱他們擁有的權力,控製他們擁有的錢糧,剝奪他們擁有的精兵。這幾點都做到了,天下自然就會安定了。”尚未等趙普把話說完,宋太祖就連忙接過話茬兒,說:“你不必再講下去了,我完全明白了。”

削弱權力,控製錢糧,收其精兵,這些削弱藩鎮的辦法,說起來很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卻花費了宋太祖的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