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熬住,北大不相信眼淚
最美味的湯,都是"熬"出來的。人生也是"熬"出來的!磨煉、忍耐、拚搏,傾其精髓就一個字——"熬"!所謂成功,其實就是俗話說的"熬出了頭"。
青春因挫折而精彩
從生理學角度看,人流眼淚是心理宣泄和生理排毒的過程。而男人從小就堅信“男兒有淚不輕彈”。
在當今競爭的年代,男人工作生活壓力很大,各種鬱悶、挫折的事很多,但礙於大男人的麵子,長期得不到宣泄和交流,長此以往,容易憋出病來,從而影響健康和壽命。
因此,心理專家給出的“藥方”是,勸男人要經常與人交流和宣泄思緒,不要活得太累,繃得太緊。
心裏實在委屈和精神壓力太大的時候,找個沒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大哭一場。這也是一種自我保健和心理調節的過程。
這個發現讓我們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眼淚不光隻能清洗眼睛,還能夠清洗心靈。
這要看哭過之後心裏是什麽狀態:
如果是灰心喪氣,那眼淚恐怕也隻能是清洗一下眼睛了;
如果是從頭再來、重拾勇氣,那眼淚不但清洗了眼睛,連心裏的煩悶也一同洗去了,讓心靈又一次感受到了陽光。
挫折來了,想躲躲不掉,這個時候怎麽辦?
大哭一場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釋放掉部分壓力,讓心變得輕盈一些。
但是,釋放壓力後不是壓力就不存在了,也不是挫折就此別過了,而是依舊擋在麵前等著你去解決掉。
壓力、挫折還都在,甚至還可能變得更大,但是你的心態變了,所以麵對起來也就變得容易一些了。
北大法律係二年級的小飛(化名)回想起自己的高三歲月,大搖其頭,卻也透著一股子得意。
小飛在高三的三次模擬考試中都發揮失常,在最後一次模擬考試中連分數線都沒過。
在老師的震驚中,在家人的不解中,在自己的懷疑中,小飛覺得天都要塌了。
誰都知道,第三次模擬考試距離高考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要想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彌補那麽大的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以小飛平時的成績來看,三次模擬考試都不理想可能是心理問題,這就更讓人頭疼了。
老師和家長頻繁地聯係,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難受的小飛躲在屋子裏不出來,膽戰心驚、淚如泉湧、茶飯不思。
直到有一天,好朋友小兵將小飛從**拉了起來,將他叫到了他們常去的小河邊,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才使小飛猛醒過來。
小兵幾乎是聲嘶力竭地衝著小飛大吼:“不就是模擬考試嗎?你就慫成這樣,那要是最後的高考,你還不得自殺去呀?”
後來他又進一步想到:“再說了,不就是模擬考試嗎,畢竟不是真正的高考,現在發現問題反而是好事,雖然時間短,但還來得及。如果你就這樣墮落下去,那高考真的就沒戲了!"
其實,小飛也不甘心,憑自己平時的成績是不可能這麽慘的。
但是,眼看著高考馬上就要到了,著急上火的他感覺快要窒息了。但小飛知道,好朋友提醒地對,如果就這麽放棄了,那就真的成了終生遺憾,這一輩子都可能會為今天的決定贖罪。
與其一輩子背負這麽大的心理壓力,還不如重拾信心再來一次。
退一萬步講,即使最後真的落榜,至少自己沒有放棄過,也會少些遺憾。
想通後,小飛開始拚命地複習,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小飛的信心又回來了。
一個多月的時間一晃而過,高考終於來了。
小飛心裏非常緊張、激動,又有些期待,他想要為自己正名,不想讓人看扁了。
成績下來後,小飛考上了北大。看看現在春風得意的自己,小飛都會為那時的自己臉紅。他知道,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他絕不會再像那時一樣膽怯、羞澀、害怕,而是勇敢地站起來,再來一次,即使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而不是被嚇死在戰壕裏。
不是失敗,隻是暫時沒有成功
麵對失敗,有的人選擇了否定自己,因為失敗的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據”;
有的人選擇了不服氣,因為失敗了說明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做得再好一些、更好一些,那就很可能成功。
於是,前者放棄再去嚐試,從此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過著看似“心滿意足”的日子;
後者可能會不斷地經曆失敗,但是每一次失敗後重新出發就是一個更高的起點,雖然看似失敗,卻不斷地為成功積蓄著力量,做好了準備,成功不過是時間問題。很多成功者的經曆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
史泰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影演員之一,他是人們心目中的超級偶像。他的成功也是無數次失敗後的結果。隻不過麵對失敗,他選擇了堅持。
年輕時,史泰龍立誌要當電影明星,但沒有人看好他,更沒有人相信他能在好萊塢那樣群星薈萃的地方取得成功。隻有他自己始終堅信:我一定會成功!
初入電影圈的史泰龍,隻能接觸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當時生活的來源是一個又一個的零工:
在動物園清洗獅子籠,送比薩餅,幫助別人釣魚,在書店幫人照看書攤以及在電影院當領位員。
與此同時,為爭取更寬廣的表演空間,他四處向人推銷自己做主角的劇本,前前後後被人拒絕了一千八百多次。不過,他沒有讓自己在低潮中“待”得太久,而是選擇繼續奮鬥。
最後,一位曾拒絕他二十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演好,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我要把你的劇本改編成電視劇,不過,先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吧!但,先看看效果再說,如果不好,你從此就斷了當演員的念頭吧!"
他終於在出演自己編寫的劇本《洛基》後一炮而紅,並且在奧斯卡電影獎中獲得殊榮,他本人獲得了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頂尖影星的地位,成為“自我超越、頑強拚搏、個人奮鬥”的美國精神的象征。
史泰龍在敘述自己的奮鬥曆程時告訴大家,“這個世界沒有失敗,隻是暫時還沒有成功”的信念對他影響至深。
在史泰龍的眼中,是沒有失敗的。因為他知道,要想不再延續父母卑微的命運,自己就必須成功,不管經曆怎樣的艱難,即使嚐盡世間所有的苦難,他也不會放棄要成為電影明星的夢想。
他不相信失敗,所以盡管失敗了1800多次,他也沒有氣餒,沒有放棄,因為他確信成功就在自己堅持的下一次。
他在心裏還相信,隻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現自己期待的成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成功者都首先是一個失敗者,因為隻有經曆失敗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同樣不會有送到手的成功,任何的成功都是挫折過後的掌聲。
所以,麵對失敗時,不要急著下定論,不要忙著否定自己,而是多給自己一次機會,試著再來一次,要時刻銘記"不是失敗,隻是暫時沒有成功"這一信條,將成功看成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哲學家羅素說過:
“遇到不幸的威脅時,認真而仔細地考慮一下,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是什麽?正視這種不幸,找到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相信,這畢竟不是那麽可怕的災難。這種理由總是存在的。因為在最壞的情況下,在個人身上發生的一切絕不會重要到影響世界的程度。”
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沙凡被保送進了北大,保送的原因除了她優異的成績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她的屢敗屢戰的精神。
從小學到高中,沙凡做了11年的班長。老師對她的評價是“一隻永遠充滿電的金霸王小兔子”。
在同學眼裏,她既是認真負責的“老班長”,更是“知心友”,同學之間鬧矛盾了會找她,和父母吵架了也找她。
不過,在南外,沙凡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勵誌帝,因為她總是在起起落落中不斷前進。
六年級時的數學冬令營,沙凡因1分之差與一等獎無緣,從而失去簽約南外的機會;
高二學生會主席答辯,沙凡的回答語無倫次,台下的初中生嘲笑她;燈火晚會,沙凡作為指揮在台上給遊行方陣指方向,居然弄錯了南北……
然而,一次次的失敗讓沙凡不斷完善自己。沙凡笑著說,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到屢戰屢勝,北大正是看中了她的這種品質,麵試時給了她94分的高分。
有人說:“一個人一生中的努力,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有怎樣的命。”但是,有的人將這個命抓在自己手中,而有的人則任憑所謂命運的擺布,得過且過、隨波逐流。
人有命,因為命是自己的,是自己能夠掌控和改變的;人也有運,但是運不是自己的,不過可以通過積極準備,來抓住稍縱即逝的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
失敗固然很讓人受打擊,但是,這種打擊就像經曆風雨的考驗,經受住一次你就比原來更強一些。
拿破侖曾經說過:“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永遠站不起來,在失敗麵前勇敢站起來的才是生活的強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失敗並不是壞事,相反還是一件好事。因為,正是一次次的失敗鋪就了通向成功的路。
北京大學小百科
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前身是始建於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辛亥革命後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五四時期李大釗為館長。1919年,毛澤東經在北大任教的恩師楊昌濟介紹,在此任助理員,負責登記新到的報刊和閱覽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種中外報紙。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北京大學圖書館隨北京大學遷至原燕京大學址,原燕京大學圖書館館藏並入北京大學圖書館,並吸收了部分其他單位的館藏,形成以原燕京大學圖書館館舍為中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