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度不凡
洛陽位於黃河河畔,洛水之濱,是縱貫南北大運河的中樞。這裏四通八達,經濟繁榮,是幾代帝王的都城,又是唐的東都。武則天執政以後,即常駐這裏,一時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李隆基的少年時光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李隆基出生時,其父睿宗已做了一年零六個月的皇帝。他的母親竇氏出身於胡姓貴族,自唐初以來,已兩次為外戚,家族貴顯,一品官三人,三品以上官竟有三十多人,子弟娶公主、女兒選為王妃的有十四人。
這樣高貴的家族在唐代是不多見的,故史稱:“唐世貴盛,莫與為比。”母親竇氏長得姿容美麗,性情婉順,言談舉止皆遵循禮儀。睿宗為相王時,與她結為夫妻,是一對恩愛佳偶。時為孺人,睿宗即位稱帝後,她被立為德妃。
李隆基在睿宗諸子中排行第三,他的大哥成器(後改名為憲),二哥成義(後改名為物),四弟隆範(後改名為範),五弟隆業(後改名為業),六弟隆悌。在他們諸兄弟中,竇氏卻隻生他一人,其他都是同父異母兄弟。
李隆基雖為皇子,卻是很不幸的。其父睿宗名為皇帝,卻有職無權,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傀儡。祖母武則天臨朝稱製,武氏家族成員都居顯官要職,專擅朝政。因此,當他剛一降生人間時,睜眼看到的不是李唐江山,而是武氏的天下,李氏皇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垂拱三年(687)閏七月,當李隆基剛好三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楚王。他從小天性聰穎,氣質不凡,犖犖有大誌,不同於凡夫俗子。幼年時的李隆基與他的諸兄弟大不相同,他的愛好並不在於美玉金寶,在心目中還有更大的追求。武太後敏銳地洞察出他的宏大誌向,稱讚他是未來的“太平天子”。
天授元年(690),李隆基剛剛六歲的時候,祖母武則天廢唐為周,正式做了大周女皇,父皇睿宗被降格為皇嗣,回到了東宮。
第二年初,年僅七歲的李隆基離開了宮廷(當時稱為出閣),女皇為這位小小的楚王開建府署,征用了一些官僚,作為他的僚佐。李隆基雖然年紀很小,卻很有才幹,善於整治隊伍。在例行朔望日入朝參拜女皇時,他的車騎嚴整,儀仗威嚴。
金吾將軍武懿宗見此情景,心裏嫉妒,遂對其隨從大聲吆喝,橫加阻撓。武懿宗是武則天女皇的堂侄,姑母做了皇帝,他也狐假虎威,為所欲為。不料小小的李隆基並不把他放在眼裏,隨即厲聲斥責他說:“吾家朝
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話雖不多,卻句句很有分量。
趾高氣揚的武懿宗遭到了當頭棒喝,心裏雖然很窩火,但也沒敢發作。這件事傳到了武則天的耳朵裏,並沒有責怪他,對他更是“特加寵異之”。
李隆基雖然年紀很小,似很明白政事。當時諸武用事,把持朝政,一個個飛揚跋扈,對此他心中十分不滿,有時還針鋒相對。武攸暨也是武則天女皇的堂侄,時任右衛大將軍,又娶太平公主為妻,是他的姑父。他對姑父在朝堂上指手畫腳,舉止放肆,也很不客氣。
李隆基小小的年紀,竟敢一再嗬斥武氏家族的人,不許武氏家族的人在他麵前頤指氣使。
在李隆基的心目中,雖然當時武氏做了皇帝,而朝堂終是李氏的天下,盡管其中有幾分兒童的天真,但也表現了他不安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
武則天雖然嘖嘖讚歎李隆基的氣度不凡,但從她自身皇位的安危考慮,對包括他在內的諸皇孫還是很不放心的。691年農曆八月,命李隆基兄弟與前太子李賢諸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多年不出門庭。
長壽二年(693),李隆基九歲的時候,被降封為臨淄郡王。就在這一年,他的母親竇氏被武則天秘密殺害了。李隆基幼小的年紀,即失去了母愛,由生母的妹妹竇姨來撫養。
他的外祖父被貶了官,外祖母與三個舅父被流放到偏遠的嶺南。父親的遭遇,母親的不幸,外祖父家的禍殃,對於這些,小小的李隆基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宮廷鬥爭的殘酷無情,卻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李隆基與諸兄弟在宮中一直幽閉了七年多的時間,到了聖曆元年(698),他十四歲的時候,才再次出閣,重見天日。
這時的政治氣氛有了很大的改變,則天皇帝年逾八旬,先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被從房州接回到洛陽,由於皇嗣李旦的主動退讓,他再次被立為皇太子,李旦則離開了東宮,仍被封為相王。
武則天迫害宗室與大臣的做法也逐漸收斂,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先後被處以極刑,李唐宗室的境遇也有了轉機。因此,當李隆基兄弟五人(此時六弟隆悌已死)出閣後,分別在洛陽積善坊賜予宅第。積善坊位於皇城之南,洛水之濱。五人分院同居,號稱五王子宅。
大足元年(701)十月,久居東都洛陽的武則天終於攜帶文武百官返回西京,並改元長安。李隆基兄弟也隨同遷回長安,並於興慶坊賜予宅第。
長安年間(701—704),在李隆基十七八歲時,即正式授了官職。他先在十六衛中擔任右衛郎將,官階為正五品上,是宿衛皇帝的要職。後來又改任尚輦奉禦,是殿中省尚輦局的長官,掌管皇帝的車駕及儀仗,也是則天女皇的近從。
在這期間,一場宮廷政變的風雲正籠罩著京師,政治氣氛一時頗為緊張。
廬陵王李顯從房州接回,再次被立為皇太子,時間又過去七八年了。他雖然是一個年近半百的老太子了,卻遲遲不得即位親政;而年逾八旬的則天女皇盡管是風燭殘年,但還是照舊坐在皇帝寶座上,絲毫沒有禪位的意思。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恃寵弄權,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有識之士蘇安恒曾上疏武則天,指出政局不穩,恐怕逐鹿之黨,叩關而至,亂階之徒,從中響應,長安城內,大明宮中,將麵臨一場災難。對於蘇安恒的上疏,她根本置之不理。張易之對他恨之入骨,暗中派遣刺客欲加行刺,賴正諫大夫朱敬則等人保護,才幸免於難。
長安四年(704),李隆基剛好年滿二十歲,是弱冠之年。這年年底,武則天病重,宰相一個多月也不能見皇帝一麵,唯有張易之兄弟日夜侍候,形勢更加緊張起來。張易之兄弟恐武則天百年後沒有靠山,於是借此機會“引用黨援,陰為之備。”不時有人寫無頭告示,張貼於長安城通衢之處,風言風雨地傳說“易之兄弟謀反”。武則天也不聞不問。
神龍元年(705)正月,以宰臣張柬之、崔玄肺為首,與中台(尚書)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並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了宮廷政變。他們先率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到了玄武門,去東宮迎回太子,然後斬將奪關而入。太子與張柬之率兵闖進了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在廊廡下殺死了張易之、張昌宗等人,進而包圍了則天的寢宮長生殿。
正在臥床養病的武則天突然聽到外麵人聲嘈雜,知道發生了變亂。一時驚懼而起,當她知道是太子率兵誅殺了張易之兄弟後,心中的石頭才算落了地。貪戀寶位的武則天似對張柬之等人發起的宮廷政變的真實意圖還不太清楚,以為殺了張易之兄弟就萬事大吉了,因此她勸太子仍回東宮去,還是沒有傳位之意。後來在桓彥範的勸說下,武則天迫於各方麵的壓力,在四麵楚歌中不得不拖著病體,怏怏不樂地遷居上陽宮,被迫交出了國柄。接著,中宗複位,滿朝文武無不歡呼雀躍。武則天專擅朝政長達二十年之久,在朝臣的支持下,皇權又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
李隆基的父親相王也積極參加了這次宮廷政變。太子與宰臣張柬之率左、右羽林兵進入了皇宮,相王也緊密配合行動,他與相王府司馬袁恕已統率南衙兵“以備非常”,並逮捕了張易之死黨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人,把他們拘押在獄中。
因此,中宗複位後因相王有誅殺張易之昆弟之功,晉號安國相王,遷任太尉,並增加了實封戶。中宗還立他為皇太弟,定為中宗百年後的皇位繼承人,但他婉言謝絕而未接受。
弱冠之年的李隆基是否參加了這次宮廷政變,史籍不見記載。若從他平素的言談舉止來看,他麵折過武懿宗,痛斥過武攸暨,對武氏專擅朝政憤憤不平,至少他是積極支持這一政變,擁戴伯父中宗複位的。
李隆基是在皇室處於多災多難之時降臨人世的,他的少年時代也是在逆境中度過的。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他沒有悲觀厭世,自暴自棄,而是胸懷大誌,自強不息,在宮中常自稱“阿滿”,他豪爽樂觀,多才多藝,興趣廣博。既崇尚儒家學說,對佛道也有所涉獵;他喜歡習武,也愛好音樂歌舞,充滿了生活情趣。
在那艱難的歲月裏,少年李隆基既經受了磨難,又經受了鍛煉,這為後來登上皇位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