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雲突變展才識 明爭暗鬥

唐睿宗垂拱元年(685)秋,八月五日,這一天,天空蔚藍,陽光明媚,金風瑟瑟吹著,一陣陣嬰兒的哭聲從睿宗皇帝巍峨的寢宮裏飄出來,宮裏宮外一片喜慶氣氛,一個不平凡的嬰兒降生了,他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廟號玄宗,是唐朝第七代皇帝。

唐明皇出生之時正值多事之秋,他的祖母武則天不但天生麗質,有傾城之貌,而且足智多謀,處事果斷,經過十幾年的內輔國政之後,漸漸地抓牢了朝政大權。

武則天的家鄉在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其父武士獲相傳以經營木材為業,且擁有很多資產,是個多才多藝的商人,曾助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授任工部尚書,晉封應國公,後來又出任利州(治今四川廣元)和荊州(治今湖北江陵)都督。

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以風姿綽約動人被選入皇宮,做了唐太宗的才人,賜號武媚。她聰慧過人,又富有鐵血思想。武則天得受唐太宗恩寵是源於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太宗有一匹烈馬,叫獅子聰,體態高大,性情暴烈,多人不能馴服,而武才人卻聲稱能製伏它。

唐太宗對這樣一個纖弱的女子竟能製伏這樣的烈馬,難以置信。但武才人卻堅持說:我能製伏它,隻需要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打不服它,就用鐵棍擊它的腦袋;再不馴服,即用匕首刺斷它的喉嚨。

唐太宗雖然喜歡她的嫵媚和過人的膽識,卻不喜歡她那陰狠剛烈的一麵,武則天在宮中做了十二三年的才人,極少能得到唐太宗的寵幸,盡管太宗一生有三十五個子女,卻無一是她所生。

武才人雖未得到唐太宗的恩寵,其動人的美貌、剛強的性格卻打動了太子李治的心弦。難守寂寞的武才人也對年輕的太子溫情脈脈,傳遞秋波,二人心有靈犀。太宗去世後,太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不久,高宗憶起舊情,把出居感業寺做了尼姑的武則天再次召入宮中,拜為昭儀,位於九嬪之首,地位僅次於後妃。

當時,王皇後與蕭淑妃爭風吃醋,正在進行著激烈的明爭暗鬥。善觀時變的武昭儀先是站在王皇後一邊,合力詆毀蕭淑妃;當蕭淑妃敗下陣去,失去恩寵後,她又轉身攻擊王皇後。為了戰勝情敵,不惜使用最陰狠的手段。

有一次,王皇後來到她的住室,哄著她繈褓中的天真女兒。在王皇後離開後,武則天立即動手扼死了親生的幼女,栽贓陷害,使王皇後百口莫辯,無以自明,因而含冤失寵。高宗要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

高宗廢立皇後之事遭到了朝中許多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對。德高望重的太尉長孫無忌是高宗的元舅,與總攬朝政的宰相褚遂良都是太宗臨終時的顧命大臣,他們一致認為,王皇後出身名門望族,武昭儀出身寒微,又曾服侍過太宗,恐留下惡名,表示堅決反對。這樣,使得高宗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一時猶豫不決。

為得長孫無忌的支持,武昭儀與高宗親自登門拜訪,並贈送給他武則天十車金銀繒帛。在宴席上,高宗還特意拜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雖是如此,倔強的長孫無忌仍是固執不從,高宗與武昭儀隻得悻悻而歸。但是,武昭儀還是心意未冷,又讓其生母楊氏三番五次去長孫無忌家裏求情,依然遭到了拒絕。

宮闈的廢立之事在外廷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大臣意見也不一致。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反對立武昭儀,讚同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的意見;左仆射於誌寧首鼠兩端,模棱兩可;元老大臣李劫見其勢不可逆轉,便對高宗表示說:“廢立皇後是皇帝家的私事,何必動問外人!”實際是讚同高宗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

此外,有些政治上失意的人,如中書舍人李義府則利用朝堂值宿的機會叩閣上表,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請求立武昭儀為後以安天下之心。衛尉卿許敬宗也欲借機邀功,搖唇鼓舌,四處煽風點火,還公然在朝堂上散布什麽莊稼漢多收十幾石麥子還想換個老婆,天子身為一國之主,富有四海,立一個皇後有何不可?

永徽六年(655)九月,高宗置長孫無忌等朝臣的反對於不顧,將褚遂良罷免相職,貶為潭州(治今湖南長沙)都督。十月,下詔把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民百姓,立武昭儀為皇後。這年十一月,武昭儀身穿皇後禮服,春風得意地登上了肅義門樓,接受璽綬及百官的朝拜。

武則天得誌之後,又利用枕席之便,不時進言高宗,著手打擊朝中的反對派。她以聳人聽聞的謀反案,促使高宗將褚遂良一貶再貶,他很快死於貶所。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也相繼被貶逐。接著又貶逐了元老重臣長孫無忌,把他流放於黔州(治今四川彭水),最後又逼其自縊而死。左仆射於誌寧被寇以“黨附無忌”的罪名,貶為榮州(治今四川榮縣)刺史。朝內公卿大臣中的反對派都先後被排斥了,“自是政歸武氏”。

武則天做了皇後,身為國母,位及至尊。但她野心勃勃,所追求的是一個更高的目標,她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真龍天子。這時,高宗多病,欲傳位給兒孫,以保李氏皇統。於是,圍繞著皇位問題,她同自己的丈夫及兒子們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角逐。

隨著地位的改變和權勢的增強,武後一反過去那種“屈身忍辱,奉順上意”的謙恭姿態,而是作威作福,連高宗的行動偶爾也受其掣肘,甚至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麟德元年(664)十月,高宗借武後私引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一事,與宰相上官儀商議廢掉武皇後。上官儀也說:“皇後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人心。”

但在上官儀剛把起草的詔書送給高宗的時候,武後得知此事,立即上訴,極力分辯。懦弱的高宗在武後麵前卻一時感到“羞縮不忍”,把廢皇後的事推到了宰相的身上,致使上官儀忍辱負重,後又以與流放的太子李忠謀反為名含冤下獄,後處以死刑。不少朝臣也受到了株連。從此,高宗每次上朝聽政,武後則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武後製伏了高宗以後,厄運便很快降臨到子嗣們的頭上。

首遭橫禍的是高宗長子李忠。李忠本後宮劉氏所生,先封為陳王。王皇後無子,因請求高宗被立為太子。王皇後政爭失敗,武後長子李弘被立為太子,於是李忠被廢,改封為梁王,不久被流放到黔州。武後以上官儀早年曾任陳王谘議為借口,唆使許敬宗誣告上官儀與李忠謀反,被賜死於貶所。

高宗次子原王李孝因早死,沒受迫害。繼而遭禍殃的是高宗三子李上金與四子李素節。李上金是後宮楊氏所生,先封為杞王,後轉任壽州刺史。武後嫉惡其生母,乾封元年(666)有人迎合她的旨意,誣奏李上金罪狀,被罷免了官職,削掉了封邑,禁錮於澧州(治今湖南澧縣)。

李素節本蕭淑妃所生,先封為雍王。從小聰穎過人,每日能背誦古詩賦五百餘言,頗受高宗喜歡。蕭淑妃在宮闈鬥爭中失敗,自然也給李素節帶來了不幸。他先被貶為申州刺史,後被武後誣告犯有贓賄罪,降封為鄱陽郡王,軟禁於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儀鳳二年(677),被禁錮終身。以後又被周興誣告謀反,與李上金同時遇害。

在武後整掉了高宗的三個皇子之後,旋即又把矛頭對準自己的親生兒子了。如果說武後整垮李忠等三人是為了徹底戰勝情敵,以斬草除根,防止其東山再起的話,那麽她最終向自己的親生兒子開刀則是為了爭奪皇位的繼承權了。

武後與高宗共生了四子一女,另起行第。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唐中宗李顯,四子唐睿宗李旦,一女即太平公主。雖說母子至親,為了爭奪皇位,二者之間的鬥爭也是一片刀光劍影,時時隱藏著殺機。

李弘開始時被封代王,顯慶元年(656)代李忠為皇太子。皇太子為人仁孝謙恭,頗得高宗的歡心;他又禮尊士大夫,內外人心所向。鹹亨二年(671),高宗出幸東都,留下太子於京師監國。當時正遇饑荒,太子發現廊廡下兵士的食物中有樹皮與蓬草子,心中憐憫,即命太子家令把宮中的米分給他們吃。

武後怨恨蕭淑妃,將其女兒義陽、宣城二公主長年幽閉在掖庭,這時已是三四十歲的老公主了,還沒有出嫁。太子見了於心不忍,遂奏請高宗,準予出嫁,這使得武後非常生氣。太子又娶右衛將軍裴居道女為妃。裴氏出自名門望族,很有婦禮,高宗十分高興,說:“東宮內政,吾無憂矣。”高宗覺得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遂有禪位於太子之意。

高宗對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是稱心如意的,但卻使武後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她原是期待著高宗百年之後自己能一帆風順地登上大寶,如今她看到皇位將要轉移給太子,多年的苦心將要變成南柯一夢,她的怨恨自然集中到太子身上。特別是她看到太子竟敢違背自己的旨意,奏請義陽公主姊妹下嫁,是如此不順從,一旦他即位後,那就更難以駕馭了。激烈的權力競爭惡化了母子感情。

上元二年(675)四月,太子隨從父皇、母後幸洛州合璧宮時,突然死於宮中的綺雲殿。當時,人們都以為是被武後鴆殺而死的。

高宗原以為會順利地傳位於太子李弘,確保李氏皇統。豈料太子突然死去,這對多病的高宗來說打擊不小,他隻得急忙冊立二十二歲的次子李賢為皇太子。

李賢也是很受高宗喜愛的皇子之一。他舉止端雅,能讀得《尚書》《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又能背誦古詩賦十餘篇。他天性聰敏,書讀過一遍,常常過目不忘,高宗十分欣賞。李賢繼為儲君後,深受父皇的信任,不久即開始監國,代理國家大事。

李賢初次監國時,處事明察,深得輿論的讚譽。他又雅好墳典,召集了一批學者為《後漢書》作注。高宗對皇太子在監國期間的政治風度與治國才能十分滿意心中甚是欣慰,覺得他是比較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調露元年(679)五月,高宗的病情惡化,即命太子再次監國。在這一關鍵時刻,太子與母後的關係驟然惡化了。

太子李賢聽到宮人私下議論,說他是皇後姊韓國夫人所生,心中忐忑不安。正議大夫明崇儼善厭勝之術,特準令入閣供奉,很受高宗與武後的恩寵。他曾秘密上奏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李顯)貌類太宗”;又說:“相王(李旦)最貴。”這些流言蜚語更增加了太子的疑懼不安。

繼而,武後又讓北門學士撰寫《少陽正範》和《孝子傳》,送給太子讀,並一再以書信責備太子,太子更不自安。這時,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即明崇儼突然被刺客殺死,凶手又逃之夭夭,武後懷疑是太子指使人幹的,母子間的矛盾更加激化了。

武後從內心深處想搞垮皇太子。永隆元年(680)八月,她找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即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親昵,使人告發。高宗命宰相薛元超、裴炎等人審理此事,還興師動眾搜查了東宮,在東宮馬坊查獲皂甲數百件,被認作是謀反的罪證;趙道生也被迫承認受太子指使,刺殺了明崇儼。

本來東宮有左、右率做侍衛,有些甲胄也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高宗素愛太子,欲宥免他。但武後卻執意要依法從事,她說:“為人子懷異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高宗迫不得已,即宣布廢除了太子,把他押回長安幽禁起來,並把皂甲運到洛陽天津橋南當眾焚毀,以暴露太子的罪惡。

這時,高宗已年逾半百,又染病在身,重立太子自然是刻不容緩。在廢掉太子李賢的第二天,即匆忙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李顯已經二十五歲,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人。

高宗的病情更加惡化了。他患的風眩症,時常感到頭痛,目不能視。禦醫用了針刺術,病情曾一度好轉,但終因病入膏肓,已是不治之症。弘道元年(683)十一月詔令太子監國,十二月召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裴炎入宮,囑為顧命大臣,受遺詔輔政。之後,即於東都貞觀殿溘然逝去。遺詔規定:“皇太子於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不能決定者,由武後處理。”

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他尊母後為皇太後,政事由太後裁決。裴炎晉為中書令。

光宅元年(684)正月,原太子妃韋氏被立為皇後,韋後父韋玄貞由普州參軍一躍提拔為豫州刺史。繼而,未經太後恩準,中宗又提拔韋玄貞為侍中,還想給乳母的兒子授任一個五品官。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遭到了顧命大臣裴炎的反對,他據理力爭,中宗仍不聽從。

這位青春鼎盛的皇帝哪裏肯受宰相的製約?他憤然不平地說:“我以天下與韋玄貞又有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對這位新即位的剛愎自用的皇帝憂懼不安,遂將此事稟報了皇太後,密謀廢立。二月的一天,太後把百官召集到乾元殿,命裴炎與中書侍郎劉答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勒兵入宮,宣告皇太後之命:廢中宗為廬陵王。之後,便扶下殿去,隨即又被幽閉起來。

看來這位年輕的皇帝對母後的為人並不十分清楚,更沒有從他前幾個皇兄的不幸遭遇中吸取教訓;或許因他“貌類太宗”,血氣方剛,不甘心受製於母後,似乎自以為身為一國之主,權位至高無上,沒有誰會妨礙他行使自己的權力。

但是,他做夢也不曾想到,竟因為這樣一件小事,隻做了五十五天的皇帝就被灰溜溜地趕下了台。他真有點莫明其妙,心中更是不服,於是反問:“我何罪?”太後回答說:“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誰又能想到,他說的一句氣話卻成了他下台的罪狀呢?

中宗被輕而易舉地廢掉了,這時太後完全可以左右朝政了,她處處製約著皇帝的言行。

武則天在宮闈鬥爭中手腕高明,她擊敗了蕭淑妃,搞垮了王皇後,進而由昭儀拜為皇後,可謂春風得意。後來,她又控製了高宗,把立為太子的兒子一個又一個地趕下台去,並不費吹灰之力廢掉了中宗皇帝,從而掌握了朝中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