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陳豨

漢製初建,人心思安,陳豨於此時興兵為叛,劉邦征討,其敗亡乃是咎由自取,然而,因征兵不至,問罪彭越,先徙後殺,又是否太過?

漢高帝七年(前200)十二月,劉邦降劉仲為侯,另封幼子如意為代王。因如意年幼,複拜陽夏侯陳豨為相,前往代守。

陳豨受命,擇日往代,臨行,因素與韓信友善,前往信邸辭別。其時,韓信已由楚王被降封為淮陰侯,正內心憤怨之時,聞豨擁兵鎮代,又遠離都城,遂鼓動陳豨見機叛漢,並說:“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豨東宛朐(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帶五百人從劉邦入關,又以遊擊將軍從劉邦擊敗燕王臧荼,平定燕地。是個有勇無謀、缺乏主見之人。素崇韓信之能,為此,聞韓信如此說,應道:“謹受尊教!”

到了代地,陳豨依韓信之教,一麵招兵買馬,擴充軍隊;一麵積極網羅死黨,準備起事。

他素慕故魏公子信陵君無忌,好養食客。遂也效仿,將當地的一些豪商巨賈、無賴巨猾,全都納於門下。時間不長,陳豨在代地就編織成了一張納叛之網。

漢高帝九年(前198)一月,因貫高事件,劉邦降趙王張敖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另拜周昌為趙相,佐王治國。

陳豨聞此,加緊謀叛,恐日久生變。他在調動兵馬的同時,私下遣人與韓信聯係,謀取策略。

一次,陳豨假歸過趙,隨客千餘乘,前呼後擁,蜿蜒數裏,把邯鄲城旅舍全部占滿。

趙相周昌聽說陳豨過境,前往拜會,見豨如此聲勢,心中暗暗吃驚。及陳豨假滿返鎮,更是刀槍林立,兵馬成陣。至此,周昌始疑陳豨心存異誌。

漢高帝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病於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劉邦親往探視。

新豐,原名酈邑。太上皇病故後,劉邦改酈邑為新豐。

漢高帝六年(前201)五月,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居櫟陽宮中。因太公久住鄉村,雖忽然富貴,反覺不適,故常思故鄉,悶悶不樂,意欲東歸。劉邦略有所聞,暗問左右,左右道:“太上皇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樂,今皆無此,故不樂。”

劉邦聽說之後,便遣能工巧匠,趕往故鄉,將豐邑田園地貌,房舍布局,繪成圖樣,攜回洛陽,然後選定櫟陽附近的酈邑之地,按圖構築。不久,工程完成,與豐邑無二。劉邦又將故鄉父老婦孺遷來若幹,散居該地。於是,太上皇移居酈邑,暇時來遊,如臨故土,乃易鬱為歡,談笑自如。

太上皇病重,劉邦往視,才又將其移往櫟陽宮中。

不久,太上皇病逝,劉邦就在櫟陽宮治喪。皇考駕崩,也為朝中大事,王侯將相都來會葬,唯代相陳豨稱病未至。經多日忙亂,劉邦將老父葬於櫟陽北原,並在陵旁建置一城,取名萬年,設吏監守。

喪事辦完,王侯散歸,唯趙相周昌未還,他往拜劉邦,屏去左右,奏道:“代相陳豨,手握兵權,私交賓客,往來驕橫,臣恐其暗中有變。本想遣使報知陛下,恰逢太上皇駕崩,臣便借機據實奏聞。"

劉邦聞奏心中一驚,自語道:“陳豨不來會葬,難道暗中謀反?”

沉思片刻,忽起身對周昌說道:“你速回趙地堅守,朕即遣人暗中密查,如果有其事,朕將引兵親征,料陳豨也不會有大作為。”

周昌領命而去,劉邦也私下派人赴代。

不久,使歸,稟劉邦道:“代相陳豨,確在招兵買馬,日夜操練。且豨門下賓客,多有不法,臣恐其心懷不軌。”

劉邦為免動幹戈,欲將陳豨召至京都,乘機擒獲,於是遣使赴代,命陳豨入朝議事。

陳豨聞諭,心中恐慌,怕再蹈韓信、張敖之覆轍,遂稱病不往,將皇使遣回。

這時,韓王信已背漢降匈奴,常領兵犯漢邊境,偵悉陳豨抗命情景,遂派部將王黃、曼邱臣往代說降陳豨。豨正欲起兵,見韓王信來助,當即與其結成反漢聯盟,準備擇日起事。

九月,陳豨在王黃、曼邱臣協助下,公開叛漢,派兵往略趙、代,脅迫各城守吏,為己所用。

劉邦見陳豨果反,一麵詔令諸王領軍會於邯鄲,一麵自統人馬,親征陳豨。數日之後,劉邦大軍已臨邯鄲城下,周昌忙開城迎入。劉邦於堂中坐定,對周昌說:“陳豨為朕部將,素日還可靠。代地位於邊境,是朕憂慮之所,所以才封陳豨為侯,令其以相國守代,今陳豨與王黃等人反,但吏民無罪,傳諭下去,凡能離豨而歸者,皆赦無罪。"

周昌聞諭,當即令人修成檄文,四處傳出。劉邦又問:“邯鄲附近,是否有陳豨人馬出現?”周昌道:“至今尚未發現。”

劉邦甚喜,道:“陳豨統軍無能,不南據邯鄲,而以漳水為阻,其必敗無疑!"

周昌又奏:“常山郡二十五城,今已失二十城,應將該郡守吏,拿來問罪。”

劉邦搖搖頭,問周昌:“諸城守吏是否叛漢?”“雖未叛,然丟城損兵,罪也不小。”“這是兵力不足所致,朕豈能怪罪他們?”

停頓片刻,劉邦又道:“速選數名趙地能將兵壯士見朕。”周昌不解其意,但又不敢違旨,遂退出挑選出四名,帶入拜見劉邦。

劉邦見四人體形彪悍,還有些靈氣,心中頗喜,但麵顯嚴峻之色,忽然開口罵道:“豎子豈能為將?”

四人見劉邦無端生怒,忙惶恐伏地,辯道:“臣等皆軍中下吏,不知所以,被相國帶入,望陛下恕罪。”

劉邦見狀,令四人起身,問道:“敢領兵殺敵否?”

四人齊道:“隻要陛下信任,臣等皆願衝鋒陷陣,萬死不辭。”

“這才是趙國壯士!朕現封你等四人各千戶,並為先鋒軍將,隨朕領兵往擊陳豨。”

四人沒想到福從天降,聞諭伏地謝恩,而後辭別而出。

周昌等人不解帝意,及四人退出,方諫道:“自隨陛下入關,伐楚,從未見如此封賞。此四人無寸尺之功,為何沐恩加封?"

劉邦道:“此非你等所能知,今陳豨造反,趙、代之地,多被陳豨所占,朕已傳檄諸侯,征集天下兵馬,但至今未見一兵一卒,暫時隻得依靠邯鄲之軍了。朕豈能為了這四千戶,而使趙地子弟,失去希望呢?"

左右這才知曉劉邦用意,不得不佩服其用意深遠。

劉邦見眾人已明其意,又問:“樂毅乃燕國名將,他可有後人?”左右答道:“聞有一孫,名叔,不知居於何地。”

劉邦聽後,令其派人速速尋來。數日後,樂叔被帶入趙宮,拜見劉邦。劉邦遂將其封於樂鄉,號華成君。

四壯士被用,樂叔被封,消息不脛而走,趙民皆為劉邦重趙而歡欣雀躍,趙軍亦士氣大振。

劉邦見時機成熟,召來周昌等臣,商議征陳豨策略。劉邦道:“朕近日得知,豨將多為賈人,如用金購之,其將必降。”

周昌讚道:“此計甚妙,俗話說無賈不貪利,如此,破陳豨易矣。”

於是,劉邦出金,周昌遣幹吏四處活動,收買豨將。不久,果有不少豨將陸續來降。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冬,諸路兵馬奉檄援趙,陸續會於邯鄲。這時,陳豨遣部將張春,渡河攻聊城(今山東聊城),王黃屯軍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侯敞領兵遊擊,往來接應,自與曼邱臣鎮守襄國(今河北邢台市西南)。韓王信也乘機進駐參合(今山西陽高縣東北),趙利入守東垣(今河北正定縣南)。如此,從東到西,布成了一道防線,可望與漢軍長久相持。

劉邦見陳豨動向已明,遂也調兵遣將,分路進擊:令將軍郭蒙、丞相曹參,攻取聊城;灌嬰領兵攻取曲逆;樊噲攻取襄國;柴武攻取參合;自與酈商、夏侯嬰,往攻東垣。又派周勃領軍,從太原進襲代地。

六路兵馬戰於北境,一時間趙,代之地,烽煙又起,城郭被毀,百姓離散。數旬之後,郭蒙敗張春,樊噲破陳豨,灌嬰斬侯敞、擊走王黃。唯劉邦、周勃二路人馬途中受阻。

劉邦兵圍東垣,本欲招降趙利,反遭到城中守軍的辱罵。劉邦大怒,遂督軍攻城。但城中戍卒死守不退,用橘石箭火屢敗漢軍。直至城內糧盡,方才開城投降;趙利潛逃,劉邦入城,一麵張榜安民,一麵下令將叫罵士卒盡皆斬首。

周勃人馬乘代郡空虛,一鼓入城,遂揮軍南下,攻打趙都馬邑。馬邑城池堅固,守軍也頗為頑強,周勃身先士卒,猛攻數日,才將城池攻破。五路兵馬陸續會師,代地遂平。陳豨一敗塗地,逃往匈奴,其部將王黃、曼邱臣,被部下活捉,獻與劉邦,劉邦下令斬首示眾。唯漢將柴武,引兵攻打參合,未聞捷報,劉邦正欲遣兵去援,忽接探報,說柴將軍已破參合,韓王信被斬。

原來,柴武兵圍參合,欲勸信歸降,並修書一封,送往城內,書中說:

當今陛下,素以寬厚待人,諸侯雖有敗亡,如知過返歸,仍複封號,也不會判以死罪。今大王兵敗投胡,沒有大過,望速速歸漢。

韓王信閱畢,遂回書一封,書中道:

陛下擢仆於閭巷,南麵稱孤,此乃仆之大幸。但項羽拔滎陽,周苛、樅公皆不屈而死,唯仆獨活,這是仆之一罪;胡攻馬邑,仆不能守,以城降之,這是仆之二罪,今為反寇,將兵與將軍相持參合,這是仆之三罪。昔越大夫種及範蠡,身無一罪,而一死一亡。今仆有三罪,如欲求活,就不能像伍子胥得罪於吳王,還留以待斃。今仆亡匿山穀間,朝夕依賴蠻夷,仆之思歸,猶如痿人不忘起,盲人不忘視,但現已至此,隻好一戰了。

柴武見韓王信毫無降意,乃引軍攻城,數旬間,參合城破,韓王信被殺。劉邦聞報,心中甚喜,遂留周勃防範陳豨,自引大軍西歸。

劉邦回到洛陽,聞淮陰侯被殺,且喜且憐。又思趙、代二地,不便強合,還是依舊分封為好,遂下詔說:

代地在常山之北,與匈奴交界,趙在常山以南。因代地較遠,匈奴經常犯邊,難以為國。為此,將山南太原之地劃歸代屬,代地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如此,代受邊寇就少了。王、侯、將、相可擇立代王。

燕王盧綰、相國蕭何等三十三人齊上書說:“皇子劉恒,賢智溫良,請立為代王,都晉陽。”

劉邦遂封劉恒為代王。

劉恒,為薄姬所生。後劉邦專寵戚姬,將薄姬冷落一邊,但薄姬竟無怨言,將劉恒撫養成人,得封代地。呂後死後,劉恒登基繼位,就是孝文皇帝,薄姬也隨之成為皇太後。

劉恒得封,知母失寵,遂攜母同往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