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變走江陵

諸葛亮曾建議劉備趁曹軍未至,襲擊劉琮,奪取荊州。劉備認為即使奪下荊州也守不住,還不如保存有生力量,他所經曆的敗績使他形成了躲避正麵交鋒的慣性思維,他懼怕與曹操對陣。

劉琮降操,最不利的恐怕就是劉備。他頓失所依,成了孤立之旅,所以特別緊張,特別憤怒。

劉琮遣使請降之時,劉備“屯樊,不知曹公卒至,(曹兵)至宛,(備)乃聞之,遂將其眾去”。又有一說,“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做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日:‘今斷卿頭,不足以解憤,亦恥大丈夫臨別複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曲議”。

當時北有曹軍壓境,東有孫權,無路可走,隻好南走江陵,他要避曹操鋒芒,實施戰略轉移。

據載,當時曾經有人勸劉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劉備正色說:“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棄義,死何麵目以見劉荊州乎!”劉備說,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不是我幹的。顯然,根據當時的形勢,劉備已沒有機會和能力為此,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所言難免自高而有假惺惺之嫌。

劉備聽到劉琮已降的消息後,率部張飛、趙雲以及諸葛亮、徐庶等人急趨南下。經過襄陽,一些不願歸依曹操的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大多歸依劉備。沿途不斷有人加入,"比到當陽(湖北今縣),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輛)”。劉備出奔,隊伍十餘萬輜重數千輛,老百姓也特別多,行動遲緩,每天才行軍十餘裏。當時有部下指出這種行進方式無異於自殺,可是劉卻不願放棄,自然有他的苦衷,奮鬥了半輩子,好不容易有了這點兒百姓,怎能隨便丟棄?

當時有人勸劉備棄眾而走,說:“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無疑,這是正確的意見。終究是何人出此棄眾而速保江陵的計策,史載不詳。但就當時在劉備身邊的謀人來看,麋竺、簡雍、孫乾、伊籍等人不諳軍事,難慮及此,出此計者不是諸葛亮,就是徐庶,而最大的可能是諸葛亮。

生死關頭,是棄民眾自保,還是與黎民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劉備麵對嚴峻形勢,表現了一位“仁君”的胸懷選擇了後者,說:“夫濟大據。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對此,晉代曆史家習鑿齒曾做過一番頗受後人尊崇的評論。他說:“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劉表)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的確,劉備此舉頗為仁德,應該從為政愛民的角度給予一定肯定,但就當時情形而言,說明劉備不善權衡政治與軍事的輕重關係,不是一名合格的軍事家。客觀上說,劉備兵敗當陽是他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