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可以變通的

雖然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但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經曆了許多事後,行事魯莽衝動的人也可能學會了適當的謹慎,而那些有勇而無謀,鬧市操刀的武夫也可能學會了相時而動,這都是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發生若幹變化的結果。

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正是這個道理。相傳,在三國鼎立時期,東吳孫權麾下的大將呂蒙,年輕時勇敢衝動,逢事不動腦筋,往往衝動行事,結果也常常是事倍功半。後來孫權督促他勤讀書,呂蒙魯莽衝動的習性逐漸收斂起來,智謀成分逐漸豐富,成長為東吳著名的軍事將領。後來,他又設計攻破荊州,主敗蜀漢名將關羽,威震華夏。

清代名將曾國藩原本是個果敢剛毅的人,他曾先後4次抗旨不遵,絕不在羽翼未豐之時就草率行事,去與風頭正盛的太平軍硬碰。也正是他的

剛強,保全了湘軍的實力,為以後的湘軍大破太平軍奠定了基礎。而自鹹豐興軍以來,團練四起,清朝廷已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其中湘軍更是如日中天。曾國藩不但頭銜一大堆,而且實際上指揮著30多萬人的湘軍,還控製著李鴻章麾下的淮軍和左宗棠麾下的楚軍。除直接統治兩江的轄地,即現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時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也在湘軍的控製之中。湘軍水師遊弋於長江,掌握整個長江水域。當時,湘軍將領已有數十人官及督撫,曾國藩更是位極人臣,權傾朝野,舉手投足都可以使地動山搖。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境地,清王朝自然不容高床之下有虎豹鼾睡,這時,如果曾國藩一味地剛硬下去,恐怕在攻克天京、剿滅太平軍後,就會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的悲慘下場。

性格是可以變通的。在攻陷天京前後,成為曾國藩思想上最緊張的時期。他心裏明白,如何處理好同清政府的關係,已成為能否保持其權力、地位甚至生命的關鍵。而正確認識並擺脫自己目前的這種政治處境,則是他麵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於是,他性格裏的百煉鋼轉化而成繞指柔,從此曾國藩的性格開始了柔韌的旅程。

曾國藩通過不斷地錘煉逐漸改變了自己倔強而近乎剛愎自用的性格,從而具備了剛柔並濟的特征。他能夠曆盡周折,最終走出三湘大地,成為中興名臣;能夠得心應手地駕馭著各種權力,含而不露,隨機應變;能夠成就最大、最全的自己,全依仗於他性格中的剛柔相濟。他的剛柔相濟,變化多端,也最終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